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雲蒸霞蔚 如冰類雪——鈞窯 定窯(1 / 3)

宋代五大名窯中,汝、官、哥三種瓷器都是青瓷,僅從顏色就可以辨識。從科學上講,鈞窯也屬於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為主的瓷器。鈞窯的顏色有玫瑰紫、鈞紅、天藍、月白,非常多。

鈞窯概況

先來了解一下鈞窯的情況。鈞窯主要的燒造時期是宋金元時期,它有鈞官窯和鈞民窯之分。官窯肯定就是給官家燒造的,汝窯就是官窯係統;鈞窯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有人認為鈞窯的名字可以證明它是金代創燒,因為鈞窯的全名應該是"鈞台窯",是指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在鈞州燒造的。所以有學者認為,鈞窯是金代才開始燒造的,北宋沒有。明代的時候,為了避萬曆皇帝朱翊鈞的諱,鈞州改叫禹州,沿用至今。今天河南禹州,就是過去的鈞州。非常奇怪的是,最早關於鈞窯的詳細記載已經到明代中期了,之前沒有見過記載。我們說過,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是一部非常完備的古董專業書,但裏麵沒有提鈞窯。所以又有人認為鈞窯是明初才開始燒造的,他們是以文獻為準。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8_1.jpg]

考證曆史有兩個途徑,一個途徑就是依靠文獻,曆史上的人怎麼寫。但文獻有一個問題,它有局限,可能被篡改。曆史上很多事情都是在不停地改寫,所以不能百分之百地相信文獻。那麼,另一個途徑就是文物,我們用實物證據來說話。

近些年有證據出現了,在北宋的地層中出土了大量鈞瓷殘器,跟故宮收藏的鈞窯重器一模一樣。這就證明了鈞窯產生的年代不是金代,也不是元代,更不是明代,而是北宋。它是從北宋的徽宗時期開始燒造的。有人認為是"汝停鈞代",即汝窯停止燒造以後,鈞窯就出現了。汝窯和鈞窯有些外部特征很接近,工藝也比較接近。

晚清以後,社會對鈞窯大力推崇,文人推波助瀾,比如《陶雅》中這樣說:"古窯之存於今世者,在宋曰鈞,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龍泉,曰建。"他把所有宋瓷排了一個隊,汝窯排到第二,鈞窯排到第一。同樣是晚清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說:"宋最有名之窯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鈞窯,亦甚可貴。"他把鈞窯單提出來說。說明在晚清時期,鈞窯的地位非常高。晚清到民國初年,追逐鈞窯的人非常多,以至民國期間鈞窯窯址被發現的時候,都被人哄搶。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鈞窯的工藝中有一點不同,它是乳濁釉,一種不透明的釉。官窯、哥窯、汝窯,都屬於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鈞窯不是玻璃釉,是乳濁釉。乳濁釉的好處就是遮蓋力強,能夠把胎土徹底遮蓋住。這是一個優點,但同時又導致產生一個缺點,就是鈞窯對胎的要求不高,疏鬆或粗糙的胎都能被釉蓋住。從民窯的鈞窯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個現象。

鈞窯對中國陶瓷史有個巨大的貢獻。它以銅為呈色劑,在高溫下一次呈現紅色。這不僅是對中國陶瓷史的貢獻,也是對世界陶瓷史的貢獻,這個貢獻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裏都是輝煌的。

我們對陶瓷要有一個基本常識的了解:陶瓷上所有的顏色都是金屬在高溫下呈現的顏色,比如青色是用鐵來呈色。鈞窯用銅作為呈色劑有一定的難度,銅在高溫下會揮發,會變得沒有顏色。鈞窯為什麼使用銅作為呈色劑呢?因為當時鈞州的神垕(音後)鎮出產孔雀石,孔雀石含有大量的銅。所以就近取材,用銅做呈色劑,使鈞窯在高溫下呈現出紅色。盡管那個紅色按照今天的標準來說,不是大紅色,但已經非常接近於鮮豔的紅色了。

鈞窯屬於窯變係的瓷器,理論上講,它的呈色在入窯之前不能控製。古人對鈞窯有這樣的讚美-"夕陽紫翠忽成嵐",就是說顏色忽然產生變化了。所謂"窯變",是指進了窯以後,在燒造中才產生的變化,人力不可控製。行話說"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就是鈞窯的本質。鈞窯在燒造的前期絕對不可能控製,但經過工匠長時間摸索,慢慢能夠在一定限度之內有所控製。這個控製需要高超的技巧,要摒棄過去鈞窯燒造的隨意性。今天能看見鈞窯瓷器中帶有明顯的筆觸,最有名的一塊盤子叫"三潭映月",明顯地畫出三道,中間無意中掉了一個點,所以叫三潭映月。從這樣的鈞瓷當中,能夠看出鈞窯後期的可控性。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8_2.jpg]

清末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對鈞瓷做了一個總結,他的總結非常文學化,但是非常準確。他說:"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鈞之紫彌漫全體。"宋代鈞瓷的色澤是彌漫狀的,顏色的邊緣完全看不清,而且往往是一個整體。比如一個花盆,就是一個統一色,全是玫瑰紫的。到了金元以後,鈞瓷上開始有明顯的色斑存在,每個色斑可以聚成一個物形,像剛才我們說的三潭映月,就聚成了一個物形。許之衡的說法,從某種意義上也概括了宋鈞到元鈞的一個變化過程。

蚯蚓走泥紋

民國以前,宋鈞鑒定有絕對特征,這個絕對特征被喻為"蚯蚓走泥紋"。蚯蚓走泥紋的形成,是因為鈞瓷的釉非常厚,能夠厚達七八毫米。釉不僅厚,還黏稠,所以在冷卻的時候,有些介乎於開片和非開片之間的那種被釉填平的地方,會形成像雨過天晴以後,蚯蚓在濕地爬過的痕跡,被文人形象地比喻為"蚯蚓走泥紋"。這個特征在民國以前無法仿出來。最近這些年,河南神鎮的窯廠不停攻關,已經能把過去的特征準確地仿出來。所以蚯蚓走泥紋在今天已經不是鑒定的絕對特征了。

[http://www.99csw.com/book/plate.pic/plate_111688_3.jpg]

我就碰見過一個闊太太。她捧著一個鈞窯大花盆來找我,說:"馬先生,你看看,我這個花盆是真的假的?"在陶瓷鑒定當中,很多時候我們回避這個"假"字,一般都說:"你這東西看新,不老。"都是用很委婉的話來說。你說是個假的,有人就說:"怎麼是假的,不是瓷的嗎?怎麼假?"他跟你扳杠。我看了以後就說:"您這個花盆不老。"她說:"怎麼不老啊?我這有"蚯泥走蚓紋"啊!"我說:"那叫蚯蚓走泥紋,不叫蚯泥走蚓紋。"她說:"我知道,就是蚯泥走蚓紋啊。"她的知識學得十分不清晰。她在自己沒有充分掌握的情況下,就認為這個招數學到了。她認為有了蚯蚓走泥紋,就一定是真的,嘴裏還說的是"蚯泥走蚓紋",把我都差點兒帶壞了。她一說我就樂了,我說:"這個特征今天已經不是絕對特征了,不能依靠這一點來判斷真假。”

我想,學知識一定要紮實,一定要弄清前因後果,比如"蚯蚓走泥紋"是怎麼形成的,一定要弄清楚,別說成"蚯泥走蚓紋"。這就跟唱歌一樣,大部分人就會唱一句半句,總上不了台。比如流行歌曲,大部分人都能哼哼,但是能真正上台把整首歌唱下來的,我想都是專業歌手。知識不能掌握片麵,一定要掌握全麵。

鈞窯底刻數字之謎

官鈞瓷器有很多帶有底刻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數字都有。為什麼刻這些數字呢?一千年以來,後人都在研究刻數字代表著什麼,用了各種方法去推論,但至今無解。有人認為數字跟瓷器大小有關。編號越大,個頭越小,也就是一號最大,十號最小。結果後來發現不是那樣,有七號比四號大的,也有四號比七號大的,都可能出現,所以不是按照這個規律走,不能說明編號是為了尺寸。另外有人認為紅色調的鈞瓷刻單數,藍色調的刻雙數。這個也說不通。鈞窯在一開始不能控製顏色的時候,怎敢在底下寫數?我在底下寫一個雙數,結果出來是藍的,怎麼辦?所以這種說法也不足為憑。那麼它底下的數字究竟代表什麼呢?至今還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