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恐懼拋在腦後(1 / 2)

把恐懼拋在腦後

“老鼠怕貓”這似乎是自然界的一條普遍真理,但事事並非絕對,30年後老鼠可能就不再怕貓了:而且“不畏險阻”這一成語,在人類社會中說不定也不會再存在了,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些現象並不是物種進化所造成的,而是通過科學手段產生的“奇跡”。專家學者們在實驗中發現:可以利用遺傳學手段或藥理學手段,在普通的老鼠身上“動手腳”,使接受這項實驗的老鼠不會再產生對恐懼的記憶,成為名副其實的“霸王鼠”,到時候別說是貓,就算是老虎站在麵前,也不會讓它產生絲毫的畏懼。此項研究同樣有可能為消除人類的恐懼記憶提供相應的依據。

阻礙“恐怖信息”的傳遞

每個人心中的某個角落,總隱藏有一些揮之不去,又刻骨銘心的記憶,而這種記憶往往和悲歡或恐懼等事件密切相關。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大腦是恐懼記憶建立的神經中樞。

腦功能的實現是建立在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連接和信息傳遞基礎上的。兩者之間的信息傳遞能力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如果神經細胞的活動增加,信息傳遞能力也會相應地增強。就像學習的過程。

一隻不怕人的小白鼠

經過多年的研究,專家們發現大腦的“扣帶皮層神經細胞”接受體是大腦中一塊特定區域,負責監測認知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對恐懼記憶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腦功能的實現,是建立在神經細胞之間連接上的,而接受體就是它們之間信息通訊的“催化劑”,如果接受體的活性降低或是受到阻礙的話,神經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能力就會相應的變差,因此,接受實驗的動物便不會形成恐懼的記憶。

這也就是對”恐懼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實施幹擾和阻礙,使其無法被完整地記錄在大腦裏。

藥物讓老鼠不再產生“恐懼”

既然知道了產生恐怖感覺的原理,那麼實驗就可以進行了。科學家先是把一隻正常的老鼠放到籠子裏接受電擊,完畢後便放回到籠外……24小時或48小時以後,再把這隻老鼠重新放進籠子裏。這時,這隻老鼠弓著身子,驚恐萬分,簡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樣子。

接下來,實驗人員把大腦接受體被破壞的老鼠放在另一個籠子裏,也給這隻老鼠施加一次電擊。同樣在24小時或48小時後,再把這隻老鼠放進原先遭到電擊的籠子裏,結果這隻老鼠一點恐懼的反應都沒有,好像之前根本就不曾經曆過電擊的“酷刑”。實際上,這已經證明當大腦接受體的活性被降低或是受阻後,老鼠就不會再形成恐懼記憶了。

既然連電擊這樣的“酷刑”都不會害怕,那一隻小貓又有啥可怕。研究人員雖然沒有做過“貓鼠實驗”,但是根據常理推斷,一隻被注射過這種藥物的老鼠,是永遠不會再怕貓了。

人類同樣也需要消除恐懼

人類同樣也需要消除恐懼,這會為人類帶來很大的福祉,尤其在發生一些災難性事故後,人們受到嚴重心理創傷、精神創傷後。

例如:在遭遇到類似“卡特裏娜”颶風的重大災難時,普通人尤其是女性、兒童的內心遭受到了巨大衝擊,從而留下嚴重的精神創傷,這會給將來的生活帶來極大的負麵影響。

但通過手術的方法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一方麵腦部手術的風險是很大的;另一方麵費用、耗時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那麼能不能發明一種藥物來達成消除恐懼的目的呢?因為針對老鼠的實驗中,研究人員采取的仍舊是手術方式,隻是證明了一種生理機能,而直接的藥物現在還仍在研究中。

恐懼也有“好處”

心理學家們指出,當一個人麵對巨大的恐懼和痛苦,而心理輔導等常規的手段又無法幫助其走出陰影時,能忘記恐懼的藥物是有存在意義的。但是,人類還應該有選擇性地使用它,不能把它當作治療一切的“靈丹妙藥”。因為恐懼心理也是人們得以積累經驗的必備條件,例如:有人走在馬路上被行駛的車輛撞倒了,他必然就會產生恐懼心理,以後在路上行走也會更加小心謹慎。而且,適當的恐懼也會讓人具備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免下次遇到更大的打擊時無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