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製訂引水規劃(3 / 3)

紅旗渠總幹渠的整個海拔,不能低於450米。如果低於了這個450米的海拔,紅旗渠的灌溉麵積就會由原來的50多萬畝下降到7萬畝。這是一個很大的差距。

如果要這樣,紅旗渠引漳入林工程不就又成為一個局部工程了嗎?

在修這個工程之前,林縣縣委明確指出,為了不影響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和生產,要盡量地避開村莊,而且要盡量地避開耕地。

施工當然會放炮,會影響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把土地都給占用了,到時候渠修成了,沒地可澆了。所以,從太行山的山腰上去修這條渠,是一個最佳的選擇。但是這樣一來,就加大了工程的難度。

縣委書記楊貴拍著吳祖泰的肩膀說了一句話,說:“小吳,我相信你,你一定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吳祖泰挑起了紅旗渠設計的大梁,帶著他的測量小組,投入到測量工作當中。

70多公裏,如果在平地上,可能不算什麼。他們測量要在太行山的懸崖絕壁上,有些地方那都是人從來沒有涉足過的。

有的時候,吳祖泰和他的測量小組背著水平儀爬上了懸崖,但是找不到放這個水平儀的地方。這時,吳祖泰就讓人把他自己用繩子拴起來,然後係在懸崖的邊上。他把水平儀的一個角放在懸崖的邊上,兩個角就放在他自己的肩膀上。

吳祖泰出生在平原,走不慣山路,沒幾天就腳上起泡了。為了爬上懸崖,他的手上劃了多處血口子。餓了就帶著自己身上拿的幾個幹糧啃兩口,渴了,就從山上敲塊冰含在嘴裏含一含。

吳祖泰和他的隊員,克服了重重的困難,憑著年輕人的幹勁,和一絲不苟的精神,在最短的時間以內,交上了紅旗渠的第一張設計藍圖。

當時吳祖泰的未婚妻,經常來看他,這個姑娘非常俊秀,叫薄慧貞。她是淇縣高村的小學教師。

吳祖泰是家裏的獨生子,父母就想早一點把他的婚事給辦了。由於吳祖泰太忙,婚期就一拖再拖。最後是在1959年的大年初一,吳祖泰和薄慧貞才舉行了婚禮。

在大年初五,吳祖泰就又趕回林縣。兩個人在一塊兒,也就僅僅是四五天的時間。

正值紅旗渠開工,選線測量的時候,吳祖泰就挑起了勘測和設計的重任。

技術人員非常少,吳祖泰每天帶著這個測量小組,不僅要到實地去勘測,晚上回來,還要對每一個工程的圖紙進行詳細地核算。

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個通知說:“吳技術員,地委讓你馬上到地委去開會,彙報紅旗渠的情況。”

吳祖泰當時就說:“我哪兒顧得上啊,這麼忙,換個人去不行嗎?”

來人就說:“不行。點名讓你去,車都備好了。”

那時基層沒有車,吳祖泰一聽把都車備了,就感覺到這個事情很大。他馬上收拾上車,跟著來人走。

吳祖泰上車之後,來的這位同誌才告訴他,原來是他新婚不久的妻子為了搶救一個過鐵路的小學生,舍己救人不幸犧牲了。

吳祖泰一聽腦袋“嗡”的一下,被這個消息打倒了。

他守著妻子的遺體,整整坐了一天一夜。一口飯都沒吃,一滴水沒有喝。

跟他一起去的同誌說,吳祖泰當時哭都沒有眼淚。但是,紅旗渠正處於一個非常緊張的時期,大家在家裏邊都盼著他回去。

沒有辦法,吳祖泰匆匆地將妻子就地埋葬在她犧牲的淇縣。想著等到渠道修成了以後,再把妻子的靈柩移回老家原陽。

回到林縣的吳祖泰卻病倒了。他在一個老鄉家裏邊休養。大家不知道說什麼來安慰他。

這個老鄉家裏,有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當地的小女孩一般小名都叫妞妞。

一天,吳祖泰在床上躺著,就聽到這個妞妞叫著說:“叔叔,你吃。”

吳祖泰睜開眼睛一看,妞妞手裏就拿著兩個雞蛋,煮雞蛋。他搖了搖頭說:“叔叔不餓,你吃吧。”

沒想到,這個小女孩還是很認真地對他說:“叔叔,你吃。娘跟俺說了,這是給‘寶貝’吃的。”

吳祖泰坐了起來,他疑惑地說:“什麼‘寶貝’啊?”

妞妞說:“俺是俺娘的寶貝,你是大夥的寶貝。你要是好不了,俺的大渠就修不成了。所以叔叔,這個還是你吃。”

吳祖泰聽完,一把把小女孩抱在懷裏,說:“妞妞,放心吧,叔叔一定會把大渠給你修成的。”

從此,吳祖泰就成了工地上最忙的一個人。白天他在這個山崖上測量,晚上他就在這個工棚裏邊計算。

1960年的3月28號,山西省境內王家莊隧洞開工,工程在易於塌方的石山中向前掘進。

一天傍晚,大家下工吃晚飯的時候,吳祖泰剛剛盛了一碗飯,有一個工友回來告訴他說:“技術員,我向您反映一個情況,我們收工的時候,我發現這個隧洞的頂部出現裂縫了。”

吳祖泰一聽,剛剛盛好的飯放下就走。老司務長一把拉住他說:“吳技術,你吃了飯再去嘛。”

吳祖泰就一邊急匆匆地往外走,一邊跟這個司務長說:“沒事兒,一會兒回來我再吃,現在趁著天還早,我得想辦法。要不然大家明天一上工,不能讓大家頂著危險去裏邊施工。”

誰也沒有想到,吳技術員進洞剛剛10分鍾,塌方發生了。等到大夥兒跑到那兒的時候,濃煙還沒有散去。吳技術員被壓在了塌方的碎石下邊。

大家找到吳技術員的時候,他看上去非常安詳。靜靜地,就像睡著了一樣。

吳祖泰犧牲了。林縣縣委決定,要把烈士的遺體送回他的老家原陽。

水利局幹部劉合鎖就主動承擔了這項任務。劉合鎖和吳祖泰生前非常好的朋友,他對吳祖泰非常地敬佩。

劉合鎖當時猛地一下聽到吳祖泰犧牲的這個消息的時候,他不相信,他總認為吳祖泰還活著。但是在回原陽的途中,劉合鎖的心情非常沉重……

吳祖泰是家裏的獨子。在吳祖泰犧牲之前的1958年,他的姐夫,由於在公安部門工作,在一次因公出差當中,殉職犧牲了。三年時間,三位至親的人離世了。兩位老人能夠接受承受這樣大的打擊嗎?見到兩位老人,怎麼張開嘴說。

當劉合鎖走進吳祖泰家門的時候,他發現兩位老人已經早早地等在那兒了。

吳祖泰的老母親當時一把拉住了劉合鎖,端詳了好半天,然後對他說:“孩子,你回來啦。”

劉合鎖實在忍不住了,眼淚“唰”地就下來了。

老媽媽拉著劉合鎖,對在場所有的人說:“誰說俺的孩子回不來?誰說俺的孩子回不來?你們看,這不是俺的孩兒回來了嗎?”

劉合鎖“撲通”一下,就給兩位老人跪下了:“娘,我就是你們的兒子。孩子不孝啊。”兩位老人和劉合鎖抱在一起失聲痛苦。在場所有的人,都潸然淚下。

料理完吳祖泰的後事之後,劉合鎖給林縣縣委領導打了一個電話,在電話裏他向林縣的領導彙報了情況。並且向領導談了自己的一個想法。那就是為了寬慰兩位老人,他想認吳祖泰的父母為幹爹、幹娘。

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林縣縣委領導的大力支持。自此,劉合鎖就把自己當成了吳家的一個親人。

完成引漳入林的規劃

1959年10月10日夜,由楊貴主持,中共林縣縣委全體擴大會議召開了。

人們一踏入會議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牆上一張引漳入林示意圖。

楊貴揮手,用紅筆在地圖上的山西境內沿漳河邊的辛安、侯壁斷、耽車幾個地方,重重地劃了圓圈,轉身向大家說:“從勘測的結果看,淇河、浙河上遊的陵川、壺關引水希望不大。水源充足的還是這老漳河。常年流量有20,枯水季節也有10多個。”

“如果從辛安或耽車引水,水位將大大高於天橋斷,讓渠水沿南穀洞水庫大壩過去,在黃露郊鑿一個隧洞,水從姚村水河村出來,還能修一座高水頭大流量的發電站,將南水北調改為北水南調,把南穀洞水庫、弓上水庫、要子水庫串連起來。”

32歲的縣委書記楊貴,有條不紊地講著:“這樣,林縣就有了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既可以保證農業灌溉,又可以行船航運。林縣很快會變成江南魚米之鄉。”

第二天早晨,會議形成了決議:

中共林縣縣委全體擴大會議,一致同意興建引漳入林工程。

10月29日,中共林縣縣委再次召開全體會議,認真討論引漳入林工程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進一步統一了思想認識。

最後,縣委決定,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基層,充分發動群眾,做好引漳入林的前期準備。待請示上級批準後,工程立即上馬。

與深入群眾同步進行的是測量設計。縣委派出35名水利技術人員沿漳河實地勘測,提出了侯壁斷、耽車村、辛安村三個引水點。

楊貴千叮嚀萬囑咐:“引漳入林修的是一條百姓渠。如果設計上出了差錯,水引不過來,你我,咱們可就成了林縣人民的千古罪人!”

結果,測量隊反複測了4次,才鄭重向縣委提交了測量報告

緊接著,中共林縣縣委作出的興建引漳入林工程,進入請示日程。

11月6日,中共林縣縣委正式向新鄉地委、河南省委報送《關於“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請示》。

11月28日,縣委舉行常委會議,聽取第三次測量彙報,對3個引水點作了比較,最後確定,按從辛安村引水製定工程設計草案。

12月5日,楊貴向中共新鄉地委主要負責同誌,彙報了引漳入林工程設計情況

12月23日,新鄉地區水利建設指揮部,發出《關於同意林縣興建引漳入林工程的通知》。

1960年1月13日,縣委召開書記處會議,對引漳入林工程又進一步進行了討論,同意以林縣人民委員會名義,向上級政府請示。

l月24日,楊貴給中共河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寫信,籲請省委、省人委幫助給山西省委、省人委發函,協商解決從山西境內引漳入林問題。

l月27日,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向中共山西省委、省人委發出公函。

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和省委秘書長戴蘇理,以個人名義,給中共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書記處書記王謙寫信,請求山西省黨政領導,支持林縣興建引漳入林工程。

這時已是農曆己亥年臘月二十九,第二天就是中國傳統的大年初一。

林縣縣委農村工作部部長王才書,同縣人委山區建設部秘書石玉傑揣上信,顧不上過春節了,他們趕赴山西省會太原市,轉達河南省委對興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意見。

水,對山西人民來說,實在是太稀缺了。此時,山西在興師動眾,醞釀規模宏大的引黃工程。

1958年8月,中央在成都召開工作會議。

陶魯笳向毛澤東彙報工作時,說:“山西同北京商量,為了解決工農業缺水問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雄心壯誌,想從內蒙的清水河縣岔河口,引黃河水200個流量;100個流量經桑幹河流入官廳水庫,100個流量入汾河。科技人員經過勘察,已提出線路的初步設想。”

毛澤東聽了,表示同意,他說:“我們不能隻罵黃河百害,我們要改造它,利用它,其實黃河很有用,是一條天生的引水渠。”

陶魯笳和林縣是有些淵源的。在戰爭年代,陶魯笳曾擔任過太行五地委的書記,而這個太行五地委,就設在林縣。

2月1日,陶魯笳召集山西省委書記處書記王謙、副省長劉開基等有關方麵領導開會,研究林縣提出的從山西境內引漳河水入林的請求。王才書、石玉傑也列席了這個會議。

同樣,處在缺水困境的山西人民,向林縣人民伸出了慷慨無私的援助之手。

會議經過研究,向中共晉東南地委、平順縣委發出指示,要求他們:協助林縣選好引漳入林工程的引水地點。

林縣縣委的主要領導,也在期待中度過了一個亢奮的春節。

大年初一這天,李運保、周紹先、秦大生,不約而同地來到楊貴家裏,簡單地互致問候以後,馬上把話題又轉移到引漳入林工程上來。

2月3日,中共山西省委書記處書記王謙、副省長劉開基,給中共河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複信,同意林縣興建引漳入林工程。

因耽車村以下有赤壁斷、侯壁斷等幾個大跌水,要建水力發電站,所以“建議林縣引漳入林工程從平順縣侯壁斷下引水,按此設計”。

2月6日,楊貴正在鄭州參加全省四級幹部會議。當省委書記處辦公室將王謙、劉開基給史向生的複信,轉給他閱後,楊貴像個孩子一樣,高興得跳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