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就在這個大碗裏麵洗了洗,順手就把碗裏的水給倒掉了。沒想到,這就讓老鄉心疼得當時臉都紅了。
毛澤東風趣地說:“不要這麼嚴肅嘛!你們把衣扣解開,解開。”
該是收獲的時候,麥子仍然匍匐在地上,麥稈直不起腰。
楊貴考察到林縣缺水
剛剛上任的河南省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第一次下鄉到鄉親家裏邊考察,因為天氣熱,他是大汗淋漓。
楊貴對老鄉說:“我想洗把臉。”
老鄉給楊貴端出來一個大碗。
楊貴以為老鄉聽錯了,要讓他喝水。他又說了一遍。
老鄉像是沒聽明白,挺大方地跟楊貴說:“洗一洗,洗一洗好。”
沒辦法,楊貴就在這個大碗裏麵洗了洗,順手就把碗裏的水給倒掉了。沒想到,這就讓老鄉心疼得當時臉都紅了。
水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聯。我們每天都離不開水。家裏來了客人,一般都是要先給客人端水、端茶。在林縣,卻有著客人來了不倒水的習慣。
事後,楊貴才知道,林縣非常缺水。這碗水讓老鄉心疼了好長時間。楊貴很後悔,這件事在他的心裏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當時,林縣還有一個更怪的現象,姑娘們擇偶的標準就是一個字,水。一些山村平時都不洗手,長年累月的不洗衣服。
他們當時隻有在趕廟會,串親戚、婚喪嫁娶這些大事的時候,才舍得去缸裏邊舀出那麼一點點水。而且,還是全家老少合用一個洗臉盆。
往往就是老人洗了,孩子洗,男人洗了,女人洗。洗來洗去,用過多回的水還不舍得倒掉,要放在那兒澄清了下次再用。
刷鍋、洗碗水也不舍得倒掉,要留著給牲口喝、澆菜用。
林縣有一個村子叫桑耳莊村,這個村子裏麵有300戶人家,村民們每天要跑8裏多,到一個叫黃崖泉的地方去挑水吃。
民國初,有一年大旱,黃崖泉的泉水就隻有香火頭那麼粗。但是,到這個黃崖泉跳水的人越來越多。
有一個年過六旬的老漢叫桑林茂,在那年的大年三十起五更,趕了個大早,就爬上了黃崖泉,他想趁早挑一擔水回家過年。
老漢冒著寒風爬上黃崖泉一看,挑水的隊伍已經排成了一條長龍。好不容易擔了一擔水,他非常小心地往回挪著步子,他生怕從桶裏邊灑出那麼一點水。
走到村口的時候,天已經完全地黑了,剛過門的新兒媳到村口打著燈籠來接自己的老公公,等到她把公公接到了以後,她把燈籠遞給了公公,接過了擔子。
新過門的媳婦,多少都有一點害羞,腳底下不免就加快了幾步。這一加快腳步,她不小心被一塊石頭絆了一跤。一下子,一擔水灑了個精光。
新媳婦一下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幹什麼了,老公公就發了瘋一樣,扔掉燈籠趴在地上,拚命地想把這個水捧回桶裏邊。但是,覆水難收。
回到家裏,全家人眼睜睜地看著包好的餃子沒水下鍋。十幾裏的山路,整整一天,新媳婦是又愧又急,已經哭成一個淚人了。
老婆婆就安慰她,說,灑就灑了吧,一會兒我去借點水。等到明天早晨,讓你公公再去挑。
等到婆婆把餃子煮好,盛到了碗裏,沒想到這個新媳婦已經懸梁自盡了。
大年初一,桑林茂一家埋葬了剛過門的兒媳婦,冒著風雪踏上了逃荒路。
史載,林縣曆來缺水,太行山高險峻,礫石堅岩,寸草難生。在舊時的林縣人來說,水已成為比金子和生命更貴重的奢侈品。
1942年旱災非常嚴重,夏秋兩季都沒收成,加上日本侵略軍瘋狂掃蕩,廣大群眾扒樹葉、剝樹皮、挖草根充饑,後來竟然吃起白甘土。
很多林縣人,隻能到外地逃荒要飯。當時,外出逃荒要飯的人數,占到當時林縣人口的十分之二。
翻過太行山,就是山西省。因為離得近,不少人到了山西,也有到山東和河北一帶的。林縣到山西逃荒的人,大概已經到了幾萬人。
這些人都是被水逼著踏上逃荒的,流落異鄉的。這種長期的缺水,就讓林縣人養成了一種視水如命的生活風俗。
林縣人世世代代都在企盼,盼望著老天爺能降及時雨,盼望著地下能冒出甘泉,盼望著吃水不用走出村莊,也盼望著水能夠流到田間地頭來。
他們就把這種美好的願望寄托在村名裏。在全縣跟水有關係的村子的名字,有300多個。有的村名叫李家井、張家池、井遠、井灣、楊家泊、武家泊等等。
林縣人還把這種對水的希望,寄托在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男孩叫什麼來水、水生、水根,女孩叫什麼水蓮、水仙、盼水等等。
林縣解放後,廣大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翻了身,做了社會的主人後,迫切要求在經濟上再來個翻身。
可是,林縣缺水仍像過去的“三座大山”一樣,壓得連氣都喘不過來,還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人沒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發展。缺水,給林縣人民祖祖輩輩,帶來無窮的災難。
當時,全縣共有90多萬畝耕地,隻有1萬多畝水澆地,其他耕地全是靠天種植。
大旱絕收,小旱薄收,種麥麵積很小,畝產僅有七八十市斤,秋糧也不過百把斤,群眾仍然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貧苦生活。
全縣有550個行政村,就有305個村人畜吃水困難,有的跑5裏、10裏去取水,還有的跑更遠路程去取水。
一個區三五萬人,隻有三五眼活水井。東姚鎮方圓幾十裏,靠的就是東姚村的南大井、白象井等幾眼活水井。
茶店附近靠的是茶店、辛店水井。一到幹旱年頭,井旁的人和水桶排成了長隊,人們從早等到晚,一天才擔上一擔水。
長年累月,石頭井口被麻繩磨出道道深溝。因為取水,常常發生打架鬥毆、傷人亡命事故。全縣每年遠道取水誤工約300萬個。
群眾說“吃水如吃油”。沒油吃日子能過,沒水吃,一天都不行。有一首民謠叫人心酸:
咱林縣,真苦寒,光禿山坡旱河灘。雨大衝的糧不收,雨少旱的籽不見。一年四季忙到頭,吃了上碗沒下碗。
由於兩岸山勢陡峭,提水困難,當地農民不得不守著旱地,翻山越嶺挑水吃。揪心拽肺的艱難,剖肝摧腸的愁結,使他們唱出的曲兒,含著濃濃的苦味。
縣委製定水利建設方針
楊貴來林縣工作之前,任中共安陽地委辦公室副主任。1953年秋,他帶領工作組在林縣幫助工作,多次做過缺水問題的調查研究。
1954年4、5月份,楊貴調林縣任縣委書記後,他對山區建設做了多次調查。
在分析林縣縣情時,楊貴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缺水是林縣貧困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楊貴下鄉親眼看到,不少村莊群眾趕著毛驢馱上帶蓋大水桶,跑10裏多路取水,趕毛驢人還要再挑一擔水。
在這種讓人難過的情況下,山區群眾幻想得到老天的恩賜,就省吃儉用,捐資集財,到處修建龍王廟,燒香叩頭,祈天求神降雨水。
結果呢,想水盼水多少年,幹旱缺水仍像一把刀,架在林縣人民的脖子上,取不下來。
缺水造成的種種苦難,也是後來林縣人民不怕流血犧牲,修建紅旗渠的動力。
1956年5月,中共林縣召開第二屆代表大會,總結前段山區水利建設經驗,討論林縣12年山區建設全麵規劃草案。一個以治山治水為中心,促進農業生產大發展的群眾運動,在全縣卓有成效地展開。
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太行七分區司令員皮定鈞,領導軍民一邊打仗,一邊開展大生產,在合澗鄉河交溝淅河岸邊,修了一條小型引水渠,解決了幾個村群眾的人畜吃水問題,被群眾稱為“愛民渠”。
1957年,任村區委發動群眾,將1944年抗日戰爭中,曾經從南穀洞引水未修成的26公裏渠道,建成通水,起名叫“抗日渠”。
任村桑耳莊村黨支部,為解決本村缺水問題,領導群眾,引山泉入村,安了6個水龍頭,吃上了自來水,成為轟動林縣的特大新聞,不少村的群眾趕到那看“稀罕”,說“共產黨會牽著龍王的鼻子走!”
河順馬家山村黨支部,率領群眾修渠引山泉進村入池,解決群眾吃水,還有幾畝水澆地,能種蘿卜、白菜。
群眾稱讚共產黨領導致富有辦法,寫成了《馬家山巨變》的小冊子。
人民群眾把推翻舊製度,趕走侵略者,建設社會主義,緊密地聯在一起,是一種愛國主義覺悟的生動體現。縣委抓住這些典型,在全縣開展討論:任村區、桑耳莊、馬家山能辦到的,其它區和社村能不能辦得到?
1955年,中共任村區委動員木家莊、盧家拐、盤陽、趙所等村,修了一條長17.7公裏的天橋渠,能澆漳河南岸一部分耕地。
當地群眾就編出一首順口溜:
想天橋(渠),盼漳河,讓咱林縣人民解解渴。晝夜不停拚命幹,漳河水過不了露水河,隻要引來漳河水,謝天謝地把頭磕。
這個順口溜,充分反映了林縣人民世世代代就有“欲引漳河而未遂,盼漳河入林而未達”的心願。
1957年11月,中央、省、地委通知林縣作為先進典型,參加全國山區工作座談會。各省負責農業的書記或副省長參加,有10多位縣委書記也參加了。
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史向生和楊貴到會。主持會議的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讓楊貴在會上彙報了林縣山區幹旱缺水、地方病及治山治水建設開展的情況。
楊貴的彙報受到中央領導重視,國務院辦公廳遵照周恩來指示,又專門讓楊貴彙報了林縣山區存在的問題。
11月10日,朱德到會,作了《必須重視和加強山區建設》的重要講話,指出:
許多同誌不重視山區工作,山區約占全國麵積的三分之二,如果不把山區的資源開發出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困難的。
山區建設方向,應該是從山區原來的自給自足經濟發展為全國統一經濟的一部分,同全國經濟相交流。
會議發出偉大號召:
要把現在貧瘠的山區建設成為繁榮幸福的新山區!
這無疑對全國山區群眾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會後,林縣縣委於12月中旬,召開中共林縣第二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全體代表一致通過《林縣1956年至1967年農業發展規劃》。
楊貴代表縣委作《全黨動手,全民動員,苦戰五年,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報告,進一步明確全縣水利建設的任務與要求,提出戰鬥口號:
苦戰五年,重新安排林縣河山
報告要求全縣黨員幹部和群眾:
下定決心,讓太行山低頭,令淇、淅、洹、露河水聽用,逼著太行山給錢,強迫河水給糧,從根本上改變林縣麵貌。
會後,全縣上上下下,掀起大搞水利建設和綠化荒山的群眾運動,使已建成的抗日渠、天橋渠、淇河渠為主體的中型渠道,發揮巨大作用。不僅緩和了一部分村人畜吃水的矛盾,還大大增加了灌溉麵積,人民群眾進一步看到了興修水利的威力。
縣委組織修築英雄渠
1957年臘月的一個黎明,沿著淅河邊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來了一支十餘人的小分隊。為首的正是中共林縣縣委書記楊貴。
精神抖擻地走在楊貴身後的,是縣委書記處書記李運保、周紹先等。
1957年12月9日,中共林縣縣委作出決定,成立英雄渠施工指揮部。
按照指揮部的計劃和安排,修英雄渠主要由城關、合澗、原康、小屯、小店、采桑、秦家坡、南峪8個鄉出動6000民工完成。
可是,3天之內,8000多人從合澗到嘴上,排成了10多公裏的戰線。叫去的上去了,沒有安排上的,偷著搶著也去了。
修築英雄渠,是林縣人與大自然角逐中的首次大仗,很多困難是過去搞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從未遇到過的。
在英雄渠的13.8公裏主幹渠上,紅砂嶄、紫砂嶄、青石嶄,仿佛三隻攔路虎,橫在眼前。其中最險要的是青石嶄。
這座懸崖像淩空飛起的一頭碩牛,伸在河之上。斬掉這頭“牛”,需要通過繩梯爬三層崖頭,在嶄頂上懸空施工。
負責這段險要工程的是郭家園、河南園、萬羊坡、東山底村組織的突擊隊員。
凜冽的寒風,從山嶺上一陣又一陣卷過來,凍得山頭的茅草匍匐下來,凍得茅草窩裏的蟲子們噤了聲。
突擊隊員們勇敢地衝上去了。第一層崖頭爬過來了。在爬第二層崖頭時,有人開始猶豫。這是個很危險的地方。嶄頭遮住了半邊青天,崖下是萬丈深淵,無論往上或向下瞧,都讓人頭暈目眩,心驚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