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軍備競賽2
水陸兩用坦克
簡稱“水陸坦克”,是可在水上和陸上行駛的兩棲坦克。主要用於在水網稻田地帶、強渡江河和登陸作戰。一般體積較大,車體密閉後可浮在水麵。乘員2~4人,戰鬥全重從幾噸到十幾噸不等,有的達30噸。裝甲較薄,通常由高強度合金鋼或鋁合金製成,可防槍彈和炮彈破片。坦克上裝有水上推進裝置,利用它可使坦克在水上前進、後退和轉向。水上推進裝置通常有履帶式、螺旋槳式和噴水式。履帶劃水最大時速3~7公裏,螺旋槳式和噴水式推進時,最大時速7~13公裏。
掃雷坦克
掃雷坦克是裝有掃雷器的坦克。主要用於在地雷場中為坦克開辟通路。掃雷坦克通常在坦克戰鬥隊形內邊掃雷邊戰鬥。掃雷坦克上安裝的掃雷器有機械掃雷器和爆破掃雷器兩類。機械掃雷器又分為滾壓式、挖掘式和打擊式3種。液壓式掃雷器利用鋼質輥輪的重量壓爆地雷;挖掘式掃雷器利用帶齒的犁刀將地雷挖出並排到車轍以外;打擊式掃雷器利用運動機件拍打地麵使地雷爆炸。爆破掃雷器利用爆炸裝藥的爆轟波誘爆或炸毀地雷。現代一些國家在坦克上安裝了挖掘與滾壓相結合、爆破與挖掘相結合的混合掃雷器。由於磁感應地雷引信的出現,一些國家已開始研製磁感應掃雷器。
噴火坦克
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中,越南軍隊曾經用單兵便攜式火焰噴射器成功地伏擊過美國裝甲運兵車,然而他們憑著老經驗去襲擊另一支美軍時,卻遇到了口吐烈焰的“火神”,吃了敗仗。
在一次戰鬥中,攜帶有單兵噴火器的越軍士兵在一條公路上攔擊和堵截向順化郊區挺進的美軍。
這時,空中飛來了幾架美軍直升機,轉了幾圈就飛走了。不一會兒,神氣活現的美軍坦克車開來了,後麵還跟著個頭較大的裝甲運兵車。距離越來越近,500米、400米,雙方的火炮、機槍和步槍都相繼開火了,越軍的噴火兵也在機槍的掩護下開始出來了。三名噴火手以倒三角形前進,前麵兩人各背一具噴火器,後麵一名士兵背著衝鋒槍。按照事先商定的計劃,兩名噴火兵在距敵裝甲運兵車40~50米時進行交叉噴火,而衝鋒槍手除了負責替換負傷的噴火手外,還要對可能從裝甲運兵車出來的步兵進行射擊。
就在越軍噴火兵進入預定地點時,美軍的坦克和裝甲運兵車已行進至200米的距離。這時,美軍的坦克和裝甲車忽然停止射擊,行駛的速度也慢下來。越軍的兩名噴火兵心中暗喜,認為這正是出擊的好機會,於是就快速匍匐前進,向敵裝甲運兵車接近。然而,就在他們解脫噴火器的保險,準備再接近一些進行臥姿噴火的時候,突然間轟隆、轟隆一聲巨響,隻見從敵坦克和裝甲車上先後竄出一條火龍,灼熱的火柱立刻噴向遠方,3名越軍士兵瞬間全被烈焰吞噬。在坦克和裝甲車前200米以內,成了一片火海,濃煙遮天蔽日……
美軍在這次戰鬥中出動的噴火坦克,叫做M67噴火坦克。它是由美國M48坦克改製而成的,即將大炮拆去,換上重型噴火器,並將噴火器用的燃料瓶和壓力瓶等裝在坦克內。坦克上麵伸出的像炮管的就是噴火管,它噴出的火龍可以長達180米,把坦克前麵變成一片火海,能將大炮、車輛等在瞬間燒毀,破壞非常大。由於它的燃料瓶裝的油料很多,達1400升,所以噴火坦克可連續噴射1分鍾。更引人注意的是,在作戰時,可根據需要將坦克的大炮和噴火器互相更換,一般僅需6~8小時即可完成。
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是一種重量在40噸以上的超大型作戰坦克。遠遠望去很像一座會移動的“鋼鐵堡壘”,任憑輕型火炮的轟擊,它照樣橫衝直撞。戰鬥時,它既要用猛烈的炮火掩護中小型坦克進攻,又要完成摧毀敵方坦克、自行火炮和各種障礙物及防禦工事等任務。與其他坦克相比,它不僅身體特別肥大,而且炮管也最長,身上披的裝甲外衣也最厚,甚至連裹在履帶內的輪子數量也最多。正因為如此,它行動起來也就相當困難,缺乏靈活性。
以前,法國人十分強調坦克對步兵的支援作用,曾製造了一種速度低、防護能力很強的重型坦克。它的重量達到74噸,而最大速度隻有13千米/時。這種重型坦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盡了風頭。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主戰坦克發展很快,許多性能都遠遠超過了它,所以,現隻有極少數國家配備重型坦克。
坦克靈敏的耳目
在現代戰爭中,坦克都是成群出動的,少則十幾輛多則成百上千輛,像1973年中東戰爭的戈蘭高地坦克大戰,雙方出動了1000多輛坦克在廝殺,還要同空中的飛機以及友軍配合作戰。人們想知道周身披掛著厚厚裝甲,作戰時門窗都關閉的坦克是怎樣瞄準目標射擊和同外界聯係的,特別是坦克裏麵噪音很大,乘員之間又是如何交談呢?
這裏沒有什麼奧秘,關鍵就在於坦克有著特殊而機敏的“眼睛”和“耳朵”。
我們先來看看坦克的眼睛。現代坦克用的是更加先進的潛望鏡。它已經具有望遠、夜視和測距幾種本領了。如果你注意的話,就會看到在坦克車體、炮塔上開有許多小窗孔,孔上裝有潛望瞄準鏡。這些眾多的潛望鏡就是坦克的火眼金睛,它們既能用來觀察、瞄準,還可以用來測距離。其中有的“眼睛”能在白天看清遠方的目標,甚至能透過雲霧、雨、雪和煙塵進行觀察、瞄準;有的像夜貓眼一樣,在漆黑的夜晚,照樣能捕捉目標。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坦克裝備的“貓眼”夜視鏡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看清楚11千米範圍內的目標。還有一種微光夜視儀,能將夜間的星光、月光等環境微弱的光放大近6萬倍,從而能發現4千米以外的車輛和1千米以外的人員。
在坦克的車長指揮塔上安裝有供車長觀察、瞄準用的觀察潛望鏡4~10個,指揮潛望鏡1個,有的還裝有光學測距觀察瞄準鏡,使車長在閉窗情況下,能360°環視戰場,搜索目標和指揮戰鬥。
坦克在夜間觀察景物的“眼睛”就是紅外夜視儀和微光夜視儀。
至於坦克的靈敏“耳朵”,那就是豎在坦克炮塔上的像細長鞭子的天線、裝在車內的無線電台和車內通話器。天線是坦克與外界聯係的觸角,通過它發射或接收無線電波。電台用來向上級或友鄰通報情況,以及接受上級的指示,它有近百個固定頻率,一般可在方圓20千米範圍內進行通訊聯係。車內乘員都配有專用通話器。它實際上就是一部電話,其受話的耳機安裝在坦克帽上,而送話器則緊緊貼附在乘員的喉頭部位,所以叫做喉頭送話器。當車長要向各乘員通話時,他就將安裝在胸前的開關扳到發話位置,而備乘員的收話器開關總是打開的。人在說話時不僅會引起空氣一疏一密地振動,喉頭也同時發出相應的振動。為了排除利用空氣振動通話時雜音的幹擾,坦克內的通話器就采用喉頭振動來傳送聲音。這樣,車長的聲音通過安裝在坦克帽上的耳機傳到每個乘員,乘員之間也可用同樣方式自由交談。
現代戰爭要求陸海空各兵種協同作戰,因而互相聯絡非常重要。為了保證聯係暢通,現在坦克上都裝有2部電台。
龐然大物的隱身服
很多人都知道“變色龍”這種動物。其實,它就是可以變色的四腳蛇。它依靠表皮下的多種色素塊,能隨時隨地改變身體的顏色,將自己偽裝成草叢樹枝,以便捕食蟲類。人們由此受到啟發,就給坦克、飛機、大炮等塗上一層保護色,偽裝成與周圍環境相似的顏色使它能和“變色龍”的表皮一樣,以色彩迷惑敵人,達到隱真示假的目的。
那麼,色彩為什麼能起保護作用呢?這主要是利用人眼睛對色彩的錯覺來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就以單色保護迷彩來說,它能起到降低目標顯著程度的作用。換句話說.這種保護色能使坦克等目標和周圍環境的顏色融為一體,人的眼睛就難以識別出來。由於單色保護迷彩易於同單調的背景顏色相接近,所以常用於在草原、沙漠、雪地等上麵作戰的坦克。而最常用的單色保護迷彩是綠色,其中包括草綠、深綠、灰綠和橄欖綠等,這是因為坦克主要作戰區是森林、草原、叢林和樹木繁茂的山區。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坦克都使用這種顏色。在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坦克,也多采用與沙漠顏色類似的單色保護迷彩。
除單色保護迷彩外,現在還出現了一種多色保護迷彩。它是由兩種以上顏色繪製成的形狀大小不同的斑點迷彩,與我們常見的士兵穿的迷彩服相似。塗有這種保護迷彩的坦克,在各種不同的自然背景中,其顏色斑點既能與相處的背景相融合,又能歪曲坦克外形,掩蓋其真實麵目。因此,這種多色保護迷彩又稱為“變形迷彩”。
坦克的新潮時裝
在1982年爆發的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軍隊別出心裁地給他們的坦克穿上了新潮時裝。人們看到,那些在戰場上橫衝直撞的以色列的主戰坦克,其炮塔周圍和車體上披掛著許多長方形鐵盒子,宛若中國古代武士身上穿的鎧甲,顯得格外神氣。
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的坦克由於有這種新時裝的保護,被對方擊毀的坦克僅數十輛,而敘利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被擊毀的坦克共達500多輛,其中還有被捧為“驕子”的蘇聯製造的T-72坦克10多輛。此後,坦克這種新時裝便名聲大震,美國、英國、蘇聯、法國等許多國家對它很感興趣,不僅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而且組織人員仿製,來裝備自己的坦克。美國很快為它的一些海軍陸戰隊的M60A1主戰坦克穿上了這種新時裝。而蘇聯的行動更為迅速,在一年多的時間內為7000輛T-72、T-80坦克披掛上了這種鐵盒子。
坦克這身新潮時裝如此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偏愛,它到底有什麼誘人的魔力呢?
其實,它就是用薄鋼板製成的普通扁平盒子,裏麵裝有炸藥。在盒子的四角或兩端鑽有螺孔,以便將它固定在坦克裝甲上。
盒內裝的是鈍感炸藥,一般不易引起爆炸,甚至普通的機槍子彈或炮彈破片擊中它也不會起作用。但是,當它遇到破甲彈和反坦克導彈時,就會立即引起爆炸,將破甲彈或導彈彈頭部產生的金屬射流衝散、攪亂,使其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從而保護了坦克裝甲不被擊穿。因此,人們把它叫做爆炸式裝甲或爆炸塊裝甲,也有稱為反應裝甲或反作用裝甲等。
爆炸塊裝甲可說是坦克的新式護身法寶,它的重量輕,體積小,製造、安裝和維護都很方便,而且價格也較低廉。一輛坦克掛裝10平方米大小的爆炸塊裝甲,重量隻能增加1~2噸,對坦克的機動性能影響不大。這種爆炸塊裝甲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優點,即它在戰場上被擊中後,可及時更換,使坦克能繼續進行戰鬥。
戰場實際使用證明,爆炸塊裝甲能使破甲彈或反坦克導彈的破甲能力降低50%~90%,而其防護效能相當於同樣重量普通裝甲的10倍。
然而,強中自有強中手。正當爆炸塊裝甲稱王稱霸之時,它的克星——長鼻子導彈出世了,向它提出有力的挑戰。
這長鼻子導彈是在“陶”式反坦克導彈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它的突出特點是,在彈頭頂端伸出一個長15厘米的“鼻子”。導彈發射後,它的長鼻子首先碰擊裝在坦克裝甲表麵上爆炸塊裝甲。由於長鼻子裏裝有少量炸藥,當它撞擊披掛在裝甲上的鐵盒子時,就將其引爆,從而使長鼻子後麵的導彈彈頭能將敵坦克的裝甲擊穿。後來,有些破甲彈也仿照反坦克導彈裝上了長鼻子,用來對付坦克的爆炸塊裝甲。
但是,爆炸塊裝甲也不示弱。為了對付長鼻子導彈,爆炸塊裝甲由1層增加到2層,有的甚至多達3層……
爆炸塊裝甲和長鼻子導彈之間的競爭,促進了坦克裝甲和反坦克武器的不斷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坦克將會有更新穎的時裝出現。
裝甲戰車的發展
20世紀初,英國首先研製出了裝甲汽車,並在英國—布爾戰爭中使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以鋼鐵防護的輪式裝甲車。裝甲汽車的發明,開創了現代裝甲車輛的曆史。它不但擁有較強的防護力和機動能力,還有一定的戰鬥能力。在1899~1902年英—布戰爭中,英國軍隊的裝甲汽車上就裝備了機槍,擔任戰鬥中的重要任務。1905年,英國製造出了全履帶拖拉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快速機動的騎兵已經明顯經受不住機槍和火炮的襲擊,而步兵也因機動速度緩慢而難以適應縱深攻擊戰術。於是,英國人在發明了坦克之後,於1918年專門製造了一種在戰場上輸送步兵的車輛,成為真正的裝甲輸送車。這種裝甲輸送車就像一個大鐵盒子,裝在汽車或拖拉機的底盤上,每次可向前方輸送一個班的兵力。車上沒有專門的武器,但有的車上留有針孔,步兵可以通過射孔乘車作戰。但由於當時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坦克上了,裝甲車的作用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德軍的坦克戰專家首先認識到,隻有支援坦克的其他兵種具有與坦克相同的行駛速度和越野能力時,坦克才能充分發揮威力。於是德軍裝甲師的步兵開始裝備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這種裝甲車車頂敞開,裝甲很薄,但機動性能與當時的坦克差不多,顯著地提高了步兵的機動能力。很快,美、英、日和加拿大的軍隊便裝備了大量的裝甲輸送車輛,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僅美國生產的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數量就達4萬餘輛。蘇聯采用坦克搭載步兵的辦法作戰,由於得不到防護,步兵損失巨大。戰後,世界各國軍隊競相裝備裝甲輸送車,使步兵和坦克產生了有效的戰術協同作用,裝甲步兵師成為軍隊中最有戰鬥力的基本戰術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