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尚未盈利的盈利模式
2010年2月,亞洲最大的網上交易平台淘寶網突然推出了文學頻道,這是阿裏巴巴集團十年以來首次進入網絡文學陣地。在淘寶網網頁上,淘寶文學暫被歸為數字娛樂板塊之下,其主頁和眼下其他主流文學網站並無太大差異,分玄幻、仙俠、言情、都市、曆史軍事、遊戲等欄目。但其內容主要是由其它專業文學網站提供,並未推出網友原創製度以及付費閱讀模式。據專業人士預測,淘寶網試圖將成功的電子商務模式引入到網絡文學營銷中,未來或將采用合作分成的區域性B2B模式或C2C模式。在區域性B2B合作分成模式下,淘寶與文學網站合作,建立麵向中間交易市場的平台,收費閱讀並與內容提供商分成。C2C模式是指淘寶僅充當平台,作者自行定價,不參與分成,以此吸引作家資源。在長期穩定之後,淘寶可以考慮簽約作者,通過版權運營盈利。小說閱讀網曾經是淘寶文學重要的合作網站之一,但被盛大收購之後立即停止了與淘寶文學的合作。因此,在盛大文學占據絕大部分正版網絡文學資源情況下,淘寶麵臨合作網站資源有限的瓶頸。如果淘寶能夠成功搭建區域性B2B或C2C平台,獲取網絡文學市場份額,這將是網絡文學產業化邁出的第三步。
文學網站經過10年的成長和發展,在2007年迎來了新的資源整合機緣——無線閱讀業務,幾家重要新媒體公司立即將其作為關注的焦點。中文在線和盛大文學迅速成立了自己的無線公司,通過其無線閱讀運營平台及與電信運營商、手機廠商的戰略合作,向手持終端用戶提供無線閱讀服務。目前,中文在線已將主要精力轉向無線閱讀業務,在文學網站的運營上避開了與盛大文學的正麵較量。盛大文學也在不斷拓寬盈利模式,通過海外分站覆蓋海外華文市場。而新組建的縱橫中文網,卻在文學網站的運營中與盛大文學旗下的起點中文網產生了比較激烈的競爭。
十多年來文學網站版圖幾經切割和重組,到2010年,已經走過了原始創業期,以盛大文學為龍頭的六七家大型網站各自占據了某個類型或類別的主要市場,如果沒有極雄厚的資本注入,新網站能夠生存並獲發展的難度越來越大。最近幾年,網絡文學盜版現象肆虐蔓延,成為行業良性發展的最大障礙(將另文專門討論這個問題)。在網絡文學正版市場,由於競爭愈演愈烈,無形中加大了運營成本,文學網站的未來發展麵臨著新的更多更複雜的困難。從整體來看,今後一段時期,經驗和資源,將是文學網站處變不驚、我行我素的兩大法寶,而能夠為之買單的網站早已曆盡艱辛,能否苦盡甘來還有待於市場的進一步規範。
網絡文學侵權現象分析
對於正在形成的網絡文學產業,人們寄予了美好的憧憬,但它是否真的能夠如人所願,成為盛開於創意產業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現在遠沒有到下結論的時候。當前網絡文學麵臨嚴重盜版的困擾,無數雙黑手正在伸向這個稚嫩的生命。或許大家都還記得,國內音樂產業因為反盜版不力而一蹶不振,市場基本拱手讓給歐美和港台音樂;電影產業資金豐厚,背景深遠,得力於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大,近年來逐漸呈現出複蘇跡象,喘息之後甚至可以發力介入國際競爭。那麼,網絡文學呢?它似乎沒有外來“幹擾”,這個行業也就中國獨大,別無分店,如果我們做強做大,向海外滲透並非沒有可能,這和國家強調的加強軟實力建設和文化輸出的理念十分切合。應該說,打破網絡文學發展的“版權困境”,建立一個透明長效的知識產權保護體係,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目前,手機下載軟件、手機網站、電子書等多種渠道和方式百花齊放,隨著有線互聯網、無線互聯網以及客戶端等多渠道的迅猛發展,盜版也呈現出多渠道發展的態勢。為了更好的研究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還是有必要對網絡文學盜版現象進行總結歸納。目前,網絡文學盜版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網絡文學盜版網站正朝著規模化、快速化的方向發展,具有很高的隱蔽性,以及高擴散性。盜版已經形成產業化,並以廣告聯盟為利益紐帶,形成盜版產業鏈。
2、網絡文學的盜版相對於紙質盜版來說,減少了中間環節,比紙質盜版要快捷很多,具有無成本,傳播快等特點。
3、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傳播手段不斷豐富,網絡盜版所采用的技術也更為多樣。主要方式有:網絡爬蟲、圖片下載、拍照、截屏和手打等。
4、網絡盜版給原創網站和網絡文學的發展帶來很大衝擊,網絡文學遭到大麵積盜版,網站的VIP作品幾乎全部被盜。每年盜版市場規模達60億元,而同期正版市場的規模僅為2億元。
5、打擊盜版在取證上非常困難,因此造成訴訟和執法盲點。大型盜版網站一般采取在境外注冊站點的方法逃避檢查,中小型盜版網站則采用不斷更換域名的策略隱身。這就使得文學網站在維權上無從下手,力不從心。
6、部分搜索引擎鑽法律空子公開盜版,並有聯手盜版網站共同謀取利益的嫌疑,但由於沒有適用的法律依據,無法追求其盜版責任。
7、規避版權,變相侵權的方法層出不窮,比如在一部書產生影響之後,立即跟風續寫,在其他網站發布;書名故意“撞車”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8、相對於盜版網站來說,網絡文學作者是弱勢群體,不僅盜版方難以查找,而且維權門檻很高,作者自己很難實現有效維權。
不言而喻,網絡文學盜版的結果,直接導致正版網站大量付費讀者和潛在付費讀者流失。正版網站由於遭受流量巨大損失,被迫擴大其他渠道的收入。這一現狀嚴重阻礙了網絡文學的產業發展。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沒有盜版的話,付費用戶的規模將至少翻倍,盜版不僅直接損害了作者的利益,而且使整個行業都蒙受了打擊。如果盜版減低一個百分點,那麼行業增長遠遠超過1個百分點。對於盜版網站給正版網站帶來的經濟損失,可以以兩種方式進行估算:假設有1萬家盜版網站,每家平均盜版200部作品,如果以單本作品損失2000元計算(目前正版網站通過民事訴訟方式打擊盜版所獲得的賠償標準約為每部5000至10000元),那麼直接損失就是盜版網站、盜版作品數、單本作品損失三者的乘數,即40億元;如果以盜版網站每部作品盜版10萬字,每部作品瀏覽量1萬次,其中可能付費比例10%,按每千字3分計算,網絡文學產業的直接損失就達到60億元。
根據艾瑞谘詢最新推出的網民行為監測係統iUserTracker的數據顯示,連續數年,中國網絡文學類服務的覆蓋人數呈穩定增長趨勢,網絡小說的覆蓋人數增長率超過了熱門網絡應用。監測還顯示,自2002年以來,網絡文學站點無論是在廣告投放規模總數,還是在投放廣告主數量,亦或是單個廣告主投放的廣告額度都呈現了非常高的增長率。統計數據也顯示,文學網站在人均月度有效瀏覽時間和人均單日有效瀏覽時間指標方麵,要遠高於其他網絡服務網站,月度有效瀏覽時間上僅次於博客,並由2008年初的1.1億小時提升至當年10月的1.8億小時,這也吸引相關廣告主的投放,而隨著投放監測的反饋,又進一步加強了廣告主投放的信息,形成了良性循環,使其媒體價值逐步被認可和釋放。艾瑞谘詢並預測,文學網站或將成為未來網絡廣告投放的主要新媒體之一。
文學網站得到廣告主的青睞,這對網絡文學產業發展本身是件好事,但艾瑞谘詢沒有義務去判斷網站的真偽,係統得出的數據自然也就包含所謂的盜版網站,換句話說,艾瑞谘詢所指的那些廣告收入,極有可能相當一部分流進了盜版網站的荷包。盜版網站在盜取作品後實行免費閱讀,借此獲得極高的人氣,成為廣告主的投放對象。在現有的網絡文學市場中,盜版網站所占據的份額幾乎是正版的30倍之多。保守估計,目前大型盜版網站數量在1萬至10萬家;中小型盜版網站幾乎無法確切統計。每個盜版網站盜版的數量少則幾十部,多則幾百部、數千部,甚至還有數量不少的盜版網站幾乎和正版網站保持同步更新;一些當紅作品更是每家盜版站都有轉帖。不明真相的讀者,或許會被文學網站的“繁榮”景象所迷惑。業界人士對這個現象痛心疾首,在深思熟慮之後,拋棄成見,提出了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不失為萬全之策的方案。這個方案鼓勵正版網站和盜版網站坐而論道,尋找共同盈利的途徑,即鼓勵盜版網站在不采用盜版手段的前提下,采用分利的辦法,與正版網站合作,攜手共贏。但這一折中方案仍需在有關機構的主持下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實施。盜版網站全麵洗白,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局麵,但目前這隻是個美好的願望。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傳播手段不斷豐富,網絡文學盜版不僅手段多樣,而且技術支持也相當雄厚。正如20年前無法預見BT這樣的P2P技術可以用於網絡下載一樣,今天我們也無法預見到底還會有什麼樣新的技術出現。隻要有較大的獲利空間,就會有大量的不法人員濫用這些技術從事盜版活動。而且,令人擔憂的是,和正版網站相比,盜版網站在網絡技術上始終占有明顯的優勢。因此,除了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展開維權活動,正版網站對盜版網站幾乎無技可施,隻能眼睜睜看著作品被盜。如起點中文網發布的《鬥破蒼穹》一書,在1550萬多條搜索結果中,竟有1400萬多條為盜版鏈接。縱橫文學網發布的《天才醫生》一書,在580萬條搜索結果裏,有差不多400萬為盜版鏈接,還有150萬條為仿冒的同名小說鏈接。為了防範盜版,目前正版網站主要采用如下技術手段:
1、數字水印技術。數字水印技術是DRM技術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形式。數字水印(Digital Watermarking)技術是將一些標識信息(即數字水印)直接嵌入數字載體(包括多媒體、文檔、軟件等)當中,但不影響原載體的使用價值,也不容易被人的知覺係統(如視覺或聽覺係統)覺察或注意到。通過這些隱藏在載體中的信息,可以達到確認內容創建者、購買者、傳送隱秘信息或者判斷載體是否被篡改等目的。
2、DRM技術。DRM,英文全稱DigitalRights Management,可以翻譯為:內容數字版權加密保護技術。數字化信息的特點決定了必須有另一種獨特的技術,來加強保護這些數字化的音視頻節目內容的版權,該技術就是數字權限管理技術——DRM(digitalright management)。
3、屏蔽源文件。目前,很多盜版網站采用的盜版手段是:直接通過程序采集正版網站內容源文件,然後對源文件進行解析,盜取圖書內容,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進行批量盜版。屏蔽源文件可禁止批量盜版的行為發生。
4、禁止鼠標右鍵複製。通過複製、粘貼,是在WWW上最簡單的盜版行為,普通互聯網用戶都可以進行。禁止鼠標右鍵複製,可以限製複製、粘貼行為。
所謂防君子不防小人,上述防盜版技術隻能防止無技術含量的盜版行為,對於以盈利為目的的盜版網站基本發揮不了作用。
《2009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白皮書顯示,互聯網已成盜版的重災區。網絡盜版行為的猖獗,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據統計,2009年我國各級版權部門對網絡影視、網絡文學、網絡遊戲等領域的盜版行為進行了嚴厲打擊,各地查辦網絡侵權案件541件,關閉非法網站362個,罰款128萬餘元,沒收服務器154台,向司法機關移送24起涉嫌構成刑事犯罪的重大案件。全國法院年新收著作權案15302件,比上年增長39.73%,而網絡侵權訴訟占整個法院受理的版權糾紛的一半以上。當然,除了網絡原創文學作品,傳統文學作品上線後遭遇侵權的案件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在知識產權意識逐步深入人心的今天,通過司法保護、行政保護、社會保護等多渠道來進行網絡文學維權活動,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反盜版不應僅限於專業工作人員的職責範圍,而應成為全民的義務行動,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在全社會建立起一個真正的版權保護壁壘。從專業角度出發,防盜版可采取以下措施:通過人工和計算機技術對互聯網網站、WAP網站進行掃描,及時發現涉嫌侵權盜版的網站;通過對計算機發現的涉嫌網站進行人工甄別,確認其是否侵權;如確屬侵權,進入證據保全階段;對重點圖書或多次發現存在侵權盜版行為的網站進行特別監控。明確被盜版後,應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具體做法是:在證據保全後,向侵權網站發出律師函,要求其停止侵權,並給予賠償。如對方停止侵權,並通過雙方協商取的和解,則不再就此次行為追求其法律責任。未停止侵權或未獲得和解,可以采用行政和訴訟等手段進一步追究其法律責任。對於侵權行為責任人難於尋找的情況,應該及時向版權行政管理機關進行舉報,請求查處。對於擁有專有使用權的作品被侵權,可以以獨立身份向具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對於擁有非專用使用權的作品被侵權,可以聯合原始權利人(一般為作者)向法院提起訴訟。
網絡文學生態考察報告——以江蘇為例1
江南自古多才俊,江蘇一直是傳統文學的重鎮。有史以來,在中國的文學版圖上,江蘇始終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這個強大的傳統自然會對在這片土地上從事網絡寫作的人產生一些影響。本文正是從江蘇的文化特點出發,根據江蘇的實際情況對網絡文學生態展開分析和研究。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網絡的特征,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在地域性的表現上有很大差異。有人比喻網絡就是一間大茶館,迎接的五湖四海,四麵八方的客人,網絡寫作者一開始接受的就是多元文化,地域文化或許能作為他(她)的個性存在,但網友之間的相互兼容,使得網絡文學在整體上更多地表現出時代特征而不是地域特征。加之現代人生活流動性增強諸因素,文化的共通性在網絡上愈來愈呈現出強勢。因此,要考察江蘇網絡文學現狀,必須先了解我國網絡文學十年發展的大致狀況。
一、網絡文學的時代特征與十年曆程
(一)網絡文學產是我國對外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也是信息時代多元文化的具體表現。
任何一種社會現象的產生必然有其豐富而複雜的背景,文學作為人類思考生活、反映現實、超越自我的精神現象,既是真實的存在,同時又跨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現實存在。網絡文學這一文化現象的產生當然不能脫離特定的時代。應該說,網絡文學產是我國對外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也是信息時代多元文化的具體表現。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愈加深入,以消費為主的商品經濟意識成為主流。以往艱苦樸素的生活觀念被持續的消費夢想所代替,人們對於欲望滿足的追求開始明朗化,大眾對當下生活的感性占有和享受變得堂而皇之。與這種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相對應的是,文化範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人都有自由表達的權利。互聯網這一新興媒體恰好滿足了人們的願望,它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和發表園地。在網上,隻要你有簡單的計算機使用技能,隻要你言之有物,就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你不用擔心觀點偏頗或過激,也不用擔心別人是否認可、讚同,隻要在電腦上敲擊鍵盤,然後貼到各大BBS、文學論壇,就算發表了。“話語權”在這裏不再那麼神秘莫測。
如果說以紙張和印刷術為主要傳播技術的書麵文化脫離了大眾而成為一種文化權力的象征,導致了精英文化傳統的形成。在電子傳媒時代,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大眾不再受書麵文化的限製,無論文化層次高低,人們都可以在電子傳媒的聲像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文化消費品。以廣播、影視、報刊雜誌、出版發行、電腦網絡為主的大眾傳媒的誕生,使信息逐漸走向全麵泛化、零散化、平麵化、生活化的發展軌道,而人文價值的解構正是由此發生的。其主要表現為,“快餐文化”迅速膨脹,擠占了文學的市場份額。表現崇高、嚴肅、儒雅的純文學作品在讀者市場落落寡合、知音式微。“跨文體”、“亞文學”、“軟文學”、“時尚文化”類讀物琳琅滿目,以通俗化、媚俗化、大眾化、娛樂化為特色的言情、武俠、傳奇類作品,迅速搶占了大眾文化閱讀市場,視聽霸權對文字媒介進行著接受擠壓。網絡文學正是在文化市場狼煙四起、精英文學退居文學邊緣的時刻得以迅速走上五光十色的前台的。
回顧人類文學藝術發展的曆史,我們就會發現,它的每一次進步,總是和媒體的進步聯係在一起的,而每次文學的革命首先總是傳播手段的革命。毋庸置疑,網絡是技術的產物,技術和文學的聯姻產生了網絡文學,可以說網絡文學在目前是最具技術性、也是最具科技含量的文學樣式。國際互聯網的產生使得傳播渠道四通八達,極大地刺激了寫作力的增長,網絡文學的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則是必然的結果。
事物總是有它的兩個方麵,傳統文學以追求崇高、神聖的精神境界為己任,以一種啟蒙者的精英姿態探詢人類終極關懷,往往遠離了“勞者歌其事,饑者歌其食”的平民狀態和“心之憂矣,我歌且謠”的本真形態。而網絡寫手大多是生活在現實和網絡之間的白領或準白領,他們具備足夠的生存智慧和基本的藝術修養,在網絡中輸送的文字往往使用大量的口語,幽默詼諧,平民化、簡單化、淺顯化、通俗化,甚至可以肆意自創新的字、符號、詞彙,用一種全新的網絡語言來演繹生活,他們講述的故事更能滿足現代人饑餓而挑剔的胃口,更容易接受和消化。從接受主體來看,休閑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時髦的大眾話題,成為當下中國社會最耀眼的“文化景觀”。一個讀者的意見很可能影響另一個讀者的閱讀,也可能會立即引起作者的注意。這樣,一部同樣素材的作品,很可能有多個文本,一個文本代表著一種閱讀方式,或代表著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審美觀念,文學作品真正呈現出了多元的走向。因此網絡文學帶來的不僅是閱讀對象和方式的重大差別,更引發了整個文學審美方式和藝術思維模式的改變。
(二)我國網絡文學十年曆程,經曆了由“簡單的個人化表達”到“具有獨特思考的文學書寫”,再到“從形式到內容的多向度”三個階段。
1.起步階段——20世紀末。20世紀90年代主要受台灣和海外華文網絡文學的影響,比如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圖雅的《小野太郎的月光》等等。像陸幼青在“榕樹下”發表的《死亡日記》等一批作品,基本局限於自己的現實生活,大多是個人情感的書寫。這個階段作品形式單一,題材狹隘,缺乏想象力與張力,在質量上與傳統媒體發表的作品有較大距離。
2.成長階段——2000年至2002年。這個階段網絡寫作異常活躍,各路寫手異軍突起。形式多樣化是這一階段最大的特點。不僅出現了《瘟疫》、《佛裂》等表現未來社會的科幻類和靈異類小說,還出現了《茶家莊》、《花焚》、《飛翔》等具有濃厚曆史氣息的小說,又有《大嘴、三刀、四眼神槍以及五娼》等內容糅雜的作品,以及《塵埃之上》、《灰錫時代》等後現代主義色彩濃厚的小說。其他的諸如《悟空傳》等神怪小說、《貓城故事》等現代諷刺小說、《流氓的歌舞》等戲謔小說等也開始出現。及至《蒙麵之城》、《一個啤酒主義者的獨白》和《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等小說的出現,說明網絡文學已經趨於獨立成形。從總體上看,這個階段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與創作主體日益成熟相對應的是,接受群體需求的日益豐富,即接受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需求也大大提高。
3.多元化階段——2003年至今。所謂多元化是指從形式到內容的多向度,具體表現為初步建立產業化運轉機製,參與人群迅速擴大,但作者隊伍良莠不齊。2003年8月“木子美”因在博客上發表她的性愛日記《遺情書》而迅速走紅,成為中國點擊率最高的私人網頁之一,並引發“博客寫作”狂潮。2004年大話、戲謔之風興起,出現了《Q版語文》、《悟空傳》、《沙僧日記》、《八戒日記》、《華山論賤》、《孫二娘日記》、《賈寶玉日記》等一係列作品,無厘頭一時成為時尚。2005年下半底至2006年博客寫作逐漸被大眾接受,一批傳統作家和文學批評家、理論家夾在人數眾多的各路明星大潮中登上了“博客”這艘巨大的網絡遊輪。但隨之而來的“白韓之爭”和“惡搞詩歌”,使網絡寫作進入了無序狀態。“寫詩機”應運而生,並在一場以“手按鍵盤氣自華”為口號的中秋賽詩大會中亮相。不少網友競相借助“寫詩機”發表大作,一月內造詩26萬首,達全唐詩5倍之多。出於對網絡寫作健康發展的擔憂,一批有識之士紛紛呼籲推進網絡道德建設。
二、江蘇網絡文學現狀分析
江蘇省對文學創作曆來比較關注,自新世紀網絡文學異軍突起,對網絡寫作也給予了大力扶持,省作協、省文聯等文化單位先後開通了網站,利用在線方式引導創作,並在省內既有的創作人員培訓機製中加強了對網絡創作力量的培養。近兩年還舉辦了大型的網絡研討和創作活動,為繁榮江蘇的網絡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9年5月11日至13日,由江蘇省作協、無錫市作協主辦,新浪網、搜狐網、天涯社區協辦的“中國網絡文學研討會”在江蘇無錫舉行。來自全國13個省市的作家、評論家、網絡作家、網站、文學期刊和媒體的代表60餘人出席會議,就中國網絡文學的現狀、前景和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研討。與會者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傳統的、現代的,各種觀點爭鳴、辯論、碰撞,顯示出一個高質量研討會的氛圍和水準。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有效促進了傳統文學界、網絡文學界、文學評論界的交流,也為引導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為引導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貢獻了智慧。
2010年7月8日,江蘇省作協與中國江蘇網、鳳鳴軒小說網聯合舉辦的2010網絡小說大賽拉開帷幕。大賽以“健康創作,綠色閱讀”為主題,本著“推動原創文學事業健康發展,打造網文愛好者夢想家園”的宗旨,以達到更有效的引導網絡文學健康發展,增強主流價值觀在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方麵的影響力,提升網絡文化價值,示範正當、規範的網絡寫作模式,調動網絡寫手的積極性,從大量青年作者中發現有潛力的文學新人的目的。此次大賽賽期為一年,從2010年7月8日延續到2011年7月8日,設置了月獎、季度獎、年度獎等眾多獎項,總獎金高達22萬元。
在學術上,江蘇早已做好充分準備。2003年12月撤係建院的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成立了網絡傳播研究中心(CMCRC),該中心由南京大學和江蘇省互聯網新聞中心聯合主辦。網絡傳播研究中心旨在集聚對CMC有研究興趣的相關學者,推動對互聯網傳播、電信傳播、數字電視等CMC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促進中國網絡傳播事業的進步與發展,同時也為江蘇的網絡傳播做好理論研究工作。2004年5月,南京大學網絡傳播研究中心成功承辦了“2004年中國網絡傳播學年會”。
同樣,在實踐中江蘇也是較早參與中國網絡文學構建的省份之一。1997年,還是中國大陸文學期刊接入國際互聯網絡的開端,江蘇的《雨花》雜誌即成為第一家上網的文學期刊,《文藝報》、《文學報》、《中國郵電報》等媒體,同時刊發了“國內首家文學期刊進入互聯網”的新聞消息。
當然網絡寫作是由全體網民的集體行為組成的,它在江蘇省集中表現為以下兩大特征:
(一)各級政府和行業利用自身優勢積極組織各類網絡征文活動,引導網絡寫作向積極健康、豐富多彩的方向發展。
2002年11月,江蘇省教育廳聯合江蘇教育資源網、中國江蘇網、揚子晚報網等單位舉辦了“江蘇省首屆中學生網絡作文大賽”。
2003年5月,江蘇省委宣傳部、團省委和省教育廳依托中國江蘇網、江蘇共青團教育網、江蘇少先隊網、雨花魂網、江蘇省青少年維權網等網站聯合舉行了“宏揚抗非精神,奉獻兩個率先”江蘇省青少年網上征文活動。
2004年,江蘇省委宣傳部在全省範圍內組織了《推進江蘇新一輪思想解放》網絡專題征文活動。
2004年5月,《金陵晚報》聯合新浪、西祠、榕樹下、天涯、西陸等大型網站共同舉辦了“今世緣·我的網絡生活”有獎征文大賽,據稱在傳統媒體上舉行網絡文學大賽尚屬首次。
2004年6月,南通團市委、文明辦與南通電信合作開展了“綠色上網——我體驗”網絡征文活動。
江蘇的水兼江湖河海之美,水文化是江蘇水利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004年7月,江蘇水利網開展“江蘇水文化”網絡征文活動。
江蘇省農業資源開發局、省農業資源開發學會於2005年3月在全省農業綜合開發係統舉辦了“興農杯”網絡征文競賽活動。
2005年10月,由依法治市網承辦,龍虎網、南京報業網等媒體支持,南京市依法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了“南京普法依法治理的生動實踐”網絡征文活動。
2006年3月,江蘇郵電報(電信版)在全省範圍內舉辦了“攜手——我與中國電信”征文活動。
2006年中秋前夕,江海論壇在《揚子晚報》大力支持下舉辦了《雙城故事》網絡有獎征文,獲獎作品以“中秋專版”的形式在《揚子晚報》刊登。
2006年9月,南通質量技術監督局和江蘇金太陽臥室用品有限公司舉辦了“金太陽家紡”杯“我身邊的質量故事”網絡征文大賽。
為了紀念和慶祝5.17世界電信及信息社會日,2007年4月,江蘇省通信行業協會、通信學會、互聯網協會聯合舉辦了“讓信息通信技術惠及下一代”主題征文活動。
2007年4月,揚州旅遊局與新浪網共同主辦的了“‘我心目中的揚州’網絡征文大賽”,收到近兩百篇關於揚州的原創遊記、散文、旅遊攻略。
2007年4月,忽然花開文學網、江蘇曼拉特勒文化傳播中心、沭陽縣虞美人酒業有限公司、沭陽文藝編輯部與沭陽縣社會學學會聯合舉辦“彥文杯”文學征文大賽。
2007年5月,新華報業網開展《百姓故事·我與小康江蘇》有獎征文競賽。
2007年6月,江蘇招生網發起“紀念恢複高考30周年”有獎征文活動。
2007年7月,《東方文化周刊》舉辦七夕東方情人節“曬曬你的愛”網絡有獎征文大賽。
江蘇是外向型經濟大省,為了豐富外企員工生活,抒發情感,謳歌生活,打造積極向上的人生理念。江蘇省外事服務中心於2007年6月舉辦了江蘇外服外企員工網絡征文大獎賽。
2007年8月,江蘇省通信協會開展“陽光綠色網絡”征文活動。
丹頂鶴故鄉江蘇射陽縣在2007年8月麵向全國在校中學生舉辦了“我愛丹頂鶴”網絡征文大賽。
2007年9月,徐州師範大學信息網絡中心和《徐州師範大學報》編輯部舉辦了“我與校園網”有獎征文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