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網絡文學是新的文化產業鏈的開端產品,它比傳統文學更具可塑性、開放性和延展性。網絡作品—電子收費—書籍—電視劇本—漫畫和動畫—網絡遊戲的機製正在逐步建立。據專家推測,如果經曆了完整的環節,一部文學作品所涉及的資金流將高達十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已經可以將一家公司包裝成上市公司。
9.傳統文學一直以關注現實生活為己任,而網絡文學側重於對幻想世界的描述。這也是新一代作家麵對變化莫測的世界所作出的反應,比如玄幻小說、曆史架空小說、穿越小說、軍事幻想小說等等。這類小說雖然不夠成熟但具有實驗意義,其中一部分作品還涉及“我是什麼?”、“我在做什麼?”、“我往何處去?”等生命本體論的若幹問題,潛藏著新的文學發展空間。
10.網絡文學是對作者發表、出版權的解放,實現了“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的平民夢想,使文學寫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但同時也要注意網絡寫作標榜多元、對抗主流、瘋狂複製、雜亂拚湊等問題對文學寫作的耗散作用。
11.網絡文學的快餐化導致創作主體的失陷,思想深度被削平,文本結構簡單、寫作技法粗糙,以及嘩眾取寵、格調低下等許多問題,也使其在藝術水準上與傳統文學作品之間存在著較大距離。
12.在商業模式推動下的網絡寫作“兌水現象”日益嚴重。像早期網絡作品如《悟空傳》、《此間的少年》那樣,既能顯示網絡文學特征,又十分“惜墨”的作品愈來愈少,兩三百萬字的長篇小說鋪天蓋地,如此兌水寫作勢必導致作者才情偏向並迅速耗損。
網絡上的文學新景觀
世紀之交,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曆史性、飛躍性的變革,這一方麵為文學表現提供了巨大空間,一方麵也增加了文學表現的難度。在純文學寫作對現代性進行反思的同時,文學圖書市場卻是另一番景象,娛樂化和快餐化的浪潮風起雲湧。與此同時,無門檻、低成本、交互性強的網絡文學,以全新的傳播方式和寫作形式異軍突起,成為捕獲空前發展機遇的一匹黑馬。稍作研究和分析不難發現,網絡文學的崛起並不奇怪,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我們所生存的時代有著密切的關聯。關注這一現象,將有助於我們體驗當代的文化脈搏和生活潮流。
習慣於傳統紙質閱讀的人,或許一時還難以接受網絡文學崛起這個事實,更有甚者認為網絡文學破壞了傳統的文學理想。但我卻認為,網絡文學使新一代人以不同於過去的方式產生了自己的“理想”。隻不過他們的表達方式另辟蹊徑——可能是用“大話”方式講的,可能是在傳奇故事裏講的,也可能是在超自然的環境中講的。老實說,我們應該學會接受這樣的表達方式,因為文學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模式。
網絡文學發展了十年,目前仍處於迅猛之勢,雖未出現與傳統經典作品相匹敵的震撼之作,但作為文學新的成長空間,這裏的“景觀”不應該被忽視。就我個人觀察,區別於傳統文學的“個體寫作”模式,“集體寫作”模式是網絡文學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就是說,網絡文學所表現出的集體力量遠遠超出了個體力量,這無疑為類型寫作提供了廣闊的舞台。近年來相繼脫穎而出的架空曆史小說、穿越小說、新軍事小說、現代諷刺小說、戲謔小說、冷幽默小說,以及幻想類小說等,一浪接一浪,就是很好的證明。由此可見,網絡類型小說作為一股新的文學力量,在不斷壯大的過程中,將有可能以“集體寫作”形式豐富當代中國文學的譜係。目前,人氣旺盛的架空曆史小說和穿越小說類型化已經較為完備,不僅網絡上廣為流行,落地出版後同樣在傳統閱讀中產生了廣泛影響,這應該說是新世紀文學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網絡文學是不存在的,文學的標準隻有一個,就是好的文學與不好的文學,放在網上和放在紙上沒有區別。不能說這種觀點沒有道理,但似乎有“以全概偏”之嫌。從曆史的角度看,傳媒革命無不對創作產生影響,甚至可以說,長篇小說這種文體的產生也和印刷業的興起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係。網絡作為新興媒體,對寫作產生影響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對創作機製的轉換也不無推動。我們知道,網絡文學的創作和閱讀過程,是被放在一個由網絡構建的立體維度中的,這是一個開放的平台,自由、靈動、有趣,給創作和閱讀帶來了全新的感受。網絡文學在表現形式上的多樣化,比如多人寫作、超文本寫作、多媒體手段等,是由網絡的性質所決定的。而在藝術形式上的探索既是其不斷發展、走向成熟的表現,同時也是網絡文學前進過程中的外部要求,因為隨著受眾群體需求的日益豐富,接受主體對作品審美價值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
從另一方麵看,網絡文學存在問題也有其必然性。文學畢竟是一個浩大係統的工程,由於網絡寫手大都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年輕人,過度的交互性也使作者很難靜下心來深刻思考生活、嚴肅創作,再加上外部市場因素的影響,網絡文學的作品質量很難得到保證。然而,現階段網絡文學存在的問題並不能掩蓋它自身的價值。就目前情況看,網絡文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網絡文學是時代精神的集中表現。在網絡文學發生、發展的這十年當中,世界發生了劇烈變化,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給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增添了更多的複雜性,全新的社會形態當然就給作家的表述帶來困難。而網絡文學恰恰是迎著曆史潮頭發展的,它不拘形式,追求自由表達,反而顯得輕鬆自如。一方麵它作為主流文學的補充,對中國文學的總體發展是積極有利的;另一方麵它作為一種新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也給跨世紀的中國文學帶來了一絲新鮮的空氣。因此,網絡文學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如果將其放在“國家的發展”和“一代人的成長”的背景之中去考察,我們就會發現,它的時代意義已經不是傳統文學所能替代的,它的時代特征非常明顯:有自由、寬容、真實、平等的原則;有寬闊無比的向別人學習、向自我挑戰的空間;有無拘無束、充分表達的民主權利。更重要的是,網絡文學基本上擺脫了對意識形態的依附,讓文學回歸到了新的起跑線上。
其次,網絡文學提供了新的審美形式與文化形態。文學最基本的特征是什麼?當然是對自由心靈的表達,是偉大思想與豐富想像力的結合。傳統文學一直以關注現實生活為己任,而網絡文學側重於對幻想世界的描述。這也是新一代作家麵對變化莫測的世界作出的反應,產生了如玄幻小說、曆史架空小說、穿越小說、軍事幻想小說等等類型。這類小說雖然不夠成熟但具有實驗意義,其中一部分作品還涉及到“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往何處去”等生命本體論的若幹問題,潛藏著新的文學發展空間。在這個意義上講,網絡文學的社會價值無法估量。
再次,網絡文學使作家的產生機製發生了變化。區別於傳統作家的是,網絡作家的知識結構與身份背景千差萬別,他們的創作因此有著別樣的風情與廣闊的視野。由於生活態度、生存方式的重大變化,年輕寫手們對寫作的終極價值進行了顛覆。安妮寶貝早年關於網絡寫作的一段話,很有代表性,她稱自己的網絡小說是“在水中”的寫作——“不斷地寫,不斷地消失”。她甚至還說:“你以絕望的姿勢閱讀,我才會快樂……”年輕、自由、無所謂,像水瞬間消失,卻又源源不斷……在這裏,文學被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或生活的一小部分獲得了新生。
從近處看,網絡空間給當代青年提供了一片神聖的領域,他們在這裏耕耘、播種、收獲,找到了生活的樂趣和追求的方向。從長遠看,網絡作為傳播方式的革命,把中國進一步推向了世界的舞台,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文化的變革,都決定了中國麵臨的是一個更廣闊的世界,隻有在這個大的舞台上,才能誕生新一代的文學大家。
網絡文學的現實意義
世紀交彙之際,網絡文學走過了高速發展的十年曆程,而傳統文學恰恰在這一時期遭遇了困境。這個現象告訴我們,由於傳播方式導致的文學表現形式的變化,已經不再單單是文學自身的事情,而是更為廣泛的社會變革的有機部分,因此,僅僅用“文學現象”來描述網絡文學的發展和變化顯然是不確切的。歸根結底,它是民族文化心理變遷所折射出的時代精神,換句話說,網絡文學是新世紀民族文化新的標誌形態,而文化全球化,以及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是其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
和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樣,網絡文學的成長速度是驚人的。自2000年以來,網絡作品的出版量(總印數)每年大約以25%的速度遞增,全國大部分書城、書店都設置了網絡作品專櫃。除了書籍之外,網絡原創小說還衍生出諸如電視、電影、電子遊戲和動畫等其他樣式的文化產品。由此可見,網絡文學正迅速向大眾日常生活滲透,因而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就其品質而言,它較為符合流行趨勢和大眾審美趣味;就其形式而言,它正在走出單一格局,進入整合階段,在消費市場的驅動下,其潛質和特性將會進一步得到發揮,並推動其衍生為特殊的文化現象。盡管網絡文學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所形成的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已經無法回避,我們必須正視它的存在,因此,對它的現狀做一些客觀分析,對它的未來做一些前瞻性研究,已經成為理論批評領域的重要課題。網上為什麼會出現玄幻小說?為什麼會出現架空小說、穿越小說?而且,其流變非常迅猛,差不多3年一個小周期,5年一個大周期,這個現象在傳統文學領域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對網絡文學做現象研究和文本分析,必須建立全新的思路,要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去麵對它。
最近,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中文在線牽頭,《長篇小說選刊》雜誌與17K網站聯合全國20家文學期刊,對網絡文學十年發展進行了一次全麵盤點,透過其過程我們獲得以下階段性的認識:一是代際縮短引發的寫作方式的變化。早期網絡寫作與傳統寫作雖然存在觀念差異,思維方式與審美習慣仍然趨同,但隨著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新一代網絡寫手基本脫離了傳統思維模式,寫作方式也相應產生較大變化。二是已經形成“集體寫作”的話語特征。網絡寫作改變了以往“你寫我讀”的精英化書寫方式,形成了讀寫之間認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話語方式以及人生經驗交流的平民化書寫方式。在此基礎上,網絡文學的平民化互動模式產生巨大能量,所表現出的集體力量遠遠超出了個體力量。三是網絡寫作通過不斷嚐試,讀寫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產生了一些有別於傳統文學的新的表現形式和手段。以類型小說為主幹的網絡作品目前大致可分為:玄幻奇幻類、架空曆史類、穿越類、武俠仙俠類、都市言情類、靈異驚悚類、軍事類、遊戲類、競技類和科幻類等,其內容與形式各具特色。
通過對網絡寫作特征與網絡作品文本的分析研究,並將其與傳統文學相比較,我們還可以對它的現實意義做出如下判斷:其一,網絡文學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如果將其放在“國家的發展”和“一代人的成長”的背景之中去考察,就會發現,它的時代意義已經不是傳統文學所能替代的。也就是說,我們對網絡文學的獨立價值應予以尊重。其二,網絡文學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導致書寫和閱讀方式產生變革,及其全民參與的形式,對提高民族文化素養具有積極意義。其三,作為新的文化產業鏈的開端產品,網絡文學比傳統文學更具可塑性、開放性和延展性。網絡作品—電子收費—書籍—電視劇本—漫畫和動畫—網絡遊戲的機製正在逐步建立。據專家推測,如果經曆了完整的環節,一部文學作品所涉及的資金流將高達十億人民幣,這個數字已經可以將一家公司包裝成上市公司。其四,傳統文學一直以關注現實生活為己任,而網絡文學側重於對幻想世界的描述。這也是新一代作家麵對變化莫測的世界做出的自然反應,比如玄幻小說、曆史架空小說、穿越小說、軍事幻想小說等等。這類小說雖然不夠成熟但具有實驗意義,其中一部分作品還涉及到“我是什麼?”、“我在做什麼?”、“我往何處去?”等生命本體論的若幹問題,潛藏著新的文學發展空間。
同時,網絡文學在十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若幹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方麵網絡寫作是對作者發表、出版權的解放,實現了“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的平民夢想,使文學寫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另一方麵它也暴露出標榜多元、對抗主流、瘋狂複製、雜亂拚湊等嚴重問題,耗散了文學寫作的精神價值。從作品內容和寫作形式,網絡文學的庸俗化、快餐化傾向十分明顯,如文本結構簡單、寫作技法粗糙,嘩眾取寵、格調低下等現象比較突出,導致網絡創作主體失陷,思想深度被削平,在藝術水準上與傳統文學仍存在較大距離。值得注意的是,在商業模式推動下的網絡寫作“兌水現象”日益嚴重。類似早期網絡作品如《悟空傳》、《此間的少年》等,既能顯示網絡文學特征,又十分“惜墨”的作品愈來愈少,兩三百萬字的長篇小說鋪天蓋地,如此兌水寫作勢必導致作者才情偏向並迅速耗損。
我們應該看到,網絡寫作對於那些已經在傳統媒體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和作者,或許並不十分重要,但對於剛剛踏上寫作之路的文學愛好者和業餘作者來說,卻是一片神聖的領域,他們在這裏耕耘、播種,當然希望獲得相應的收獲。在這個意義上講,網絡寫作給相當一批人帶來了生活的樂趣和追求的方向。這個原動力其實是文學最珍貴的價值之一,也是網絡文學發展的力量之源。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在“網絡文學十年盤點”啟動儀式上的講話具有代表性,他說,網絡文學超強的傳播能力使紙媒文學瞠乎其後,這種傳播能力將使它成為了未來民族審美的導引者。任何輕視或忽視其巨大能量的行為,將造成國家軟實力建設的戰略失誤。可以說,經過十年磨礪,網絡文學正在迎接一個全新時期的到來。
網絡文學不能缺少主體性
上世紀80年代,“文學的主體性”曾經是個很熱門的話題。劉再複先生的長篇論文《論文學的主體性》曾在學界引起廣泛爭論。簡單的說,文學(這裏主要指小說)的主體包括三個方麵:一、作為創造主體的作家,二、作為創造對象主體的人物形象,三、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和批評家。這三者同時發揮主體作用,則構成了文學的主體性。那麼,當下頗為引入關注的網絡文學創作,其主體性現狀究竟如何呢?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文學在十年發展中逐漸形成了“集體寫作”的話語特征。這個現象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在社會變革和思想變革大潮下湧動的社會生活信息流瞬息萬變,這使得傳統文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表達困境,個人經驗性書寫麵臨尷尬。網絡寫作由於自身的特性,在客觀上改變了以往“你寫我讀”的精英化書寫方式,形成了讀寫之間認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話語方式以及人生經驗交流的平民化書寫方式。在此基礎上,網絡文學的平民化互動模式產生巨大能量,所表現出的集體力量遠遠超出了個體力量。但我們必須警惕的是,作為創造主體的作家,其主體性受到了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挑戰,這也是網絡寫作往往難以體現作家個人思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內部條件看,作家的主體性首先建立在作家的獨立思考與豐富的精神資源上,而網絡作家在這方麵的儲備並不充裕。從外部條件看,一方麵讀者訴求與市場推動等對作家形成了強大的“幹擾”,另一方麵過度追求創作速度和娛樂功能,也使作家的主體性受到了製約。
通常,文學主體性的顯現需要相對穩定的時間和空間來做支撐,尤其是作為創造對象主體的人物形象,必須憑借廣闊的時間和堅實的空間才能得以成立,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網絡環境中存在大量泡沫,網絡寫作的即時性和隨意性所產生的趨同性,嚴重影響了人物形象的獨立性與完整性。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網絡寫作內容與形式的流變異常迅猛,為人物形象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由於網絡具有底門檻、包容性和開放性等特征,加之讀寫關係的交互作用,網絡平台因此成為新的人物形象發生、發展的策源地。我們可以看到,網絡寫作通過不斷嚐試,讀寫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產生了一些有別於傳統文學的新的表現形式和手段。這些表現形式和手段無疑為新的人物形象的產生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以類型小說為主幹的網絡作品目前大致可分為:玄幻奇幻類、架空曆史類、穿越類、武俠仙俠類、都市言情類、靈異驚悚類、軍事類、遊戲類、競技類和科幻類。它們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比如僅玄幻奇幻類一項就可分為東方玄幻、轉世重生、魔法校園、王朝爭霸、異術超能、遠古神話、駭客時空、異世大陸、吸血家族等,在這些內容與形式各具特色的作品裏,湧現出眾多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盡管它們大部分還不足以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但這一趨勢仍然值得稱道。
在網絡文學領域,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和批評家,有可能是最複雜而且充滿矛盾的一個群體。由於價值觀發生裂變,從現有的批評體係出發,我們會發現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存在著巨大斷裂。在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長篇小說選刊雜誌社和中文在線聯合舉辦的“網絡文學十年盤點”活動過程中,我們發現,傳統媒體的文學編輯與網絡寫作出現了多處“碰撞”,最顯著的是網絡讀者(即網絡作品的粉絲團隊)與批評者之間的分歧。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文學接受主體的主體意識十分強烈,二是網絡寫作所對應的價值多元十分顯著。
因此,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結論,到目前為止,網絡文學主體性的三個方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內在矛盾,在未來的發展中,這些矛盾還有可能進一步產生衝突、裂變並進行整合,網絡文學的發展也會因此而出現高潮和低穀。可以預見的是,借助網絡進行傳播的網絡文學,最終不能回避對“文學的主體性”這一問題的正麵解答。
網絡寫作對當代文學的意義
在中國曆史上,口傳文學這種民間文化傳播方式形成了中國文化豐富的土壤,與西方的精英化方式不同,在中國,鄉野的甚至是粗陋的文學,正是滋養偉大文學的沃土。在民間文化傳播中斷了幾十年之後,網絡寫作創造了一個虛擬的民間文化現場。在傳統文學群落式微的今天,網絡寫作借助網絡空間的零距離,使不同區域的作者形成了新的文學群落。我個人認為,網絡寫作的民間性類似於中國曆史上的口傳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其特點可以做如下總結:
第一,網絡寫作解放了文學的虛擬性。虛擬性既是網絡的特征,同時也是文學的特質之一。我們可以發現,由多種信息交彙的網絡呈現出一個全新的隱喻世界,它為藝術想象提供了特殊的支點。互聯網在傳統的文學藝術與真實的世界之間構建起一個仿真的世界,它既大大地滿足了人們企圖通過想象擴展自己現實世界的欲望,又以其比傳統傳媒藝術更加可感的特性,滿足了人們潛意識中“夢想成真”的意願。2000年走紅網絡的修真玄幻小說《縹緲之旅》開頭的情節就是主人公李強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事業和愛情的雙重打擊而誤入修真界,由此開始了在修真界所向披靡的“縹緲之旅”。李強這個人物在虛擬環境中十分強大,但並非超人,他時常油腔滑調地輕鬆搞笑,強敵當前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逃”,無論師尊朋友還是敵人,都拿他賴皮的本事無可奈何,但運氣卻超乎想象力地好,這些特征投射了日常生活中消解困境、逃避壓力的行為模式。李強的形象符合當代青年融合傳統和現代的審美期待,滿足讀者超脫現實困境、寄托自由精神的向往,從而帶來感官愉悅。由此可見,文學的虛擬性在網絡上得到了極大的釋放。
第二,網絡寫作轉換了文學的表達機製。有人認為網絡文學解構了文學的嚴肅性,我認為這樣描述不準確。實際上,可以理解為遊戲精神在網絡文學中發揮了積極意義。網絡小說《悟空傳》是這方麵的實例。這部小說的寫作靈感源於古典名著《西遊記》和現代港片《大話西遊》。作者借用了前者的人物關係、淵源,提取了後者的敘事方式、語言,以古代西遊人物演繹現代西遊情節,表現現代人的思維模式和觀念。以《悟空傳》為題具有兩重含義:第一可以解釋為“關於孫悟空的傳記”;第二是概括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即“感悟虛空”。這無疑和時代精神密切相關。《悟空傳》將原著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時空轉換,讓古典名著裏一心朝佛的取經師徒脫胎換骨,變成了有愛有恨有欲有求有苦有痛的“人”,巧妙地詮釋了現代人的精神世界,用冷冷的幽默勾得我們笑、深思,被感動。一篇網上評論說:“我們生活在沒有英雄的時代,一切神佛都被我們打破了。所以隻有我們這一代會對這一作品流淚。”正是由於現實意義與神話背景的完美結合,網絡世界的“虛擬真實”與作品的精神訴求相得益彰,才使這部作品的文學表達機製產生了有效轉換。
第三,網絡寫作展現了嶄新的思想意識形態。首先是網絡作者這一代人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當中大部分人沒讀過朦朧詩,不知道中國有那些文學期刊,他們不知道當代文學的正統麵貌如何,也不關注文學的社會價值。對於傳統文學他們似乎是一群外來者,因此對於固有的意識形態不存在承載與放棄的問題,他們隻是聽從自身的感受,寫出自己內心的需求。其次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境遇有別於上一代人,他們在閱讀動畫漫畫,追逐網絡遊戲中長大,對虛擬世界有特殊的親近感,在現實中,他們麵對的是一個道德約束寬泛,但生存空間緊迫的轉型社會。無論是寫作還是日常生活,他們不被要求具備上一代作家的思想資源,他們是徹底思想解放的一代人。當然,他們並不麻木,甚至還有很強烈的民族意識,在很多網絡軍事幻想小說中,未來中國的強大被他們描繪得淋漓盡致。總之他們想象中的中國和當代文學中描繪的中國並不一樣。
第四,網絡文學回到文學的起點尋找原創力。大量的網絡小說涉及到“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在哪裏?”“我往何處去?”等生命本體論問題,以及身份認同問題。按照傳統價值體係,我們已經不用回答這些問題。但這不能說明這些問題就已經解決了,現在看來,在我們的現實環境中,這些問題正在卷土重來。架空和穿越是目前網絡小說最常見的表現手法,它的目的是為了回避現實生活中遭遇的困境,用特殊辦法解決那些我們當下正在經曆而又無法回答、不能解決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網絡寫作與以往的體製外寫作,在書寫方式和人群結構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都市,“網絡寫作”不再業餘,湧現出一大批以寫作謀生的人,業界稱其為“網絡寫手”。他們的寫作速度和數量都是驚人的,他們依靠文學網站的運作,獲得的收入也是傳統寫作難以想象的。但他們也有自己的苦惱,比如說,這個寫作群體被完全納入商業文化的範疇,成為理論研究與批評的盲區。由於缺少充分的理論研究與文學批評,網絡文學至今仍處在“無序”狀態,它的海量更新與迅速淘汰,有可能埋沒了一批有才華的作者,這是也許是當代文學所麵臨的無奈現實之一。
網絡寫作與國家文化戰略
目前,中國網民已經超過4億人口,在線閱讀人群和寬帶擁有量均占世界第一位。2004年博客出現之後,網絡寫作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內容,在網上發表過作品的人數無法確切統計。截至2010年4月,全國文學網站簽約作者的人數已突破百萬,約5000萬讀者通過網絡、手機和手持閱讀器閱讀文學作品。值得重視的是,民眾對文學的關注程度不亞於影視及其他藝術門類,其廣泛性超越上世紀80年代文學黃金時代。這一現象說明,網絡寫作的影響力已經由文學而進入更加廣泛的社會領域。毫無疑問,調整國家文化戰略的重大曆史機遇正擺在我們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