第46章 名人名文精典集錦(10)(2 / 2)

賞讀

此賦是由遊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先寫秋夜與客泛舟於赤壁之下,置身清風、水光、月色中飲酒賦詩,有“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之樂;由簫聲悲涼,引出與客問答,從對曆史英雄人物業績的感歎,陡興人生無常的悵惘;然後以眼前水喻,發表世間事物“變”與“不變”的曠達議論,最後以回悲為喜,暢飲入睡作結。既抒長期遭貶的愁緒之情,又自解其愁,坦然處之,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極情緒所壓倒。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融情、景、理於一爐。寫景則水月流光,抒情則哀樂相生,說理則物我相適,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又借景說理、富理於情,極盡深微曲折之變化。作為散文賦,它是繼六朝駢賦和唐代律賦之後出現的新體散文賦的最佳之作。它一方麵突破了傳統賦的表現手法、章法結構和語言格式,注入了更多的散文因素;另一方麵,其又運用賦體的傳統對話手法、韻文和對偶句結合,使文章增強了節奏感,讀來琅琅上口,具有音韻美,因此,可以說它既是一篇抒情散文,又是一首散文詩。

後赤壁賦——蘇軾

題解

此賦為《前赤壁賦》的姊妹篇。蘇軾在寫《前赤壁賦》三個月以後的初冬十月,重遊黃岡赤壁,寫下這篇小賦。同一地點,兩種境界。前篇寫“月白風清”的秋光,字字秋色,後篇寫“霜露既降,木葉盡脫”的氣象,句句冬景。前賦主要談玄說理,後者則通過敘事寫景,抒發情懷。前賦曠逸樂觀,展示了開朗的胸懷,後賦則虛無飄渺,寄寓著超塵絕世的理想。兩相對比,可看出前後兩篇賦各自所具有的鮮明特色。

原文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鬆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鬥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於是攜酒與魚,複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複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穀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譯文

這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將要回到臨皋去。兩個朋友跟著我,我們路過黃泥阪。當時已經降過霜露,樹葉都掉盡了,人影映照在地上,抬頭就望見明月當空。環視這般景致,心情十分快活,禁不住一麵走,一麵唱起歌,歌聲回蕩相應。

不一會兒,我感歎說:“有朋友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光皎潔,涼風習習,這樣美好的夜晚怎樣度過呢?”朋友說:“今天傍晚,撒網捕到一條魚,嘴大鱗細,體形象鬆江的鱸魚。但哪個地方弄得到酒呢?”於是我回家跟妻子商量,她說:“有一鬥酒,存了很久了,以備你臨時需用。”

於是我們帶上酒和魚,再次到赤壁下遊玩。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立的江岸高聳千尺,高山上的月亮顯得很小,初冬江水低落,礁石露出了水麵。才過了多久呢,江山景色就變得不再熟悉了!我撩起衣服登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岩,分開茂密的草木,蹲在如虎似豹的石頭上,爬上虯龍一樣的枯藤古樹,攀上鶻鳥棲宿的高巢,俯視水神幽居的宮殿。兩位朋友不能跟著我爬山了。我一聲長嘯,草木震動,山穀回鳴,吹起了風,湧起了浪。我感到寂寞悲涼,緊張恐懼,不敢再在那兒停留。我又回到岸邊,登上小船,任它在江中飄蕩,它在哪裏停下,我就在哪裏歇息。這時已將近半夜,四下環望,寂靜無聲。恰恰有一隻孤獨的鶴鳥,從東邊橫越江麵飛來。它的翅膀大如車輪,羽毛黑白相間,長聲尖叫著擦過我的小船,向西飛去了。

不久朋友們散去,我也入睡了。我夢見一個道士,穿著鳥羽做成的衣服,輕快飄然,經過臨皋亭下,向我作揖並說道:“赤壁的遊玩快活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我。“啊!我明白了。昨天夜裏,飛叫著掠過我的小船的,不就是你嗎?”道士看著我笑,我也驚醒了。我打開門看,臨皋亭下不見他的蹤影。

賞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