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沒有道路,到處都是荊棘,一不小心,就會劃破手指;往後退,是絕壁,跌下去會粉身碎骨。
在危險麵前,突擊隊長程全貴,打起快板來:
英雄渠,英雄渠,青石嶄上是好漢,困難麵前不低頭,低頭不是英雄漢。
頓時,年輕的突擊隊員們感到熱血沸騰,氣貫長虹。大家爭先恐後地向前攀登。
更艱險的是懸空作業,即在嶄頂上打兩個釺眼,插上細釺,把繩一頭係在上麵,一頭係在腰間,像壁虎一樣,淩空打釺、放炮、劈崖。
程全貴和副隊長王來生商量:群眾沒有懸空打釺的經驗,我們是隊長,是共產黨員,應該到最困難的地方,應該我們先下。
隊員高啟元則說:“我雖不是共產黨員,但是我有技術,應該我先下。”經過一番苦苦爭執,3人達成妥協,一塊下去。
在那種特殊環境裏,林縣人的性格放射出絢麗的光芒。
林縣人放炮崩山,也是在英雄渠上首創的。當時,在青石嶄崖頭上出現一方有三間房子大的巨石。不劈下這塊,很難保證在峭壁半腰清理渠底的民工安全。
5名炮手上去了,身子懸在半空中叮叮當當地幹了起來。一陣炮聲過後,石頭隻炸掉幾塊。
頭一次嚐試失敗了,沒關係,再來。又一番緊張的打眼裝藥、放炮、點火,轟的一聲,半座山飛上了天。
青石嶄乖乖低頭了,突擊隊員們刻石為記,把青石嶄改名為英雄嶄。
英雄渠鑽出大山的屏障後,分成5條支渠伸向田野。4條支渠開鑿順利,惟獨五支渠因為要跨過淅河,而遲遲拿不出施工方案。
楊貴聽說以後,來到工地。經過實地調查,他提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方案:修天橋渠,在天橋上鋪帆布輸水管。
過去林縣人隻見過彩虹飛架天上,誰見過流水在天上跑?楊貴給大家打氣:“修這麼長的英雄渠,咱林縣不也是頭一遭嗎?怕什麼,林縣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堅韌不拔的幹勁!”
年輕的縣委書記一席話感染了大家。郵電局的工人趕來了,他們說:“我們一定想辦法把天橋的鐵絲繩架好!”
縫紉廠的鞋匠趕來了,他們說:“我們縫的帆布輸水管,保證不漏水!”
家具廠的油漆匠趕來了,他們說:“我們刷好帆布,按質按量完成任務。”
機械廠的鋼鐵工人也趕來了,他們說:“我們用最好的爐子煉出最硬的鋼,讓咱這天橋支撐上一百年,一千年。”
萬眾一心,團結協作,這正是林縣人幹事創業的特色和魅力。
1959年1月16日,天橋終於架成通水了。帆布輸水管像一條巨龍,頭在北山,尾在南山,從離地50米高的空中,飛過了240米寬的浙河。
英雄渠工地,還流傳著“二十四姐妹”大戰河口山的故事。河口山是英雄渠通往四支渠的一個關卡。60名婦女接受了在這裏開挖渠道的任務。
農曆正月初二,女子們朝氣蓬勃地開上了英雄渠工地。她們抬的抬,掘的掘,幹得熱火朝天。
可是不久,掄錘打釺難住了這些平常隻會拈繡花針的家庭婦女,還得由男人們幫助幹。
一個叫李宜珍的姑娘生性要強,她很不服氣,對女伴王荷竹說:“犁地耕地都沒難住咱,能叫掄錘打釺難倒?!”
晚上,她們不顧一天勞累,找領導軟磨硬泡,要求成立女子突擊隊。
就這樣,英雄渠工地上出現了一支“二十四姐妹”突擊隊。
林縣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婦女打釺的新鮮事。頭兩天,幾十公斤重的大鐵錘就是不聽使喚,不是放空,就是打在扶釺人的手上,腫起一大片。
女子們眼淚撲籟撲籟往下掉,不是心疼自己,而是心急工程。
還是隊長張鳳巧一句話提醒了大家:“唐僧還跑到西天取經呢,咱就不興去學學?!”
於是,姐妹們白天上工,晚上便找技術最好的男民工學習打釺,還帶回了一套秘訣:“打釺不對臉,最好三角站,扶釺莫低頭,眼往釺頂看,隨錘往下打,省得掏石麵……”
上工在山上打,收工用木錘木釺在工棚裏練。起先隻會掄直錘,後來又學會了掄圓錘。
李宜珍練得最是功夫到家,她兩手扶釺,讓兩把鐵錘同時打釺。張鳳巧也一口氣能打600錘。很快,她們就突破了日進3米的定額。
巾幗不讓須眉。女英雄的故事,在英雄渠全線工地不脛而走,在整個林縣大地廣為流傳。
可是,也有人不服氣:“打釺是拿手活,叫她們點炮試試看!”
“二十四姐妹”的勁頭又被激起來了:“這是懷疑婦女能頂半邊天,咱就放個大炮讓他們看看。”
其實,她們早就在操心學習爆破技術了,裝藥、下撚、封口都學會了,就是還沒有敢點炮。
這天,太陽轉向正南方,點炮的信號響了。隊員付煥英的心撲通撲通地跳個不停。她咬了咬嘴唇,手裏擎著兩隻火香,一口氣點完21眼炮,然後一溜小跑地跑出了危險區。
一百多雙眼睛緊張地看著她,靜得能聽到彼此的心跳。就在這時,驚天動地的炮聲轟然炸響,漫山遍野起了狼煙。
“成功了,成功了!”女突擊隊員們把第一個女炮手圍在當中,歡呼著,雀躍著。
從此,河口山上每天80多響炮,全部由女炮手放了。
在英雄渠慶祝通水的晚會上,“二十四姐妹”被全體民工請到了前座,受到熱烈而隆重的禮遇。
到這年10月,張鳳巧還代表“二十四姐妹”出席了全國婦女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大會。
這一年,毛澤東號召大辦水利。3月份,國務院在新鄉召開水利工作會議,討論治理農業灌溉問題。
治理方案是上遊“摘帽”,下遊“脫靴”,即上遊建水庫把水蓄住,下遊疏通河道水流暢通。
會議結束後,縣委研究決定修築要子街、弓上、南穀洞3座中型水庫。這3座水庫建成,全縣南、中、北部,就可以徹底解決農業灌溉問題。
此時,人民群眾發動起來了,情緒高漲,幹勁很大,各社隊還建設了一批小型庫塘,水利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1958年9月,在全國水土保持會議上,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授予中共林縣縣委、林縣人民委員會一麵錦旗。
11月1日,毛澤東赴鄭州召開中央工作會議,即第一次鄭州會議,在新鄉火車站接見豫北地區的縣委書記。楊貴參加了這次會議。
毛澤東跟年輕的楊貴握手,說:“林縣楊貴?我知道你。”楊貴剛從澡堂出來,穿得衣帽整潔,加上情緒激動,額頭上很快沁出一圈汗珠。
毛澤東風趣地說:“不要這麼嚴肅嘛!你們把衣扣解開,解開。”
座談時,毛澤東專門問到了水利建設,他告誡在座的縣委書記們: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必須大搞水利。
毛澤東的話語,楊貴聽得真真切切。
縣委領導分組勘測水情
當林縣水利建設取得重大勝利時,1959年又遇到前所未有的大旱,一冬無雪,一春無雨,淇、淅、洹、露4條河流都幹涸了。已建成的水渠無水可引,很多村莊群眾又翻山越嶺,遠道取水吃。
事實證明,現有水利工程還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林縣幹旱缺水的麵貌。
該是收獲的時候,麥子仍然匍匐在地上,麥稈直不起腰。受災最嚴重的硯花水村,辛辛苦苦挑水種的麥,到了夏季收割不用鐮。
支書在群眾會上宣布:
全大隊平均畝產二兩八錢。
老百姓抱頭痛哭。消息傳到縣委,楊貴和一班常委們也都掉了淚。
在群眾最需要的時刻,中共林縣縣委會議室的燈光亮了起來。
楊貴主持了縣委書記處會議。在會上,他動了感情:
水就是林縣的一切。隻要在林縣這塊地界上幹事,就得為父老鄉親們徹底解決缺水的問題。否則,我們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
縣委書記處書記李運保說:“咱林縣境內的山泉都經不起老天爺的考驗。雨水多了,它流個不斷,有時還會引起山洪暴發。逢幹旱年頭,便小得可憐,或者幹脆斷流。怪不得老百姓會編出這樣的順口溜,‘旱天把雨盼,下雨衝一片,刮去黃沙土,留下石頭蛋’。”
縣長李貴沉思了半晌,悲憤地說:“挖山泉,打水井,地下不給水。挖旱池,打旱井,天上不給水。修水渠,建水庫,河裏沒水可引,就是有水也蓄不住水。難道老天爺真要把林縣人逼上梁山嗎?”
楊貴站起來,接著李貴的話頭說道:“不是逼上梁山,而是逼上太行山!林縣十年九旱,引水就要引大水,才能徹底為老百姓解決水的問題。與其苦熬下去,世世代代繼續受旱魔的擺治,不如拚了命苦幹他幾年,重新安排林縣的大好河山,為人民造福!”
李運保說:“可是,我在琢磨著,咱們到哪兒去引大水,林縣境內再也找不出來像樣的水源啦。”
楊貴微微一笑,說:“光在會議室裏坐著,是找不出水源的。咱們不是有兩條腿嗎?!我看,還是先帶頭去搞調查研究吧!”
林縣要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吃水的問題。要修渠就必須要有水源,但天地這麼大,林縣的水源到底在哪兒呢?
有3條河,可以作為林縣引水的目標。第一條叫淅河,從縣城的中部流過。第二條叫淇河,在縣城的南部,第三條是漳河,在縣城的北部。
林縣縣委領班子就分成了3個考察小組,然後兵分三路分別去勘測水情。縣委書記處書記李運保等赴山西省壺關縣,縣長李貴等到山西省陵川縣,楊貴和縣委書記處書記周紹先率一個組去平順縣、潞城縣。
李運保這一小組來到了淅河,沿著淅河,他越走越灰心,越走越灰心,為什麼?水源越來越小了。等到他們走到山西壺關,也就是淅河的源頭,他們徹底失望了。第一組失敗了。
第二條河是淇河,淇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傳說當中古代二十四孝,王祥臥冰就發生在這條河上。
故事講述的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王祥的母親想吃淇河的鯽魚,王祥來到了河邊,一看到河床上結著厚厚的冰層,王祥就脫掉自己的衣服,趴在冰上,用自己的體溫將冰溶化,打上鯉魚讓母親吃。
李貴帶領的第二個考察小組來到了淇河。但是他們順著淇河而上,一直走到了山西臨川淇河的源頭,他們也失望了。這兒的水也太小,根本沒有引用的可能。
一個失望接著一個失望。現在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縣委書記楊貴帶的第三個考察小組身上。
所有的引水的希望隻有漳河了。漳河出現在“西門豹治鄴”這個故事。遠在戰國時期的魏國郡首西門豹,帶領著老百姓不僅治理了漳河,治理了水患,而且讓漳河造福了一方百姓。
山西省平順縣石城公社的老百姓,忽然有一天發現,漳河兩岸有點不正常。幾個陌生人,提著竿子尺子攀崖頭,比比劃劃,鬼鬼祟祟。
那時人們的警惕性普遍很高,懷疑是台灣空降了特務,於是派一個民兵排悄悄摸了上去。
誰知一盤問,林縣口音,其中還有中共林縣縣委書記楊貴。於是,石城公社的黨委書記、石城大隊支書、大隊長等一幹人迅速趕來了。
他們拉著楊貴的手直埋怨:“楊書記,這可是你的錯了,來了咱石城,怎麼也不打個招呼?”
聽了楊貴說明來意,石城人更熱情了。他們風風火火地把楊貴一行拉到公社食堂,招待了一頓熱氣騰騰的麵條湯配饃。
然後,石城的幹部又找來了當地有點閱曆的老人,開了一個小型座談會,詳盡地介紹了漳河發源地的水文地質情況。
楊貴了解到,漳河分為清漳和濁漳。清漳,水非常地清澈,但是水量很小。而濁漳呢,水雖然很濁,但是,流量很大。如果能夠把漳河水引到林縣,林縣就有救了。
林縣的水源找到了!
吳祖泰挑起設計大梁
水源找到了,第二部就要馬上實施工程的測量。修建紅旗渠工程的測量工作,落在了林縣水利局水利技術員吳祖泰的肩上。
吳祖泰的老家是河南原陽的。他出生在河南原陽的白廟村。
小的時候家裏很窮,有一年,為了逃荒,吳祖泰跟著父母就一路討飯到了鄭州,後來考入了河南黃河水利學校。他畢業分配到了新鄉水利的專署。
1958年,吳祖泰主動要求調到了林縣水利局。當時,林縣正在興建一些中小型的水利工程。
他來到林縣之後,就投入到了水利工程的建設和勘測當中。吳祖泰跑遍了林縣的山山水水,為當時的水利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引漳入林的測量、設計工作異常艱巨。即使有水源,但如果測量出現誤差,修了渠,水也流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