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喝足。如果有的人起晚了,來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破曉後,直到太陽落山前,要斷絕一切飲食,也不許喝一口水。這樣封齋就可以讓人們體驗饑餓和幹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穆斯林逐步養成了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齋一天以後快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換上清潔的衣服,戴上白帽,到寺中等候。聽見清真寺裏開齋的梆子聲後,在寺裏的人和在家的人就都開始吃“開齋飯”了。

齋月二十七日夜是穆斯林很重視的“蓋德爾夜”。穆斯林認為,在這一夜,安拉開始把《古蘭經》通過哲卜利勒天使傳給了穆罕默德。在這一夜做一件好事,勝過平時一千個月所做的事。因此在這一夜,穆斯林一般都要做些可口的開齋飯,特意送到清真寺裏讓大夥兒吃。

齋戒期滿就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開齋節。在開齋節前夕,外麵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穆斯林都要提前趕回家中。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衛生,沐浴淨身,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要把臉洗得幹幹淨淨,頭發梳得光光亮亮的。穆斯林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也要加以維修,打掃幹淨。

早晨八點以後,回族群眾帶著大小拜氈,從四麵八方彙集到清真寺。阿訇(伊斯蘭教主持教儀、講授經典的人)宣布會禮開始以後,穆斯林鋪下大小拜氈,脫下鞋子,在阿訇的帶領下麵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這種會禮比平時要隆重得多,無論刮風下雨,穆斯林都無所畏懼,情緒高漲。禮拜後,穆斯林齊向阿訇道安,接著全體互說“色倆目”(阿拉伯文Salam的譯音,意為“平安”)問候。會禮結束後,由阿訇帶領大家遊祖墳,念鎖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最後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89有人說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餛飩跟祖先有什麼關係呢?

在南方有冬至日吃餛飩的習俗,這一習俗最遲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為什麼冬至要吃餛飩呢?據說,這是為了祭祀祖先。那麼,為什麼吃餛飩和祭祀祖先有關呢?這要從一個神話人物盤古說起。

眾所周知,盤古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傳說,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宇宙就像一個雞蛋,渾然一體,而盤古就生在其中。經過了漫長時間的孕育,天和地逐漸形成了,盤古就處在中間,頂天立地。隨著天地之間距離越來越大,盤古也越長越大。終於有一天,盤古再也頂不住了,轟然倒下,而身體的各個部分轉化成人間的各種事物——氣息變成風雲,聲音變成雷霆,眼睛變為日月,四肢五體變成四極五嶽,血液變成江河,筋脈變成地理,肌肉變成田土……

這個美麗的傳說告訴我們,盤古是人類乃至於人間萬物的共同祖先。那麼,是誰生了盤古?正是那個混混沌沌的未開辟的宇宙。顯然,它是人類始祖的母體。而後世人們所吃的餛飩,正是對這個母體的一種形象再現。餛飩由薄薄的麵皮包著餡,煮熟了內外混著吃,正與宇宙母體相似。另外,“餛飩”一詞原來應為“渾沌”,後來才因為屬於食物而改為餛飩。

冬至這一天,陽氣開始上升,萬物開始萌發生機,新的一個生命周期開始。人們在這一天吃餛飩,是以一種民俗的方式緬懷人類共同的母體,並迎接一個新的生命周期的到來。

90有人說臘八粥是明太祖朱元璋發明的,也有人說臘八粥的產生與宋代的嶽飛有關,臘八粥的起源到底是什麼?

在臘月初八,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所謂臘八粥,是指用江米、小米、黃米、赤小豆、杏仁、蓮子等混合煮成的粥。這是一種高營養的粥,與普通的粥不太一樣。那麼,為什麼在臘八要吃這樣的粥呢?

對此,人們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臘八粥與朱元璋有關;也有人說,臘八粥與嶽飛有關。其實,這些說法都是牽強附會而來的。臘八粥起源很早,與古代冬至的飲食習俗有關。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荊楚一帶就流行著在冬至日吃紅豆粥的習俗。紅豆有祛病養生的功效,所以被用來煮粥。冬至是陽氣萌芽之始,所以吃滋補養生的紅豆粥。

這是臘八粥的雛形。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各地寺廟逐漸興起一個習俗,即在釋迦牟尼成佛的臘月初八,用江米、黃米、豆子煮粥供奉佛祖,被稱為“七寶五味粥”。這個習俗流傳開來,盛行於民間,與上述冬至吃紅豆粥的習俗融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之名出現於宋代,表明臘八粥的習俗最晚在此時已經流行起來。明清時期,這一習俗非常盛行。直到今天,臘八粥因為它的養生功效,仍然廣受大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