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寬廣的胸襟,恢宏的氣度(1 / 3)

勢不兩立的對手也能被感化

身為管理者,難免會有人得罪你,對於那些和你有過節的人,也許你有能力憑借手中的權力懲治他;但從用人和管人的角度看,從提升自己的形象角度講,饒恕對手並為己所用,無疑是非常明智的。

武則天一生殺人無數,但也做過饒人得報的“善事”。

上官婉兒,是唐代五言詩“上官體”的鼻祖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高宗李治懦弱,後期又不滿武則天獨斷專行,便秘令上官儀代他起草廢後詔書。不料被武則天發覺,便以“大逆之罪”使上官儀慘死獄中,同時抄家滅籍。時年一歲的婉兒及其生母充為宮婢,被發配東京洛陽宮廷為奴。婉兒14歲那年,太子李賢與大臣裴炎、駱賓王等策劃倒武政變,婉兒為了報仇也積極參與。但事情敗露,太子被廢,裴炎被斬,駱賓王死裏逃生。上官婉兒知道自己也將被處死,但結果完全相反:竟被武則天破例收為機要秘書。

原因何在?主要是上官婉兒有才,而武則天又尤為愛才。上官婉兒14歲時曾作了一首《彩書怨》的詩,被武則天無意中發現。武則天不相信這麼好的詩竟會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內剪彩花為題,讓她即席做出一首五律來,同時要用《彩書怨》同樣的韻。婉兒略加凝思,就很快寫出:“密葉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武則天看後,連聲稱好,並誇她是一位才女。但對“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裝作不解,問婉兒是什麼意思。婉兒答道:“是說假的花,是以假亂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則天突然問道。婉兒十分鎮靜地回答:“天後陛下,我聽說詩是沒有一定的解釋的,要看解釋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說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辯。”“答得好!”武則天不但沒生氣,還微笑著說:“我喜歡你這個倔強的性格。”並將她14歲入宮時製服烈馬獅子驄的故事,講給婉兒聽。接著又問婉兒:“我殺了你祖父,也殺了你父親,你對我應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兒依舊平靜地說:“如果陛下以為是,奴婢也不敢說不是。”武則天又誇她答得好,還表示正期待著這樣的回答。接著,讚揚了她祖父上官儀的文才,指出了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的罪惡,期望婉兒能夠理解她、效忠她!

然而,婉兒不但沒有效忠武則天,卻出於為家人報仇的目的,參與了政變,成了罪人。這對高宗來說,應是充滿同情和設法庇護的。但他懼怕武則天,隻能借口有病,“不能多動心思”,而讓武則天決定。這對司法大臣來說,隻能提出按律“應處以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發配嶺南充軍。而武則天則認為:據其罪行,應判絞刑,但念她才十幾歲,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變好的。所以,不宜處死。而發配嶺南,山高路遠,又環境惡劣,對一個少女來說,也等於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了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資,若用心培養,一定會成為非常出色的人才。鑒於此,武則天決定對婉兒處以黥刑,即在她的額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塗進去。並把婉兒留在自己身邊,“用我的力量來感化她”。還表示:如果我連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麼能夠“以道德化天下”呢?

結果,武則天確實把婉兒感化了。該殺而不殺,反而留在自己身邊,這已使婉兒感激涕零。此後,武則天又一直對婉兒悉心指導,從多方麵去感化她、培養她、重用她。婉兒從武則天的言行舉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國偉略、博大胸懷和馭人藝術,對她徹底消除了積怨和誤解,代之以敬服、尊重和愛戴,並以其聰明才智,替她分憂解難,為她盡心盡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甚至婉兒的生母也曾對人私下議論:婉兒的心完全被武後迷住了!責過無聲勝有聲

有時候,你的下屬可能會犯一些比較嚴重的錯誤。此時,他的內心一定充滿了恐懼,他怕同事們的埋怨、領導的斥責,惶惶不可終日。如果你看到他表現出這樣的神態,那麼,此刻你完全不需要因為他的過失而去責怪他。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策略,會更加有效。

在一座寺廟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他手下有一個非常不聽話的小和尚。這個小和尚總是深更半夜越牆而出,早上天未亮再越牆而入。長老一直想批評這個小和尚,但苦於沒有罪證。

這一天深夜,長老在寺廟裏巡夜,在寺院的高牆邊發現一把椅子。他知道必定是那個小和尚借此越牆到寺外。於是,長老悄悄地搬走了椅子,自己就在原地守候。

午夜,外出的小和尚回來了。他爬上牆,再跳到“椅子”上。突然,他感覺“椅子”不似先前硬,軟軟的甚至有點彈性。落地後的小和尚才知道,椅子已換成了長老,小和尚嚇得倉皇離去。

在以後的日子裏,小和尚覺得度日如年,他天天都誠惶誠恐地等候著長老對他的懲罰,但長老依舊和從前一樣,對這件事隻字未提。

小和尚覺得再也無法忍受了,他不想每天都在煎熬中度過。於是,他鼓起勇氣找到長老,誠懇地認了錯,哪知長老寬容地笑了笑,說:

“不用擔心,這件事隻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還怕什麼?”

小和尚從此備受鼓舞,他收住心,再也沒有翻過牆。通過刻苦的修煉,小和尚成了寺院裏的佼佼者。若幹年後,老和尚圓寂,小和尚成了長老。

同樣的故事也曾發生在校園裏。

有位老師發現一位學生上課時總是低著頭,不知在畫什麼。有一天,他走過去拿起學生的畫,發現畫中的人物正是齜牙咧嘴的自己。老師沒有發火,隻是憨厚地笑著。他告訴那位學生,課後再畫,而且要畫得像一點。

但是,從此那位學生上課時再沒畫過畫,各門功課也都學得不錯。後來,他成為頗有造詣的漫畫家。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得手後,盡管美軍損失慘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在一些美國議員之中,還有為數不少的議員反對美國向日本宣戰。

當時羅斯福已經將局勢分析得十分明朗,他明白如果不趁日軍立足未穩時發動戰爭,等到將來會變得異常艱巨。同時,他也明白那些持反對態度的人的想法。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在最後階段才參戰,而且戰爭沒有在美國本土進行,反而美國因一戰而大發其財。所以,現在美國一旦參戰,國內經濟必受影響,同時戰爭的勝負很難預料。如果戰事對美國不利,到時該如何收場?

羅斯福明白這些人的憂慮,但他以政治家的眼光覺察出這些擔憂是毫無必要的,所以美國必須參戰。那麼,怎麼能表達出他對這些人的不滿和對戰爭能夠取勝的信心呢?

在一次會議上,當大家為戰還是不戰而爭論不休時,羅斯福突然要站起來,因為他雙腿殘疾,所以平常總以車代步。當他掙紮著要從車上站起來時,兩名白宮的侍從慌忙上前想幫他一把,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羅斯福憤怒地將他們推開。

於是,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羅斯福搖搖晃晃地掙紮著,從椅子上緩緩地站了起來。然後他滿臉痛苦卻倔強地堅持站著,默默地看著周圍的人,一言不發。

全國的電視觀眾都看到這一畫麵,他們感動了,是呀,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於是,國會很快做出決議:對日宣戰。

有些時候,在特定的環境中,你完全可以不必說那麼多的話,語言也有蒼白的時候,以你的沉默來表達對你下屬的不滿,這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從而反省自己。通過這種毫不費力而又不傷和氣的方法來達到目的,是真正明智的選擇。化解矛盾,從自己做起

有人批評林肯總統對待政敵的態度:“你為什麼要試圖讓他們成為朋友呢?你應該想辦法去打擊他們,消滅他們才對。”

“我難道不是在消滅政敵嗎?當我使他們成為我的朋友時,政敵就不存在了。”林肯總統溫和地說。

看來林肯非常懂得化解矛盾、搞好人際關係的秘訣。一個人即使為協調人際關係做出了很多努力,事實上仍然不能完全免除同別人的衝突。隻要人們之間發生交往,就會或多或少產生矛盾,這是由人的天性所決定的。

發生矛盾的原因不外乎這麼幾點:

1.觀點不同。這是人們之間發生衝突的最主要的原因,多見於領導成員之間,也經常發生在學術界。古人雲:道不同不相為謀。由於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不同,人們之間便容易產生矛盾和隔閡,進而導致雙方互存偏見,相互攻擊,以至發展到勢不兩立的地步。

2.趣味相異。這類衝突主要發生在親屬之間,如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矛盾等。家庭是一個人生活的主要場所,如果後院經常起火,一個人是難以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都投入到事業上的。一個在事業上建立了輝煌成就的人,必定離不開家庭的支持。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有一個做出巨大犧牲的女人,反之亦然。

3.個性抵觸。性格、氣質不同以至相反的人,相互之間也會產生衝突。例如一個急性子的人,會看不慣一個慢性子人做什麼事都磨磨蹭蹭的;一個慢性子人,又會抱怨一個急性子人幹什麼事都風風火火的。總之,這兩種人常常相互不能理解和諒解,結果便產生一些矛盾。

4.產生誤會。人和人相處,即使主觀上不想發生摩擦,但仍然難以避免會產生一些誤會,有些誤會甚至還是根深蒂固、難以消除的。例如,《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便常常產生誤會,曹雪芹對此都做了饒有風趣的描繪。其實,類似這樣的誤會在現實生活中不知有多少。

5.發生糾紛。生活中有些衝突是隱性的,比如誌趣不同的兩個人之間的衝突未必就公開化,但是也有不少矛盾是會激化的。例如同事之間、鄰裏之間,甚至兩個陌生人之間,都往往會因一點小矛盾而發生顯性的衝突,輕則產生口角,重則拳腳相加,以至於發展成不共戴天之仇。

產生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由於諸如狹隘自私、敏感多疑、剛愎自用等人性的弱點造成的。人們思考和處理問題往往習慣於從自我出發,平時疏於同別人理解和溝通,因而出現矛盾後,總認為真理在自己手中,別人都是錯的。

發生這樣那樣的衝突應該說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必然會對各自的事業產生消極的影響。一個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必須想方設法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千方百計地消除各種矛盾,使自己有一個寬鬆和諧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那麼,一個想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如何才能防止同別人產生衝突呢?

1.要胸懷寬廣,高瞻遠矚,凡事講大局、講風格、講團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2.要注意調查研究,及時掌握員工的思想動態,努力化解各種矛盾,防患於未然,減少或完全消除人們之間的隔閡。

3.以理解的眼光看別人,懂得大千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人也是各種各樣的。別人不可能同我們有完全一樣的誌趣,我們不能像要求自己那樣要求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有不同的長處和短處。

4.寬容別人的過錯,明白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包括自己在內誰都有缺點,誰都有可能犯錯誤,要給別人改正錯誤的機會,就像希望別人也原諒自己的過失一樣。

5.對別人不要求全責備,要小事糊塗、大事明白。記住:水至清則無魚。對別人要求過高就會曲高和寡,對別人太苛刻就會拒人於千裏之外,對別人橫挑鼻子豎挑眼,就沒有人同我們共事。

6.除非是涉及原則性的問題要搞清楚是非曲直之外,對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不能抓住不放,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有意裝糊塗。絕不應簡單問題複雜化,本來沒有多大的事,卻非要弄個水落石出,論出個我是你非,那隻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7.冤家宜解不宜結,即使有了矛盾,也應開誠布公,想方設法尋求理解和溝通,就事論事,不要把矛盾擴大,要勇於做自我批評,以自己的真誠換取別人的理解。

總之,化解矛盾要首先從自己做起,記住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如何對待你,要走進別人的心靈,自己就要首先敞開胸懷。對人才不能求全責備

一位優秀的企業領導,假如把每個下屬所擅長的方麵有機地組織起來,就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整體效應。因此,有效地調動每個下屬的長處,是一位合格的企業領導的責任。換句話講,高明的領導者則會趨利避害,用人之長,避人之短,如此一來,則人人可用,企業興旺,無往而不利!

在一個人的身上,其才能有長處也有短處,用人就要用其長而不責備其短處。對偏才來說,更應當舍棄他的不足之處而用他的長處。

一個工程師在開發新產品上也許會卓有成就,但他並不一定適合當一名推銷員;反之,一個成功的推銷員在產品促銷上可能會很有一套,但他對於如何開發新產品卻會一籌莫展。聘請這樣的人對公司無疑是一種損害。如果老板在決定雇用一個人之前,能詳細地了解此人的專長,並確認這一專長確實是公司所需的話,這類用錯人的悲劇就可以避免了。

古人說得好:“事之至難,莫如知人。”辨人才最為難,而辨別偏才的能用可否則更難。這是因為事有似是而非的地方,例如“剛直開朗似刻薄,柔媚寬軟似忠厚,廉價有節似偏隘,言納識明似無能,辨博無實者似有才,遲鈍無學者似淵深,攻忤謗訕者似端直,一一較之,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人才優劣真偽,每混淆莫之能辨也。”所以說,世上最難的事沒有比識人更難了。每一個聰明的領導人都要精於識別偏才造成的假象,而辨別使用他們。

在這裏,實際上給企業領導提出了一個如何使用偏才的問題。我們認為,使用偏才時應注意:

1.不要以人的短處而舍棄人的長處;

2.不要以自己的長處期望衡量別人;

3.不可因小過而失大才;

4.使用偏才的智慧,應避免他把聰明才智用於欺詐;使用偏才的勇氣,要避免他濫用自己的膽識;

5.用偏才時不僅要充分利用他們的長處,而且還要遮蓋一點他們的短處,不使他們難堪;

6.對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要計較其短處;對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要刻意挑剔其小毛病。

選拔人才的最佳標準是德才兼備,但是事情往往是與自己的心願相違背的,那麼當我們退而求其次使用有缺陷的人才時,應該注意些什麼?

有缺陷的可用之才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才能不足之人,另一種是德行不足之人。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使用方法。領導用人時應側重的是“拙誠”之人,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埋頭苦幹,多做實際工作,不做表麵文章的人。那種隻說不做的人,什麼事情都做不成,應當提倡實幹主義態度。

對於才能方麵明顯不足的人才,要對他們傳授謹慎處事的秘訣,讓他們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正視自己的不足,注意虛心學習,同時也可以避免因逞強好勝而引起的是是非非。隻有“論功則推於人,論過則引為己責”的人,才能吸引有為之人來到自己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