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初看得笑起來。她也摘了另一種植物的葉子,放到嘴邊,竟吹出一首動聽的曲兒,卻是蘇州的傳統小曲《四季相思》。
那個老婆婆顯然會唱這首曲子,跟著音樂唱起來:“春季裏豔陽天百草回芽遍地鮮......”雖然老婆婆因為缺牙而嘴巴有些漏風,可她的一口地道的吳語儂音,聽上去軟軟糯糯的,很是中聽。那小女孩也笑著奶聲奶氣地跟著婆婆唱了起來。
藍天聽著聽著,不覺癡了。
遊過虎丘山後,他們又來到陽澄湖。這裏碧波萬頃,水質清澈,陽光透底,遠遠看去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夕陽西下,晚霞將湖水都染紅了。
漁舟唱晚,此起彼落,互相呼應。漁網將夕陽的餘暉分割成一個個小格子,每一個格子都閃耀著一滴水珠,如同鑽石般閃閃放光。
網中有活蹦亂跳的鱖魚、甲魚、白魚、清水蝦、河鰻等水產,還有最出名的陽澄湖大閘蟹了。這些看上去起碼有一斤重大塊頭在水裏是橫行霸王,此刻在網中笨拙地爬著,縱然它有兩個利鉗、八隻金爪,還有堅硬的青甲,也插翅難飛了。
滿載而歸的漁船、船民歡聲歌唱的笑臉、炎炎晚霞、潺潺湖水、淳樸農家、嫋嫋炊煙、依依楊柳、白花花的蘆葦蕩、綠油油的菱葉構成了一副世外桃源般的圖畫。
他們乘著一艘烏篷船,藍天親自搖櫓,泛舟湖上,他們也成了畫中人。
藍天看著雙目如同湖水般清澈、笑容比晚霞更燦爛的夢初,心想當日範蠡功成身退後,與西施終成伉儷,泛舟湖上,不知自己與夢初將來會怎樣?
因為夢初想采菱角,所以他們把小船劃進了茂密的菱叢中。密密麻麻的菱葉讓他們的小船無法施展得開。幸好他們早有準備,將一個大木盆放進水中,夢初慢慢地進了木盆,跪著,用一塊木板當漿劃水,靈活地左穿右插,如同一條活潑機靈的小魚兒。她一隻手翻開菱葉,一隻手就去摘菱角,每摘一隻,就往船上丟,船上的人你一個我一個地接,滿船都是歡聲笑語。
直到夜色降臨了,夢初才跳回船上。藍天昨晚買了幾盞當地人做的蟹燈,他們點亮了蟹燈,讓它們順水漂流。蟹燈,顧名思義,就是形狀很像蟹的燈。紮蟹燈自古就是陽澄湖特有的燈彩工藝。
幾盞蟹燈漂浮在湖麵上,顯得有些孤單。剛好岸邊有一群農家女和小孩子也放彩燈,既有蟹燈,也有荷花燈、魚燈、鴨子燈。蟹燈喜氣洋洋地加入了它們的遊行隊伍。
藍天見夢初心情好,就纏著她要她吹小曲。夢初被他纏不過,笑說:“我倒是學過蘇州的柳琴戲,唱給你聽吧。”
藍天拍手說好。夢初站起來,對著湖水放聲唱起蘇北的一出柳琴戲中的一段鄉土味十足的唱詞:“他家帶了四斤饊子,四斤白糖,四斤果子.....來我家觀瞧.....”她唱得眉飛色舞,似乎已將傷心事都拋諸腦後。
他們的小船蕩起一圈圈的漣漪。清脆的歌聲也像漣漪一般一圈圈地往四周擴散。清風吹過,湖邊的蘆葦彎著瘦弱的身子,把白頭一低,活像一群老婆婆在竊竊私語。
藍天指著岸邊的一間草屋,說:“陽澄湖水質清澈,水草茂盛,餌料豐富,湖底泥硬,尤其適合大閘蟹生長。湖四周與許多河道港灣相連,每年秋冬之交,成熟蛻殼的大閘蟹成群結隊順著水流向河口淺海處遷移。抓住蟹生殖回遊的特征,漁民就在沿湖的河道口築閘捕蟹,俗稱“守蟹”,這是漁民最普遍也是最為常見的捕蟹方法之一。那邊就是漁民守蟹的屋子,現在蘇州的旅遊業很興旺,那些漁民也來湊熱鬧。隻要給他三十塊錢,你也可以親手捉蟹。你有沒有興趣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