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鏈接】

顧炎武從小時候起,就跟祖父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這部書有二百九十四卷,他不但全部學懂了,還從頭到尾抄了一遍,可見他讀書是多麼認真。他讀的範圍特別廣,不僅讀史書,還讀天文、地理、文學方麵的書籍,到四十多歲的時候,他已經把家裏的書全部讀完了。於是,他決定出外旅行,立誌把天下的書都讀完。

在旅行的時候,顧炎武騎一匹馬,另一匹馬和兩匹騾子都是用來馱書的。騎在馬上他也不放過學習的機會,經常不時地拿出書本來學習。

為了確定書的內容是不是正確,他常常進行實地調查,把調查來的知識和書上寫的逐一對照。

每到一地,他都忙著向當地的人請教。要是從訪問中得到的材料和書上記載的不一樣,他一定要親自到原來的地方考察一番,把親眼看到的情況注在書裏,以後再進行研究,寫文章闡明自己的見解。這樣,他的學識也就越來越豐富了。昔 仲 尼

昔 仲 尼師 項 橐

古 聖 賢尚 勤 學

【品讀】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一位好學不倦的人,盡管他已學富五車,卻從不以自己的學問自滿,反而處處向人請教、學習。

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年紀雖小,卻才華橫溢。孔子就曾向他虛心請教,絲毫不以向晚輩學習為恥。自幼年時起,孔子便立定研究學問的誌向,而且終生努力不懈。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賢尚且如此,我們平凡之輩實在應該更加努力才對。

【故事鏈接】

孔子是個好學又謙虛的人,雖然當時他已經是公認的大學問家,凡是遇到不懂的地方,還是隨時虛心向人請教。

有一回,孔子的馬車被一群在路上玩耍的孩童擋住了去路,孔子坐在馬車上,看見一群小孩已經鳥獸般散開了,隻有一個小孩還坐在一座土城中,完全不理會有馬車經過,這個小孩便是項橐。

孔子沒辦法隻好下了馬車,輕聲問項橐:“這位小朋友,你的同伴都跑開了,為什麼你不知道要避開馬車呢?”項橐理直氣壯地回答:“為什麼我要跑呢?我隻聽說過車子繞城而行,從來就沒聽過為了讓車子過路,就把城給拆了的事!”孔子覺得項橐說得也有道理,稱讚項橐:“你小小年紀,懂得倒不少。”趙 中 令

趙 中 令讀 魯 論

彼 既 仕學 且 勤

【品讀】

宋朝太宗的宰相趙普,也是一位好學不倦的人,而在所有書籍中,他尤其偏好讀《論語》。可貴的是,盡管他已官拜宰相,卻不因為這樣就停止上進,依然勤於學習,真是值得我們效法啊!

趙普曆經太祖、太宗兩代,他曾這樣對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輔佐太祖平定天下;半部輔佐陛下治國,使天下得以太平。”他推崇《論語》的程度,由此可見。

【故事鏈接】

宋朝的趙普從小就愛讀書,即使當上宰相後,從小養成的讀書習慣仍沒有改變。

他的書房緊挨著臥室。白天他忙著處理國事,一到晚上,他就關上房門,點起油燈,開始刻苦讀書,第二天處理政事就會得心應手。

有一天,宋太祖找趙普商談國事。進門後,他看見趙普的桌子上放著一本《論語》,便隨手拿起來翻閱。邊看邊問趙普:“這本書應是你小時候讀的,如今看它有什麼用呢?”

趙普卻回答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盡在《論語》中矣!為臣的平生所知,確實沒有跳出這個範圍。從前用它的一半輔佐太祖定天下,現在想用它的另一半輔佐陛下治天下。所以,我沒有一天不讀它。”

宋太祖聽了,對趙普好學的精神更加欽佩了。披 蒲 編

披 蒲 編削 竹 簡

彼 無 書且 知 勉

【品讀】

西漢時期的路溫舒,小時家貧,每天都要到野外去放羊,沒機會讀書。但他一心上進,把蒲草編成席子,將借來的書抄在蒲席上學習。

同時期另有一位名叫公孫弘的人,小時家境貧寒,買不起書,於是他將竹子削成竹片,把文字刻在竹片上為書,時時充實自己。

他們都是窮得買不起書的人,卻依然勤勉好學,後來果然都有了一番成就。

【故事鏈接】

路溫舒,字長君,西漢巨鹿東裏(今河南新鄭)人。他年少時就十分喜歡學習,可家裏窮,每天他都要給別人放羊才能勉強填飽肚子,根本沒有機會進學校讀書。他常常想,如果我能邊放羊,邊讀書,那多好啊!

有一天,路溫舒趕著羊群來到一個池塘邊,看見那一叢叢又寬又長的蒲草,靈機一動:這蒲草這麼寬,不正像那抄書的竹木簡嗎?這樣的書,不僅不用錢,而且重量也比用竹木簡做的書輕得多,放羊時還可以帶著閱讀。

於是,他采了一大捆蒲草帶回家中,然後做成和竹簡一樣的書。

有了蒲草書,路溫舒就不愁沒書讀了。他每次去放羊,身邊都帶著這種書,一有時間就讀。讀完一本再抄一本。這樣學習了一段時間,他獲得了不少知識,並因此到獄裏當了小吏。

乘著當小吏的機會,他又學習了當時的律令,被提升為獄吏。縣裏的人遇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都請他幫忙解決。憑著刻苦用功的精神,他終於從一個放羊娃成長為西漢時有名的法律學家。頭 懸 梁

頭 懸 梁錐 刺 股

彼 不 教自 勤 苦

【品讀】

晉朝時的孫敬怕自己念書時打瞌睡,耽誤功課,便用繩子綁住頭發,再將繩子係在屋梁上。這樣每當打瞌睡時,就會因頭發被拉扯而痛得醒過來。

另一個例子是戰國時的蘇秦,他為了持續不斷地努力學習,每當讀書困倦時,就拿錐子紮自己的大腿,迫使自己打起精神來。他們兩位都沒有師長的監督,卻能自覺主動地勤學苦修。

【故事鏈接】

蘇秦是戰國時東周洛陽人。他和張儀同學於鬼穀子門下,學到了一套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想憑自己所學到的東西出人頭地。可是在外麵跑了一年多,也沒有一個國君用他。

家裏人看到蘇秦如此狼狽地回來,都非常看不起他。蘇秦暗下決心,一定要幹出番事業來。蘇秦從此伏案苦讀,每天讀書都到很晚,有時累了打瞌睡,蘇秦就用一把錐子刺一下大腿,然後再繼續讀書。

苦讀了一年多後,蘇秦改變策略,開始遊說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讓他們聯合起來,抵禦強秦,得到了六國國君的認同,他以此獲得了六國的相印,衣錦還鄉。如 囊 螢

如 囊 螢如 映 雪

家 雖 貧學 不 輟

【品讀】

晉朝的車胤,夏天的夜裏用裝有螢火蟲的絲袋借光讀書;晉朝的孫康,冬天的夜裏借著白雪反射的明光讀書。他們雖然家貧沒錢點燈,但仍想辦法不至於夜晚中斷學習。【故事鏈接】

車胤,晉代南平人,他的曾祖父車浚(jùn)曾是三國時吳縣的太守。

有一年,吳縣一帶鬧災荒,百姓們無糧度日。車浚上書吳王孫皓,請求發放救濟糧。不料孫皓以為他想借機謀反,故意美化自己,下令將他斬首。從此,車胤家裏就變得一貧如洗了。

車胤年少時讀書很勤奮。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此後,車胤在父親的教導下每天發憤苦讀。家裏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一到天黑就沒法讀書,車胤感到很無奈。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點點亮光。他非常高興地想到:要是把這些螢火蟲收集起來,不就是一束明亮的光源嗎?於是,他捉了幾十隻螢火蟲,裝在用白紗布做的口袋裏,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晚上就借著螢火蟲的光,發憤苦讀起來,後來他成為一名大學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