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3 / 3)

第二個孩子也做了醫生。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對待患者,不論他有錢無錢都精心施治,他成了當地群眾一提起就讚不絕口的名醫。他的腦子裏也經常浮現出多年前海灘上的那一幕。“我救不了所有的人,但我還是可以救一些人的,我完全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他常常對自己說。

一個人的命運常常決定於他的想法,並由此創造了自己有得有失的人生。人不能沒有愛心,自私是失敗的根源!一個人的心靈,是一座殿堂,它可能成為地獄中的天堂,也可能成為天堂中的地獄,一切都在於有沒有愛!

無論何時,都要對生活負責,躲避和隨波逐流是很有誘惑力的,但終有一天,你會意識到隨波逐流是最壞的一種選擇。一個自我放縱的人,即使擁有再多,也會揮霍得更多,最終誰也擋不住他走向墮落的深淵。在這個世界,自暴自棄沒有任何出路!一個人什麼也沒有,還有一顆跳動的心,自暴自棄是對人生的褻瀆,更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種放棄的清醒。其實,在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今天,擺在每個人麵前的誘惑實在太多,特別是對有權者來說,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舍得放棄。如果抓住想要的東西不放,而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痛苦不安,甚至毀滅自己。

一位著名作家寫過這樣一則短篇故事:有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但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憐農夫的境遇,就對農夫說,隻要他能不斷往前跑,他跑過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歸他所有。

於是,農夫興奮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然而,一想到家裏的妻子、兒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耕作來賺錢啊,所以,他又拚命地再往前跑,他真的累了,農夫上氣不接下氣,實在跑不動了!

於是,農夫又想到將來年紀大了,可能乏人照顧、需要錢,就再打起精神,不顧氣喘不已的身子,再奮力向前跑!

最後,他體力不支,“咚”地倒躺在地上,死了!

“快往回跑、回來呀!”你再不“往回跑”,可能大家都再也見不到麵了!

人活在世上,必須努力奮鬥,當我們為了自己、為了子女、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往前跑”、不斷地“拚命賺錢”時,也必須清楚知道有時該是“往回跑的時候了”!因為妻子、兒女正眼巴巴地倚著門等你回來呢!

任何時候,我們如果能夠放下私欲,不為外物所累,不為名利所累,那麼我們的生活將是幸福而快樂的。

有失就一定會有得

人生總是有得有失。一個人隻有將個人得失置於腦後,才能夠輕鬆對待身邊發生的事,遇事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所以,麵對失去我們要坦然,胸襟更豁達一些,眼光更長遠一些,隻有摒棄不必要的留戀與顧盼,把精力集中於人生的更美好的設計上去,才能繪製出美麗的藍圖。

世界上總是有這麼兩種人,他們的健康、財富以及種種生活享受等都大體相同,但是一種人生活得非常幸福,另一種人卻並不幸福。這點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他們對人對事的不同看法,以及這些看法對他們心靈所造成的影響。

沒有大把大把的鈔票,也未必沒有快活。最起碼,不會因為鈔票太多而提心吊膽,睡不好覺,生怕小偷入屋行竊,歹徒攔路打劫,不是富翁,可以活得輕鬆些。

沒有炙手可熱的職權,固然領略不到眾星拱月的威風,卻因此獨守一份真實的清醒,不至於驕橫跋扈而遭人痛恨。

沒有成為聲名揚天下的名人,就不會被別人瓜分掉自己的時間,就無需經常往返於宴席與酒會之間,使腸胃受滿載之苦,自然也不必總是衣冠楚楚、規行矩步、不苟言笑。

沒有漂亮姑娘的青睞,或許使你更珍惜那一份默默的關懷;沒有了英俊的麵孔,便不必去應付一些人的追逐;真情、自然、坦蕩、幽默會使你更受周圍人的歡迎;沒有高貴的家世、時髦的“背景”,你便大可完整而真實地直麵眾俗,靠自己的每一個進取來證明一種真實的人生價值。

世上的事往往是相輔相成的:擁有之中便有失去,缺乏當中又自有獲取。將人生的鏡頭調到不同的角度,便會產生奇妙的結果。“沒有”之中的快樂,就是我們把人生當成一種得與失的循環而順其自然尋其明亮的結果。

我們的周圍,有許多患得患失的人,他們大多把個人的得失看得過重。其實人生百年,貪欲再多,錢財再多,也一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過於注重個人的得失,將使一個人變得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目光短淺。

《老子》中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見得是件壞事。正確地看待個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收獲。人不應該為表麵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認識人,認識事物,都應該認識他的根本。得也應得到真實的東西,不要為虛假的東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麼,如果是自身的缺點、問題,這樣的失又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呢?

人生得失無定時,要笑看人生起伏。弗斯特的公司曾經與勞埃德?弗萊公司有過一年的合作關係,弗斯特以規定的價格向他們購買材料。弗斯特的公司是他們最大的客戶之一。

一次,他們的副總裁伍迪?伍德沃德提出想要與弗斯特在匹茲堡全麵討論一些重要的事。弗斯特前一天晚上到達,第二天早上的早飯時和他會麵。弗斯特知道他在想什麼。果真他說:“我仔細地考慮了一下我們現在的合同,發現我們現在無法按照合同上的價格給你提供材料。”

弗斯特本來可以對他說:“你自己找的麻煩自己受吧,我們七個月以後再談。”這樣,他將不得不按合同給弗斯特供貨,但他無疑會因此而感到不愉快。弗斯特還可以對他說:“好呀,我聽你的。但是記住,你欠了我的,是嗎?”

但弗斯特的事業正在發展,他需要與這個重要的供貨商保持長期的、穩固的關係,於是,弗斯特說:“請你告訴我你打算要什麼價?”

他說:“單價20分。”他解釋了一下這一要價的原因。

弗斯特在房間裏踱了一會兒步子,然後在紙上寫下了一個數字——他已經想好自己要做什麼。弗斯特說:“我給你25分。”

他非常吃驚:“等一下,我說過我隻要20分。”

弗斯特說:“我知道,但是我可以出25分。”

他問:“為什麼?”

弗斯特說:“請告訴我你打算與我合作多長時間?”

他說:“三年。”

弗斯特得到了一個長期的承諾,對方得到了一個好的價錢。當他向他的總裁——一個十分強硬的人彙報時,伍德沃德將被視為一個英雄。弗斯特幾乎可以想象他們會議室裏的談話:如果對方主動願意多提供給我們5分錢的價格,那說明他是值得長期合作的。

人生得失無常,以上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證。有舍才有得,外在的放棄讓你接受教訓,心裏的放棄讓你得到解脫。

有個人說了這樣一個有趣的事:他曾經和女友作了一個小測驗,說如果同時丟了三樣東西:錢包、鑰匙、電話本,最緊張哪一樣?女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電話本,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鑰匙。答案說,女友是一個懷舊的人,他是一個現實的人。

後來他們分手了,女友的確總被過去糾纏得不快樂,—段大學時代未果的愛情至今還讓她念念不忘,而愛情中的他早已為人夫,為人父。女友的心停在了過去,—直後悔當初沒有堅持到底,因此,又錯過了很多不該錯過的人。他問她:“還可以挽回嗎?”她搖搖頭,他說:“那為什麼不放棄?”她無奈地說:“放棄不了。”

他說:“其實是你不想放棄。”

中國有句古語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偏偏有人就執迷不悟,因此,煩惱都是自尋的。

還有一個女孩四年前在女友的宿舍玩,一念之差想偷屋裏的一副耳環,後來被耳環的主人識破,女孩羞愧難當,從此離開家鄉,再也沒有回去過。

人生有些錯誤是無法挽回的,有時,需要你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放棄。生活中的垃圾既然可以不皺一下眉頭就輕易丟掉,情感上的垃圾也無須抱殘守缺。不要總想著挽回,有時人生需要放棄。

放棄是一門藝術。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既需要你作出努力,而更多的則是放棄。與其說是抉擇得當,不如說是放棄得好。人生苦短,要想獲得越多,就得放棄越多。那些什麼都不放棄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少獲得的。其結果必然是對自身生命的最大的放棄,讓自己的一生永遠處在碌碌無為之中。

放棄是一種讓步,讓步不是退步。讓一步,避其鋒芒,然後養精蓄銳,以利更好地向前衝刺。

放棄是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東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撐著去做呢?

放棄需要明智,該得時你便得之,該失時你要大膽地讓它失去。有時你以為得到了某些時,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時你以為失去了不少,卻有可能獲得許多。不以得喜,不以失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管它花開花落,雲卷雲舒。

大棄大得,小棄小得

放棄是一種境界,大棄大得,小棄小得,不棄不得。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不用之物的處理往往體現出一個人的思維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盡其用的概念已經成為多餘。現時,家家都有不少已被更新淘汰但並未完全喪失功能的物品,有些人家舍不得丟棄,日積月累,無用之物越積越多,等到堆放不下了,隻能惋惜地集中扔掉,並在疲勞的同時慨歎著“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有些人隨時淘汰那些不再需要的東西,省去了集中處理的精力,平時家中也顯得簡潔明快。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即便過著平凡的日子,也依然會不斷地積累,大到人生感悟,小到一張名片,都是從無到有,積少成多。無論你的名譽、地位、財富、親情,還是你的煩惱、憂愁都有很多該棄而未棄或該儲存而未儲存的。人類本身就有喜新厭舊的癖好,都喜歡煥然一新的感覺,不學會放棄就無論如何也無法煥然一新的,學會放棄也就成了一種境界,大棄大得、小棄小得、不棄不得。在生活中應該學會遺忘不如意的時候,學會放棄生命中可有可無的東西,心胸自會坦然。

比如證券市場,要以平和的心態介入市場,胸襟坦然才能做到旁觀者清。股市是一個綜合智力的競技場,股票操作的前提是要發現股市中的規律,找到賺錢的方法,但必須學會放棄。故此不必天天滿倉,至少要像農民那樣根據不同的季節調整自己的狀態,選擇賺錢的方法。股市中存在賺錢的方法,但又沒有必贏或必輸的方法,賺錢的方法使用有障礙時就必須放棄。

目前的市道明白地告訴我們,必須要學會放棄大部分股票:一是短線要找弱市中的牛股,二是尋找超跌的莊股,中線則應“重質不重勢”。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麵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其他方麵都不錯,學業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裏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麼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不放下背著石頭咋能登山呢?”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了謝走了。之後,他一心做學問,進步飛快……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隻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極致高峰。

我們很多時候羨慕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鳥兒,人,其實也該像這鳥兒一樣的,歡呼於枝頭。跳躍於林間,與清風嬉戲,與明月相伴,飲山泉,覓草蟲,無拘無束,無羈無絆。這,才是鳥兒應有的生活,才是人類應有的生活。

然而,這世上終還有一些鳥兒,因為忍受不了饑餓、幹渴、孤獨乃至於“愛情”的誘惑,從而成為籠中鳥,永遠地失去了自由,成為人類的玩物。

與人類相比,鳥兒麵對的誘惑要簡單得多。而人類,卻要麵對來自紅塵之中的種種誘惑。於是,人們往往在這些誘惑中迷失了自己,從而跌入了欲望的深淵,把自己裝入了一個個打造精致的所謂“功名利祿”的金絲籠裏。

這,是鳥兒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然而更為悲哀的是,鳥兒被囚禁於籠中,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仍歡呼雀躍,放聲高歌,甚至於呢喃學語,博人歡心;而人類置身於功名利祿的包圍中,仍自鳴得意,唯我獨尊。這,應該說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悲哀。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不斷放棄的。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力的追逐,隨遇而安,得到的是寧靜與淡泊;在淘金的過程中,放棄對金錢無止境的掠奪,得到的是安心和快樂;在春風得意,身邊美女如雲時,放棄對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溫馨和美滿。

古人雲:無欲則剛。這其實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沒有太多的欲望,就會活得更加簡單,更加灑脫,更加自由。

於是,在滾滾紅塵中,懷一顆平和心,擋住各種誘惑;做一件平常事,學會放棄許多;當一個平凡人,簡簡單單生活。

古代傳說中有一種小蟲,每遇一物便取來負於背上,越積越重,又不願放下一些,終於被壓趴在地上。有人可憐它,幫它取下一些重負,它爬起來繼續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負如故。它的目的是越過一堵高牆,卻因氣力不支,墜地而死。

緊閉的窗戶前有一隻蜜蜂,它不斷地振起翅翼向前衝去,撞上玻璃跌落下來,又振翅飛起撞過去……如是反複不斷,直至力竭而死。

人亦如此,較之物類更是固執。人總喜歡給自己加上負荷,輕易不肯放下,自謂為“執著”。執著於名與利,執著於一份痛苦的愛,執著於幻美的夢,執著於空想的追求。數年光華逝去,才嗟歎人生的無為與空虛。我們總是固執得感性,由“我想做什麼”到“我一定要做到什麼”,理想與追求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冥冥之中有人舉著鞭子驅使著我們去追趕,我們追得到什麼?誇父始終也沒能追上太陽的東升西落。

一位美國賓夕法尼亞藝術學校的教授,在不惑之年,竟然嚐試去實現童年夢想,不惜放棄優職高薪,從養獅開始到馴獅、馴虎豹,最終成為美國一代馬戲大師。

在舞台探照燈的輝煌照耀下,他的夢想實現了,事業達到了頂峰。

適當的放棄何嚐不是一種美德。或許有另一扇窗戶開著,蜜蜂掉頭就能飛出去。外麵是自由的天,自由的地,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