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楦底樣的長度
兒童鞋楦中間號的楦底樣長度也符合下麵的規律:楦底樣長=腳長+放餘量-後容差
在以上的幾個因素中,腳長、後容差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能隨意改動,楦底樣長是計算求出的結果,因此可以變化的因素隻有放餘量。放餘量不能太小,否則會造成頂腳、磨腳;放餘量也不能太大,否則腳要“端著架子”走路、太累。放餘量取值多少合適?
在早期的規定中,兒童鞋楦放餘量的比例比成人楦的放餘量都要大,看來這是不妥的,所以新修訂的楦型標準中減少了童鞋楦的放餘量。考慮到兒童腳年平均增長量為8.33mm,所以滿幫鞋采用加放基本放餘量10mm的辦法處理。
基本放餘量就是在腳趾端前麵直接加放的量,因此也可以表示成:
基本放餘量=放餘量-後容差=10(mm)
或者說:楦底樣長減腳長等於10mm,這裏的腳長不是腳趾端點部位長度,就是腳的實際長度。
例如,180#楦的腳長180mm,楦底樣長190mm;190#楦的腳長190mm,楦底樣長200mm;225#楦的腳長225mm,楦底樣長235mm。
由於在早期製定中間號時關係到一係列的等差計算結果,所以遇到新的中間號加放10mm基本放餘量後,會影響楦底樣長度的變化,必然也會引起等差的變化。所以放餘量、後容差等放餘量會有所不同。
3.鞋楦的蹠圍
我們已經知道了兒童腳長與蹠圍長間的關係:蹠圍=0.9腳長+4.5+7N。
也就是說,每當腳長變化10mm時,腳蹠圍的變化是9mm。這種變化的關係是指腳型每變化半個號時,長度差是±4.5mm,這與鞋楦的半號差±3.5是大不相同的。作為一個統一的鞋號,不可能再出現±4.5mm另立等差,為了使男、女、童鞋號的等差都相同,所以要調節童鞋楦的圍度。
如何調節?必須要考慮的一個事實就是兒童的腳越小,圍度越大,因此鞋楦的蹠圍也必須加大。當腳長在230mm時,無論是利用兒童腳圍公式(蹠圍=0.9腳長+4.5+7N)、或者是利用成人腳圍公式(蹠圍=0.7腳長+50.5+7N)計算,所求得的腳蹠圍都是225.5mm,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在腳長為230mm時,兒童腳長與蹠圍長的相關關係同成人的相關關係相等。
在設計素頭楦蹠圍時,以腳長230mm對應楦蹠圍222mm為基準,在鞋號變小時,利用腳蹠圍的半號等差為±4.5mm、楦蹠圍的半號等差為±3.5mm,就可以求出修正量。如果鞋號變大,要按成人的腳型、楦型變化規律變化,即±3.5mm8。
童鞋楦的蹠圍,同樣會受到不同品種的影響。童鞋楦主要有素頭楦、涼鞋楦和高腰楦。其中的涼鞋楦基本放餘量為8mm。
4.楦體的前後蹺度
楦體的前後蹺與楦體的造型有關係。在早期的腳型測量中,測得成人腳趾的自然前蹺角是15°,在兒童鞋楦的設計中也參考了這組數值,因此兒童楦型的前蹺比較高。前蹺過高,穿鞋有後仰的感覺,增加了不穩定因素,同時還會造成前掌凸度過大,這些都不利於兒童腳型的成長。最近的測量結果顯示,兒童腳趾自然蹺度角在7°以下,年齡越小,角度也越小。相關部門經過試驗,修訂出三個中間號的楦體前蹺高分別為:(8±0.22)mm、(10±0.22)mm、(12±0.22)mm。
對於楦體的後蹺,有一個適當的跟高能起到保護腳弓、提高機體彈性、減少跟骨震蕩等作用。後跟過高,會破壞腳受力的平衡,造成前掌受力加大、引起腳弓下塌。通過相關部門的試驗結果可知,後跟高度在20mm以內,引起的變化比較小,專家及醫學界人士的共識是兒童不宜穿鞋跟高於30mm的鞋。所以修訂出三個中間號的鞋跟分別是:12mm、13mm、15mm。對於個別品種可以有適當調節。
5.楦底的凸凹度
兒童楦底的凸凹度也是根據腳型規律來設計的。前掌凸度、踵心凸度、底心凹度,這三個部位的凸凹程度與腳底是否吻合,會直接影響到腳部健康、穿著舒適、鞋的使用壽命。
由於兒童腳底的脂肪多、足弓還沒有發育成型,與成人相比較為平緩,所以前掌凸度、踵心凸度、底心凹度都要適當減少尺寸,以適應發育中的兒童腳型的生理特征。
三、童鞋楦體尺寸表
為了對童鞋楦進行係統了解,下麵列舉了新舊兩種楦體尺寸表,便於對照參考。
實訓七複製鞋楦的半麵板
一、目的要求
(1)目的:了解楦麵的特征,滿足後繼課程的要求。
(2)要求:學會半麵板複製,展平與後處理的方法。
(3)工具:鞋楦、美紋紙膠條、牛皮紙、剪刀或刻刀、墊板、軟尺、直尺、鉛筆橡皮等。
二、內容
由於複製不同鞋楦半麵板的要求不同,其中以滿幫鞋楦的半麵板最為典型,本節課主要的內容是複製滿幫鞋半麵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