楦高與腳高的比較,主要從拇趾高度、楦背高度、後跟突度點高度以及前後蹺高度來分析。
一、拇趾高度與楦背高度
鞋楦的特征部位點高度肯定要比腳高,否則就無法穿用。在腳背一線,通過控製拇趾高度、第一蹠趾關節高度、前跗骨突點高度,來設計楦體的背中線。
楦頭的厚度與腳的拇趾高度有關。在腳型規律中,拇指高度占腳長的8.54%,男250#腳高21.35mm,女230#腳高19.64mm。在應用時,男素頭楦的頭厚為20mm,女素頭楦的頭厚為16.5mm,兩組數值都比腳的高度小,這會不會造成磨腳呢?其實,兩者的測量點是不同的,測量楦頭厚度時,測量位置在腳趾端點,從楦體背中線上看,自腳趾端向後是一條逐漸上升的線,在拇趾高度測量點的位置上,楦體高度已超過拇趾高度,所以不會造成磨腳。一般要求楦背在趾甲高度處多出3~3mm。
在鞋楦的設計中,控製楦體在第一蹠趾關節要高於腳2~3mm,在前跗骨突點要高於腳3~5mm。這樣可以避免壓腳背、磨腳背,同時又有一定的活動餘地。
二、後跟突點高度
楦的後跟突點高度也應高於腳的後跟突點高度,這樣楦體由後容差所形成的空腔就能包容住腳後跟,使鞋穿起來跟腳。腳的後跟突點高度占腳長的8.68%,楦的後跟突點高度占腳長的8.8%,楦高略大於腳高。在實測後跟突點高度時,一般的鞋楦都沒有考慮鞋墊的厚度,但是美國的運動鞋楦,就加進了鞋墊的厚度,所以測量楦的後跟突點時要引起注意。
三、前蹺與後蹺高度
楦底麵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曲麵,除了具有凸凹度以外,還具有一定的蹺度。當楦後跟在水平麵上墊起一定的高度時,前掌與水平麵的夾角,稱作前蹺角,簡稱前蹺,楦底前端點與水平麵的垂直距離稱作前蹺高;楦後身與水平麵的夾角稱作後蹺角,簡稱後蹺,楦底後端點與水平麵的垂直距離稱作後蹺高。後蹺高也就是楦跟高,不同於鞋跟高。鞋楦的前後蹺變化雖不是簡單的杠杆作用,但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在楦的後跟每抬高10mm情況下,鞋楦的前蹺下降1mm,著地部位點W也會向前移動1mm。
楦的後蹺高是設計出來的高度,在設計楦型前的構思中要考慮是設計平根、中跟還是高跟,跟高具體是多少等。人腳在走路時,腳後跟有一個抬起的過程,一般抬起的高度在50mm左右。如果穿鞋時有一個25mm高的鞋跟,在走路時可以減少必須抬起的高度,可節省將近一半的力氣,所以一般的鞋都有一個鞋跟,便於行走。前麵已經分析過平跟、中跟、高跟的作用,那麼前蹺起到什麼作用呢?
前蹺是模仿腳趾的自然蹺度角,腳在行走運動時,從蹠趾關節到腳趾是一種“滾動”形式,前蹺的存在有利於行走跑跳。鞋子前蹺越高,蹠趾關節的運動與腳趾的運動區分得就越清楚,有利於末關節控製運動方向和力度的作用。同時走路時彎曲變化的就越小,減輕人腳彎曲鞋子的力量,同時還減少鞋底前尖磨損的程度。如果前蹺高的不適當,就會適得其反,造成前掌凸度過大,穿著不舒服,甚至引起前橫弓下榻。也就是說,前蹺與後蹺應當有一個適當的配合。
有些鞋類,比如速跑鞋、足球鞋,需要加強跑動的功能,所以前蹺應該適當大些;有些平底鞋,為了便於走路,前蹺也應該適當加大。
在楦型設計中,早期的前蹺比較高,男楦前蹺在17~18mm,女楦在10~16mm。考慮到楦體造型美觀、市場的需要,目前低前蹺的楦型更適合人腳的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