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罷動員令不到一個時辰,秦寬路就召集一部分村的人馬趕到縣城戲院大門口,坐等天亮出征。
人聲、車聲、炮聲、鍛石聲在峽穀河灘間回旋,久久不能散去。楊貴為之興奮,為之振奮。但他很快又發現了問題。
有一個青年每次吃飯的時候,總是先喝一碗湯,把一個窩頭揣到懷裏。
中央領導支持引漳入林
引漳入林工程的消息,在全省的四級幹部會上傳開後,許多人吃了一驚,懷疑林縣縣委這幫人神經是不是出了毛病。
這些人的懷疑有其原因。1960年,是人民生活極端困難的一年。然而,恰恰在這個艱難備至的時候,聞所未聞的引漳入林工程要上馬了。林縣人能拿出多少資金修築這麼大的工程?
有的人找到楊貴,不客氣地質問:“你林縣有多大的荷葉,敢包這麼大個粽子?!”
楊貴不亢不卑地回擊:“我們有55萬人。”
省委書記劉建勳,倒是很讚賞林縣人這股勁兒。
不過,這位省委書記還是表示了人們心中的疑慮;“林縣到底有多少家底?”
林縣到底有多少家底?在那個時候,屬於林縣的“超級機密”,除了楊貴和縣委幾個主要負責人之外,誰也不知曉。
幾年後,這個“超級機密”終於露餡了。原來,林縣在豐收年,悄悄攢下了4500萬公斤儲備糧,還私設了一個200來萬元的“小金庫”!
為此,上級派來了調查組,雖然林縣縣委據理力爭,還是給縣人民銀行行長路明順一個黨內警告處分。
林縣的這點家底,後來也捅到了時任主管財貿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那裏。
李先念一聽哈哈一笑:“這不是什麼大問題,也不要把它看得過重了。動用這個錢合情合理,隻不過有點不合乎規定。”
國務院領導和省委領導的支持,給林縣縣委減輕了不少壓力。
然而,即便如此,楊貴的心裏還是沉甸甸的:4500萬公斤糧食,200多萬元資金,對於引漳入林工程來說,這張“荷葉”也還是過於小了。
楊貴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為破解這道難題,找到了一把萬能鑰匙。
楊貴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樸實無華的文字:
引漳入林工程很大,現在正是困難時期,國家拿不出錢來投資。如果等到形勢好轉後再修建,那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很難預料。錯過這次機會,林縣人民可能將永遠受缺水之苦。現在修建,困難太多了,最基本的辦法是自力更生。
如何把自力更生具體化?各公社按渠道可灌麵積投工,民工實行包工定額,把工分介紹回隊參加分配;上工地民工自帶撅頭、鐵鍬、抬筐,個人沒有的生產隊負責自備,吃糧食每人暫定一市斤或一市斤半,民工自帶口糧,不足部分由集體儲備糧補足,蔬菜由生產隊統一送到工地;工具修理由各公社負責,根據人數多少,建立幾個工具修理點,各隊搜集廢鋼鐵送到工地,供修理員使用。
縣裏還有二百多萬元資金,負責購買炸藥、鋼釺、水泥等大件物料,注重節約,反對浪費。組織民工學習毛澤東主席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有關著作,宣傳紅軍兩萬五千裏長征鬧革命、爬雪山過草地、不怕吃苦、戰勝困難的革命精神。群眾是聖人,隻要依靠群,很多困難都可以解決的。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有力量!這是楊貴發自肺腑的心聲,也是中共林縣縣委所能擁有的最大的“家底”。
楊貴鐵了心了。中共林縣縣委鐵了心了。55萬林縣人民鐵了心了。
舉行引漳入林誓師大會
1960年春節剛過,林縣縣委辦公室裏,李運保在踱來踱去。突然,電話鈴聲響起來。李運保撲過去,一把抓起電話聽筒。
線路那端傳來楊貴響亮的聲音,聽得出他很興奮:
“運保嗎?我還在鄭州開著四級幹部會哩。你們在家的常委不要等我了,準備工作落實後,立即召開全縣動員大會,抓緊時間上人,盡快打響引漳入林第一炮。”
李運保趕緊問了一句:“哪天動手?你拍板。”
“選個吉日。正月十五怎麼樣?元宵節,我們搞它個全縣大團圓,10萬人戰太行。哈哈哈。”楊貴禁不住笑出了聲。
接到楊貴的電話,縣委縣政府機關像一架突然啟動的機器,立即高速運轉起來。
1960年2月7日下午,中共林縣縣委委員、縣直各局委負責人、各鄉黨委書記們,齊齊彙聚任村鄉盤陽村邊的鳳凰山上,由李運保主持,召開引漳入林籌備會議。
會議研究通過了引漳入林的組織機構和工程施工方案。引漳入林總指揮部由政委楊貴、李運保,總指揮周紹先,副總指揮王才書、郭鳳辰、尹了山組成。
開完了會,李運保趕緊帶隊沿渠線徒步跋涉,分配各公社施工地段。
接著,李運保又急匆匆趕往山西平順縣,為開工打招呼。等到李運保一行走到平順縣石城公社,已是2月10日的淩晨3點多鍾了。
早就在這兒等候多時的平順縣委書記李林,一聽說明天引漳入林工程開工,要上10萬人,頓時跳了起來。
“夥計,你瘋了?我平順縣全縣才17萬人。”
“知道。”
“而且,你們幾萬人大部分要在石城安營紮寨,我就是把全公社的民房都騰出來,也不夠住。”
“騰幾間算幾間吧。”
李林算了算說:“行,最多230間。”
李運保立即接上:“那好吧,其餘人住石堰和崖洞。”
李林倒抽了一口涼氣,感歎道:“林縣人不要命了!”
林縣是個什麼情況,李林一清二楚。如果不是缺水鬧的,林縣人怎會“不要命”?
林縣人向太行山發起總攻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1960年2月10日,農曆正月十四。就在這天晚上,中共林縣縣委、林縣引漳入林總指揮部,召開全縣引漳入林工程廣播誓師大會。
上百盞電燈、汽馬燈照得會場格外明亮。
李運保走上台,代表縣委和引漳入林總指揮部,向全縣人民宣讀《引漳入林動員令》:
引漳入林是我縣人民群眾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事情,在黨中央、毛主席和省、地委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縣各級黨委的多方麵努力,這一理想很快就要變為現實了。
偉大的劃時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於明日,1960年2月11日正式開工!
《引漳入林動員令》通過有線廣播,迅速傳遍了林縣大地的角角落落。
從縣委機關到農家小院,人們都在熱烈地議論著縣委發出的動員令。各公社連夜召開黨委緊急會議,作出具體安排。被批準上工地的民工緊張忙碌起來,都在打點行裝,準備工具。
工地上出現一群鐵姑娘
1960年的4月18號,林縣的天空上,突然來了一直升飛機。隨著這架直升機的降落,整個山城沸騰了,大家沒有見過直升機,都跑到那兒來看。飛機是來接紅旗渠工地上的李改雲。
紅旗渠開始修建以後,大家的熱情非常地高漲。
一天,大家正在那兒幹活兒呢,李改雲突然就聽到有小石頭掉下來的聲音。她就跟著這個聲音抬頭一看,她發現一塊山石已經裂開了,馬上就要掉下來。
李改雲急忙大喊,說快跑快跑,石頭要掉下來了。而在這個石頭的下邊,還有幾十個民工正在幹活。大家隨著她的聲音一看,馬上扔掉工具,撒腿就跑。
這個時候,有一個小姑娘,已經被嚇傻了,站在那兒不會動了。李改雲跑過去,她想也沒想,上去往前一撲,石頭掉下來了。
小姑娘得救了,但是李改雲卻不見了。等到大家找到她的時候,她已經被埋在亂石當中。
大家把李改雲救了出來,她整個的小腿都被砸爛了。腿上已經沒有了一塊完整的皮膚。大家很快地把她送到了就近的醫院治療。但是情況不容樂觀。
當醫生了解到李改雲的這個事跡以後,竟然和一起協助他的護士,從自己的身上把皮膚切下來給李改雲移植。
消息傳開,省委領導親自派直升機,將李改雲送到了鄭州進行治療。通過大家一起努力搶救,李改雲終於脫離了危險。
但是李改雲的腿卻沒有保住。落下了終身殘疾,隻要陰天下雨,她的腿就會鑽心地疼,讓她整夜整夜地睡不著。
太行山賦予了林縣男人們一種豪氣。但同時它也賦予了林縣姑娘們一種堅韌。姑娘沒有退縮,而是幹勁更足了。
在工地上,姑娘們和男社員展開競賽。你們論錘打釺,我們也能。當時的鐵錘輕的12斤,重的14斤,更有16斤的。
姑娘們掄鐵錘,有的可以連續打到600下。胳膊打腫了,伸不到棉衣裏麵去,但是沒有一個人說苦。
幾個姑娘,還練就了一個絕技,她們可以雙手握釺,供4個人同時打。這個打釺,每打一次就必須轉動一次釺把,要不然這個釺就鑲到裏麵,拔不出來了。
打釺對虎口震動是非常大的。虎口打裂了,又正是大冬天,加上凍瘡。衛生員在給他們打消炎針的時候,不自禁地就留下了眼淚,哭了。因為針從手背紮進去,藥水從手心就滲了出來。
姑娘們的手都爛了。就這樣,姑娘們用她們自己的這種毅力,贏得了一個非常響亮的稱號“鐵姑娘”。
“鐵姑娘”這三個字,既是榮譽,更是勇氣和擔當。她們用自己的出色表現,讓太行山上最堅硬的岩石也不得低下頭來,她們的付出是巨大的,讓人心痛的。
眾多的紅旗渠建設英雄人物中,有為紅旗渠建設獻出青春的英烈代表,有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科學決策、衝鋒陷陣、堅持同群眾一塊浴血奮戰的縣、公社領導幹部的代表。
有精心設計、積極參與施工的各級工程技術人員代表,有起到帶頭、骨幹、模範作用,為紅旗渠建設曆盡艱險的勞動模範代表。
有獻計獻策、勇於革新、提供優質服務,促進工程進展的,包括一般幹部和民工在內的各方麵的典型代表人物等等。
他們既是紅旗渠建設的頂梁柱和闖將,又是紅旗渠建設先進人物群體中的傑出代表。
郭增堂創造簡易拱架法
1960年2月10日,當中共林縣縣委、林縣引漳入林總指揮部發布《引漳入林動員令》後,采桑公社黨委副書記秦寬錄,怕別的公社搶了先,聽罷動員令不到一個時辰,就召集一部分村的人馬趕到縣城戲院大門口,坐等天亮出征。
李運保知道了,感動得眼淚差點掉下來。他騎了自行車跑到戲院大門口,找見寬錄勸說:“寬錄,你們回去吧,天這麼冷,還黑洞洞的,這是幹什麼?”
可是,秦寬錄和群眾都不願意回。有的說:“天冷怕啥,咱修引漳入林,就是準備去受罪哩!”
秦寬錄樂嗬嗬地對李運保笑道:“李書記,你聽到了,這是人民群眾的心願,我能潑涼水,攆他們回去不成?”
李運保在戲院門前昏暗的燈光裏,瞪了秦寬錄一眼:“你甭強,讓大家身體受了影響,我找你算賬!”
在紅旗渠的建設當中,采桑公社果然搶了頭功。單說指揮民工連的郭增堂節約用料,就讓人們佩服不已。
1960年初,林縣采桑公社黨委委員、農業助理郭增堂,接到了讓他參加紅旗渠建設的通知。
這年,郭增堂已經50多歲了,一聽到這個消息,他像自己家裏辦喜事一樣高興。二話沒說,卷了卷鋪蓋就上了紅旗渠工地。
1962年冬,紅旗渠上的盤陽洞工程正在緊張施工。渠道到盤陽,被一架高山攔腰擋道,要鑽一個長214米、高4.7米、寬6米的隧道,水才能通過去。
鑽洞任務由采桑公社的南采桑、南峪兩個大隊的民工連負責,分別從東西兩頭同時施工。
民工連頭一次鑽洞。麵對堅硬似鐵的火煉石,炮小了功效低,炮大了容易塌。郭增堂來到這艱巨的工段。
當洞的兩頭各鑽有30米左右時,南采桑負責的西洞口,突然發生冒頂事故,洞頂上坍下了齊人深的石方,堵住了施工現場。
郭增堂來到西洞口,洞頂上還不住地往下落石塊。他望著滿麵愁的容南采桑民工連長宋榜吉說:“甭老坐在這兒愁眉苦臉。現在需要的是想辦法,給民工出主意。”
宋榜吉在郭增堂的啟發下提出修明渠的建議,一旁的民工也支持。
郭增堂說:“你們記不記得咱們修渠道的三條原則?”
“咋不記得,‘修渠又修路,少占地,不毀樹’。”民工們異口同聲地答道。
“現在咱想想,在這裏修明渠,符不符合縣委提出的要求。”
民工們仔細思索。經過權衡利弊,放棄了在這裏修明渠的想法。最後決定:西頭暫時停工,勞力集中東頭繼續鑽洞。
第二天,郭增堂來到了東頭洞裏,民工雖增多了,卻擁擠不堪,人多使不上勁,工程進度反倒不如先前。
郭增堂看到這情景,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
郭增堂從小飽嚐過大自然給人們帶來的災難,他深深地了解水在林縣人民心目中的位置。為了全縣人民的幸福,難道就不能挺身進洞除險排難,為民工們開辟一個安全施工現場嗎?為了人民的利益,還有什麼不可以犧牲的?
郭增堂回到采桑公社分指揮部,就召開幹部會議,商量入洞的事。他說:“咱修渠就是打仗,我們幹部要帶頭衝上去。”
“老郭,下令吧,你說啥時於就啥時幹。”
“好,今天下午做準備,從明天開始。”
這天,天還不太亮,一支13人的幹部隊伍吃罷早飯,就來到工地。
郭增堂扶了扶安全帽,第一個鑽進洞裏。接著郭法科、秦永錄等一個個也先後進去了。
他們用鐵鉤勾洞頂上活動的險石,一塊塊勾掉,又一筐筐抬出,郭增堂的手磨破了,肩壓腫了,寒濕侵襲著他的身體,他忍著渾身關節的疼痛,堅持不下火線。
半個月過去了,清除險石160多立方米,直到為民工開辟出了一個安全施工的環境才走出山洞。
在紅旗渠工地,不論酷暑還是嚴冬,郭增堂總是第一個到工地,最後一個離開工地。
他和民工們一起放炮崩山,鑿石鑽洞,壘砌渡橋槽,民工掄錘他掄錘,民工放炮他放炮,民工滾石他鍛石。
申家崗工程施工過程中,渠線上清基、備料,進行都很順利,唯有石灰供不應求,影響速度。
就在人們發愁的當兒,明窯燒石灰法,通過紅旗渠總指揮部的快報,最先傳到采桑公社的工地,真是雪中送炭!
郭增堂馬上派魏運才前往兄弟公社學習,並說一定要當天去當天回來。
明窯燒石灰,是先點火後裝窯。人在窯麵上作業,稍不注意就會發生煤氣中毒事故。
郭增堂知道,一個指揮員,時時處處都應以身作則,身先士卒。所以當別人勸阻他“你有關節炎,甭去了,我們注意安全,堅決完成任務”的時候,老郭卻饒有風趣地說:“關節炎怕寒喜熱,到窯上一熏,一蒸,比吃藥打針都效驗。”
郭增堂來到現場,先是和民工們一起抬石頭、抬煤,後來就在窯頂上負責鋪煤、鋪石。
秋風陣陣,煙霧蒙蒙。郭增堂和民工們在窯上被濃黑的煤煙包圍住了,煤氣直往鼻孔、喉嚨裏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