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帽征塵,留君不住從君去。片帆何處,南浦沉香雨。
回首風流,紫竹村邊住。孤鴻語,三生定許,可是梁鴻侶?
——《點絳唇·寄南海梁藥亭》
此番一別,怕是再見無期。要知道梁佩蘭的家鄉遠在嶺南,即廣東南海。對於當時的交通條件來說,這期間的距離好比天涯海角。由京城南下廣東,一路上該是怎樣的跋山涉水,可能要受盡顛沛之苦。因此納蘭感歎“一帽征塵”,不知道年事已高的梁佩蘭是否能夠經受得住這長途的跋涉。
不過到底是風華正茂,離別雖是依依不舍,卻沒有太多“斷腸人在天涯”的憂思。“留君不住從君去”,一派好男兒誌在千裏的從容。不似柳三變,手執紅板低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古有李白歎“孤帆遠影碧空盡”,而納蘭也難隱對朋友的關懷,“片帆何處”,自然是梁佩蘭那有沉香之名的故裏了。詞中提到“沉香雨”,這裏還得提到一個小典故。相傳晉時嶺南官員無不貪贓枉法,連號稱“廉公”的周清廉也不例外。唯吳隱之派往嶺南後,清正廉潔,造福一方,因此深得百姓愛戴。離去時,老百姓為了感激他紛紛致送禮品,而吳隱之一一婉拒,於元興三年兩袖清風離開廣東。
傳說歸舟在珠江河上行走時,突然間風浪四起,吳隱之急忙查問,但並無收受禮物之人。忽然間,吳夫人想起來手上的沉香扇是百般推辭不下方才收下的一位父老所贈之物。聽聞此言,吳隱之馬上焚香向天禱告,把沉香扇投入江心,江麵立刻風平浪靜,江心浮現一座小島,即現在的沉香浦。
回到故裏,梁佩蘭結蘭湖詩社,遍曆名山,與名士文人一起盡情遊戲人間。可以說,梁佩蘭在晚年期間,將納蘭一生想要追求的生活,享受到了極致。對於納蘭的友情,梁佩蘭也是分外珍惜的。納蘭因病去世後,梁佩蘭還為其寫了一道挽聯:“佛說楞伽好,年來自署名。幾曾忘夙慧,早已悟他生。”
梁佩蘭知道,這個比自己小數十歲的年輕人,更懂得珍惜眼下的生活。因為納蘭從未擁有過自由,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格外珍惜自由的感覺。納蘭畢生都想淡出官場,不必再羈絆於官場爭鬥中,不必處處留心步步為營,終日提心吊膽,如履薄冰。
可惜,納蘭最終抱憾而終,裴多菲感慨生命與愛情終不換的自由,康德將自由與上帝比肩,那麼納蘭心中自由又是花瓣幾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