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探尋二十八宿的起源問題(1 / 1)

二十八宿是古人觀測天象的基礎,按方位劃分為東、南、西、北各七宿。東方七宿的名稱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西方七宿是:奎、婁、胃、昴、畢、觜、參;北方七宿是:鬥、牛、女、虛、危、室、壁。這二十八宿在古代中國、印度、巴比倫和阿拉伯等國所表現的意義雖不同,但都確實是存在的。然而,它究竟起源於哪一國?近100多年來,各國學者各執一端,爭論不休。

德國曆史學家伊德那最先認為中國的二十八宿是為了追蹤月球在恒星間的支行,以顯著星象為目標而設立的二十八個標準點。1804年俾俄在其著作中明確主張二十八宿直源於中國。他提出二十八宿是赤道上的星座,形成於公元前2400年左右,而印度的二十八宿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然而,1860年,韋柏在《中印兩國曆學的比較》一文中,提出二十宿起源於印度的說法。其主要理由是:印度二十八宿起源於昴,中國二十八宿起源於角,而昴為春分點的時代比秋分點的時代早1000多年。諶約翰根據對中國歲名、陰陽以及五帝等名稱的研究也主張印度起源說。

1891年,荷姆美爾在其著作中主張二十八宿應當起源於巴比倫。這種說法得到曆學家金最爾、金史密、愛特金甚至最早主張印度起源說的韋柏的讚同,於是盛行一時。

不過,反對二十宿起源於中國的學者也有一係列問題不能自圓其說。所以,到了什雷該爾的《星辰考源》問世以後,學術界又傾向於主張中國起源說。20世紀初葉,得索諸爾的《中國天文學》和新城新藏的巨著《東洋天文學研究》都堅決主張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

中國學者竺可楨在《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和地點》及其以後的一係列著作中對二十八宿作了深入全麵的研究,主張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夏鼐《從宣化遼墓的星圖論二十八宿和黃道十二宮》一文,為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說提供了證據。特別是1978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發現了一個書寫著中國二十八宿的漆箱蓋,更為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說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所以,學者們主張,二十八宿體係在中國的形成,肯定比曾侯乙墓入葬的年代--戰國早期早得多。

似乎二十八宿的中國起源說已成定論。但事實並非如此,飯島忠夫在他的研究中,根據冬至點在二十八宿中的牽牛角度,認為二十八宿製定於公元前396年到公元前382年之間,遂斷定二十八宿是從西方傳入的。這不僅對二十八宿的起源地點,甚至對二十八宿的形成時間也提出了新的疑問。看來,關於二十八宿的起源,目前仍是文化史上一個尚未破解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