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文化“走出去”一二三(1 / 1)

中國目前在搞文化“走出去”工程,而且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麵。何謂文化“走出去”?沒有認真研究過,忖度起來,就是將中國的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通過翻譯、出版、介紹等形式,輸出到國外,以得到其他國家人們的喜好、接納與認同,讓中國文化融入當地文化,起到一定作用最好是主導作用,以影響這些國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文化“走出去”,我是舉雙手讚成的。不要說從國家與民族的立場出發,就是從個人一己之私的立場出發,我也是讚成與擁護的。試想,跟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洶湧洪流,我的雜文有可能被裹挾出去一篇兩篇,一本兩本的。到那時,白鬼子黑鬼子紅鬼子中的那麼一個或幾個人,將會知道中國有個老頭兒叫牛撇捺,那是讓人多麼激動的事啊!估計對於“走出去”,絕大多數人不會反對,問題的要害在於怎麼“走出去”。

在探討“走出去”之前,先說說“走進來”。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淵源,中國的文化是成體係的,中國的文化卻從來都不是完全封閉的。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中的“釋”,即釋迦牟尼之學,也即佛學,就不是中國本土文化,而是從印度傳入的。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或多或少,或強或弱地受到過古希臘哲學、印度哲學、伊斯蘭哲學以及其他學科學說的影響。

影響中國的外國文化,有些是自己“走”進來的,但許多重要的文化,是我們請進來搶進來偷進來的。比如唐朝,派出了高僧玄臧法師曆經數十年,去印度“取”經。那個“取”字,不是咱自家的東西放在別人家去取回,不是別人欠咱們的東西去索回,而是抱著學習的態度,恭恭敬敬地去請取回來。

比如上世紀初期,先進的中國人循著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去俄國、英國、德國“搶”回《共產黨宣言》,搶回共產主義學說,搶回無產階級革命的理念與理論。

比如上世紀前半葉,中國的科學家在一片白紙上做文章,如普羅米修斯般“偷”回了原子彈、氫彈以及火箭、衛星技術,使中國成了航天大國,成了不怕別人核訛詐、核威脅的國家。

“走出去”的文化,大多不是有意識地、強製地輸送出去的,而是被“請出去”的。

比如儒家學說、孫子兵法、圍棋知識等,是被外國的商人、旅行家、學者諸如馬可·波羅、日本的僧人等虔誠地請出去的。那些東西,都不是中國人翻譯成了外國文字塞到他們懷裏的,是老外們自己琢磨,自己翻譯,自己傳播的。

比如莫言的小說,不是莫言請西方的學者、作家翻譯推介的,莫言不可能指揮得動外國人,他也沒那麼多錢雇人翻譯,至少他在獲諾貝爾獎之前沒這個能力。莫言的作品是目前文學的精品,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也符合西方人的價值標準,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被很多國家的人“請”了出去,並被給予了崇高的榮譽。

敦煌的文書、文物,西夏黑水城的文書、文物,中國新疆、內蒙古等地寺廟、石窟內的佛像、壁畫,等等,是被斯坦因、伯希和、赫文·斯定等外國所謂的“探險家”偷去的,搶去的。他們之所以冒著渴死於沙漠的危險來偷搶這些東西,是因為它們有美學價值、文獻價值、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這些東西不用想方設法往出“走”,許多外國人眼珠子早就瞪藍了。

比如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經驗,可以視之為一種文化。這些文化不用咱們刻意往出“走”,很多發達國家、中等國家以及落後國家的人在關注,在研究,在學習借鑒。從一定意義和程度上說,越南與古巴不同程度的改革開放,是借鑒中國改革開放文化的結果。我們沒有派出專家團顧問團到越南、古巴去傳播什麼推廣什麼,而越南古巴根據自己的需要,“請”去了或者說“偷”去了中國這方麵的文化。

有些文化是“走”不出發源地興盛地的,比如宗教的原教旨主義、比如美國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比如中國上世紀中期搞的“階級鬥爭擴大化”“文化大革命”,比如朝鮮的“先軍政治”等等,這些東西,不管你翻譯成多少種文字,改編成詩歌散文故事,不論印刷裝幀得多麼精美,也沒有多少外國人想要,要了也大多不會去讀。這些東西是“走”不出去的,靠武力、靠核彈往外推也推不出去。

文化自身如果是真正的文化,如果能給大多數人以智慧、以啟迪、以安慰,以激勵,以啟示,以引導,以娛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然會有人蜂擁而至的。

多創造優質的文化,如果文化過硬,“走”不走的,大可不必操心。

20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