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在某些特殊的時間裏、環境下,采取以退為進的方法,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策略,而並非是消極退讓。

曾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跟萊溫斯基的那場“拉鏈門”風波仍在我們的記憶之中。我們可以想一想,當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事情東窗事發。克林頓死不承認,采取死撐著的態度,這也是一種選擇。當著全世界人的麵,堂堂的美國總統承認自己的醜事,這是多讓人難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頓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采取了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麼做,其實是將包袱扔給了所有的美國人:我已經承認了我自己的錯誤,你們有權利讓我下台,你們也有權利讓我繼續留在總統的位子上,對一個已經承認錯誤的人,你們就看著辦吧!

最終,克林頓勝利了:參議院原諒了他。

同樣是美國總統,當年肯尼迪在競選美國參議員的時候,他的競選對手在最關鍵的時候輕易地抓到了他的一個把柄:肯尼迪在學生時代,因為欺騙而被哈佛大學退學。

這類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競選對手隻要充分利用這個證據,就可以使肯尼迪誠實、正直與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無光。一般人麵對這類事情的反應不外是極力否認,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認自己的確曾犯了一項很嚴重的錯誤,他說:“我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錯的,我沒有什麼可以辯駁的餘地。”肯尼迪這麼做,等於說“我已經放棄了所有的抵抗”,而對於一個已經放棄抵抗的人,你還要跟他沒完沒了嗎?如果對手真的繼續進攻了,顯得對手一點風度也沒有。

所以,我們應記住一個基本原則:一個人既然已經承認錯誤了,那麼你就不能再去攻擊他,再去跟他計較。無論是克林頓還是肯尼迪,他們都沒有因為有過劣跡而受到傷害,相反的是,他們還都將它轉變為了一個優點。他們承認自己有過錯誤,就已經將自己人性化了:我們和平常人一樣,也會犯錯。同時,承認自己有錯,贏得人們的同情。

這是在被動的情況下以退為進的策略。在主動的情況下,由於徹底解決某個問題的時機沒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這種策略。

楊玢是宋朝時的尚書,年紀大了,便退休在家,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寬敞、舒適,家族人丁興旺。有一天,他在書桌旁,正要拿起《莊子》來讀,他的幾個侄子跑進來,大聲說:“不好了,我們家的舊宅被鄰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饒他!”

楊玢聽後,問:“不要急,慢慢說,他們家侵占了我們家的舊宅地?”

“是的。”侄子們回答。

楊玢又問:“他們家的宅子大,還是我們家的宅子大?”侄子們不知其意,說:“當然是我們家宅子大。”

楊玢又問:“他們占些舊宅地,於我們有大的影響嗎?”

侄子們說:“沒有什麼大影響,雖無影響,但他們不講理,就不應該放過他們!”

楊玢笑了。過了一會兒,楊玢指著窗外的落葉,問他們:“那樹葉長在樹上時,那枝條是屬於它的,秋天樹葉枯黃了落在地上,這時樹葉怎麼想?”他們不明白含義。楊玢幹脆說:“我這麼大歲數,總有一天要死的,你們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爭那一點點宅地對你們有什麼用?”侄子現在明白了楊玢講的道理,說:“我們原本要告他們,狀子都寫好了。”

侄子呈上狀子,他看後,拿起筆在狀子上寫了四句話:“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光殿基望,秋風衰草正離離。”

寫罷,他再次對侄子們說:“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計較。”

《菜根譚》中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得,路才會越走越寬。”這便是一種進退之道。

以前,有一條大河,河水波浪翻滾。河上有一座獨橋,橋很窄,僅用一根圓木搭成。有一天,兩隻小山羊分別從河兩岸走上橋,到了橋中間兩隻山羊相遇了。但因橋麵太窄,誰也無法通過,而這兩隻山羊誰也不肯退讓。結果,兩隻山羊在橋上用角頂撞起來。雙方互不示弱,拚死相抵,最終雙雙跌落橋下而被河水吞沒了。

這則寓言看起來很簡單,但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正是“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得”的道理。在狹窄的路口處,不妨讓別人先行,自己退讓一步。表麵看來,自己吃虧,但實際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讓,勢必會兩敗俱傷,倒不如稍作退讓,免去麻煩。

為什麼非要去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呢?為什麼非為一點利益而爭得頭破血流呢?為什麼不向後看看?退一步海闊天空!

聰明的人總是有遠見卓識。大禹治水的故事,不是給我們啟示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哺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同時也給人們帶來災難。傳說堯的時候發大水,年年泛濫。堯用鯀治水,鯀采用的方法是築堤防水,可是今天剛築好的堤壩,明天就被大水衝垮了。這樣鯀足足用了九年時間仍沒將大水治服,結果卻被舜殺掉了。舜用鯀的兒子禹來治水。禹在治水過程中,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善於作退步思考,不鑽進一條死胡同裏。他憑著自身的智慧和頑強的鬥爭精神,經過十幾年的艱苦鬥爭,利用疏導的辦法,取得治水的成功。其實,疏導對於築堤來說就是一種後退,麵對洶湧而來的河水,我們不後退怎麼能行呢?後退並非意味著河水的強大,而是為了尋找更好的時機和手段來控製它、牽引它、疏導它,使它按渠道流入大海。這種方法不是讓人耳目一新嗎?

退本身並不能說明我們膽怯、我們弱小、我們是逃兵。相反,能進能退、能屈能伸則是我們智慧的象征。古人形容大丈夫就說“能屈能伸為大丈夫也”,可見大丈夫行事,理應是有進有退。退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也隻有退一步,才能抓住戰機,化被動為主動,使局勢峰回路轉,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放下煩惱,快樂人生

似乎從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煩惱就與我們結下了不解之緣。或許,人生正是因為有了諸多煩惱,生活才顯得多姿多彩。但是對於人生而言,煩惱如果過量,就會成為致命的毒藥,所以要學會放下煩惱。

生命的過程就如同一次旅行,如果把每一個階段的“成敗得失”全部都扛在肩上,今後的路還怎麼走?為你的“舊包袱”舉行一場葬禮,將它埋葬,與過去說再見,跟往事幹杯吧!這樣,你將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輕裝上陣,生活得更加輕鬆和有質量。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過:“煩惱憂愁是傷人的病菌。它會吞噬你的優勢,而留下一個像廢品一樣的垃圾。”一個把大量精力耗費在無謂的煩惱上的人,他是不能盡量發揮自己固有能力的。世界上能夠摧殘人的活力、阻礙人的誌向、減低人的能力的東西,莫過於煩憂這一毒素。

有一個叫喬治?布朗的人,雖然他已經成了大商人,每年都有上百萬的收入,但是,他卻常常情緒不穩,因為他心裏總是提防著周圍的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助手和家人,於是心裏就會產生許多莫名其妙的煩惱憂愁,他十分痛苦。有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真誠地對他說“喬治,相信人比懷疑一個人更讓人心緒安寧。”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喬治,他這樣做了,從相信這位朋友開始,他發現自己的憂愁每天都在減少。

沒有人能估計得清楚煩惱憂愁到底造成了多少人類的災禍損失。它使天才變得平庸,它使一個人歸於失敗,它破滅人的希望,在這方麵它比任何因素的破壞都要厲害。下麵我們來看看它是如何造成人們的心理危機的:

⑴煩憂能殺死人。賣苦力,辦難事,都不會使我們有任何傷害,能夠真正損害我們的,卻是我們在辦事和做工時的心理狀態——在還未辦事、未做工前,便已在腦海中顧念著、畏懼著,同時預感到辦那事、做該項工作將會具有的種種不快。

⑵煩憂能敗壞人的健康,摧殘人的精力,損害人的創造力。煩憂可以使許多本來可以大有作為的人,最終平凡庸碌而死。科學研究證明,人的許多疾病都是因為心情煩憂造成的。

⑶煩憂讓人陷入不幸。你可曾聽到過,人們能夠從煩憂中得到絲毫的好處嗎?它可曾幫助過任何人改善他們的生活嗎?難道不就是這個惡魔隨時隨地都在損害人們的健康,摧殘人們的活力,降低人們的效率,使人們的生活陷入不幸之中嗎?

野蠻的土著人在宗教禮拜中,往往用種種殘酷的方法,戕害自己的身體,還以此作為虔誠的標誌。對於這種土著人,你一定覺得可憐又可笑吧?然而,在嘲笑他們的同時,我們發覺自己也並不高明。我們往往用種種精神的刑具來折磨自己,我們常常懷著各種無謂的杞人憂天和不祥的預感,在我們的一生中煩前、煩後、憂左、憂右地自尋煩惱。

⑷煩憂能摧殘人的活力,消磨人的精神,所以能夠對人的工作產生很嚴重的影響。一個人在心緒不定的情形下工作,效率自然不會高。人的各種精神機能,一定要在絲毫不受牽製的時候才能發揮最高的能力。困於煩憂的頭腦,盡管仍在思考,但往往不清楚、不敏捷、不合邏輯。在腦細胞受到煩憂的毒害時,腦部的思考力自然不可能像在毫無煩惱憂慮時那樣集中。

腦細胞時常為血液所衝洗,它從血液中攝取養分。假如血液中常常載滿了恐懼、煩惱、憤恨、嫉妒等思想的毒害,這些腦細胞的“原質”便會受到損害。女性特別易於陷入煩惱的心理危機之中。她們每天花在處理家常事務上的精力,遠不如花在對子女的無謂操心與懊惱以及其他無謂的精神緊張上來得多。一到傍晚,她們總是感到筋疲力盡,然而她們不曾意識到,這是她們將大部分的精神浪費於無謂的心理所造成的不安的緣故。

人類居然能容許這種無謂的煩惱、憂慮,來榨取人的青春和生命,使人未到中年就出現老相,豈不是天下之大怪現象嗎?看到許多年僅30歲的婦女,麵部就出現了皺紋,你以為這是她們過度操勞或遭遇重大不幸導致的嗎?不是,這大多是由於她們多愁善感和容易煩憂造成的。

社會是紛繁複雜的,人生旅途是曲曲折折的,我們難免會有許多煩惱,伴隨而來的是精神與肉體的高度緊張。特別是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緊張與煩惱更是如影相隨,讓我們不知所措。事實上,隻有放棄煩惱,我們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53歲時便患了看似神秘莫測的消化病症,頭發全掉光了,甚至連眼睫毛都一根不剩,為他寫傳記的約翰?溫克勒說他“活像個木乃伊”。馳騁沙場,風光無限,卻終日缺乏起碼的安全感。他擁有大筆財富,卻疲於捍衛、增長財富。憂慮煩惱使他53歲時便被判了“死刑”。

死神之門已經向他敞開,回想起驚心動魄的一生仍能使他感到心有餘悸。他非常不情願地接受了醫生的建議。他退休了,成立洛克菲勒慈善基金會,盡力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捐錢讓他感受到賺錢所無法獲得的滿足和愉悅,即使當他旗下的“標準石油公司”因《反托拉斯法》的頒布而被課以“曆史上最重的罰款”時,他也隻是對他的律師說:“不要擔心,Johnson先生,我本來就打算好好睡它一覺,晚安!”而洛克菲勒的逝世,已經是45年後的事了。

放下就是快樂,記住,學會放棄煩惱,你便釋放了緊張;學會放棄煩惱,你便獲得了快樂。讓我們用樂觀的思想代替悲觀,以鎮定代替不安,用愉快代替煩惱,度過我們幸福的快樂的人生!

敢對自私說“不”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個人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沒有誌向,隻能是庸庸碌碌、虛度一生。一個人沒有高尚的心靈,就沒有高尚的行為;隻要心靈迷失方向,誰也拯救不了。

一個有信仰的人,往往就會遠離惡事,沒有信仰與缺德,往往是攜手並進的。德行是由信仰產生的,多一份信仰,就多一份德行,就懂得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不計較得失,就能創造出嶄新的天地。

某老總給新員工講了一個有關他的故事:

當時他正從事房地產銷售工作,在一次與另一家房地產公司就土地租金問題談判時,身為談判組長的他與對方爭得麵紅耳赤,不可開交。會後,對方老總借故支走了旁人,塞給他的是鼓鼓的一大疊錢,整整20萬!對方老總答應,隻要他稍微鬆一下口,這20萬就輕飄飄落進他的腰包,盡管老總當時正處於成家立業的年齡,急需用錢,但他想都未想就回絕了。他說,我的身價不隻這20萬,如果今天我讓區區20萬打倒了,那我今後就再也沒有爬起來的機會。他斷然否決了對方老總的這番“好意”。

憑著對事業的忠誠和堅韌的意誌,以及勤勞的雙手,老總一步步走了出來,擁有了今天的輝煌。每次新員工進公司,他都要將此故事講給他們聽,最後並告誡員工自己一生總結的“四得經”:失大求大者大得,失小求小者小得,失小求大者難得,斤斤計較者沒得。

在如今這個充滿浮躁、誘惑和迷茫的社會裏,處處充滿著陷阱和挑戰,如果沒有自己的“良心”,稍有不慎,就會迷失自己,被陷阱吞沒,大好前程也毀於一旦,讓自己本該絢麗多彩的人生隻能在黯淡無光和悔恨交加中度過。

麵對著諸多的誘惑,有多少人能把握好自己,又有多少人不會因此而迷失自己?人生得失沒有那麼多的理由,拋開一切雜念與私欲,從憂鬱與彷徨中走出來,投入到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拚搏,去創造,去進取,去奉獻,生命才會從此而精彩,人生才會從此而絢爛。

在一個暴風雨過後的傍晚,兩個孩子來到海邊。沙灘的淺水窪裏,留下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裏,雖然近在咫尺,卻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魚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幹,被太陽蒸幹,這些小魚都會幹死。

第一個孩子對那些小魚視而不見。他在心裏想,這水窪裏有成百上千條的魚,以我一人的力量是根本救不過來的,我何必白費力氣呢?

另一個孩子則在每一個水窪邊彎下腰去——他揀起水窪裏的小魚,並且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第一個孩子譏笑第二個孩子:“這水窪裏這麼多魚,你能救得了幾條呢?還是省點力氣吧。”

“不,我要盡我所能去做!”第二個孩子頭也不抬地回答。

“你這樣做是徒勞無功的,有誰會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第二個孩子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小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多年後,第一個孩子做了醫生。他當班的時候,因為嫌家屬帶的錢太少而拒收一位生命垂危的傷者,致使傷者因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而在他的眼前死去。迫於輿論壓力,醫院開除了見死不救的他。他心裏覺得委屈,他想起了多年前海灘上的那一幕,他始終不認為自己錯了。“那麼多的小魚我救得過來嗎?”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