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忽必烈與元代文化的發展(1 / 3)

第七章 忽必烈與元代文化的發展

十三世紀崛起於中國北部的蒙古族,其文化類型屬於北方草原民族遊牧區域文化,然而蒙古人並沒有把自己的視野僅僅局限於北方的蒙古草原,成吉思汗等人的西征,使蒙古草原的遊牧區域文化,開始與中亞、東歐的綠洲農業區域文化、城市商業文化相結合。蒙古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特別是忽必烈消滅南宋,使蒙古族的遊牧區域文化與中原定居農業區域文化相結合。同時,他的祖先們用強製手段引進的中亞等地的綠洲農業、城市商業區域文化,也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使元代的文化,具有了極其鮮明的時代特征。

忽必烈對元代文化的貢獻,首先在於他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統一範圍最大的王朝,統一後的中國,雖然兵戈未息,但統一的環境,為中國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其次,忽必烈建立元朝後,興屯田,辦農業,鼓勵畜牧業,利用中亞商人振興元朝商業,雖然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軍事擴張服務,所獲財物大多用於軍費,但發展經濟本身,則為包括文化在內的上層建築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特別是他大力進行驛站建設,四通八達的驛站,為元代境內各民族之間以及與國外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聯係,提供了極為方便的條件。第三,忽必烈創立蒙古文字,建立各種文化機構,既是他在文化建設上的重大貢獻,也是他推動元朝文化事業向前發展的重大措施。忽必烈在創建新的蒙古文字的詔書中說:“今文治浸興,而字書有闕,於一代製度,實為未備,故特命國師八思巴創為蒙古新字,譯寫一切文字,期於順言達事而已。”經過中統元年(1260)至至元六年(1269)的九年努力,八思巴按照印度天竺字母、藏文字母,創製了由四十一個字母組成的方形蒙古新文字——八思巴文,忽必烈“詔以新製蒙古文字頒行天下”。為了推廣新蒙古文字,忽必烈專門設立蒙古國子學。文字的創建,使元朝文化的交流更為方便。另外,忽必烈為醫學、天文學的發展也設立了相應的機構,如在醫藥方麵,中統元年(1260)設立太醫院,掌管一切醫藥,領導所屬醫官,後於至元二十一年(1284)曾改稱尚醫監,在大都設惠民局,上都設立惠民司,“市藥修劑,以惠貧民”(《元史》卷88《百官誌》)。還設有回回藥物院等。在天文學方麵,設立回回司天監,生觀象衍曆,至元十年,南北天文台合並,統歸秘書監管理。這些文化機構的設立,直接為元代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忽必烈為元代文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堅實的基礎,但他並沒有對文化的發展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而是按照自己的統治思想及實踐,指導文化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一、實用科學的發展

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麵,忽必烈重視發展自然科學及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文化。首先,他比較重視與畜牧業、農業生產發展密切相關的天文學的發展。忽必烈早在潛邸之時,“有旨征回回為家學者,紮馬刺丁等人以其藝進。”(《元史》卷90《百官誌》。)以後紮馬刺丁在上都建立了一座天文台,製成多環儀(渾天儀)、方位儀(測驗周天星曜之器)、斜緯儀(春秋分晷影堂)、平緯儀(冬夏至晷影堂)、天球儀(渾天圖)、地球儀(地理誌)、觀象儀(晝夜時刻之器)。這些儀器的製作,綜合數學、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於一身,依靠這些精確的儀器,元代人掌握了有用的天文學知識。同時,忽必烈引進萬年曆(回回曆),吸收中亞天文學中的精華。至元十六年,他任用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根據郭守敬的建議,“設監侯官一十四員,分道而出,東至高麗,西極滇池,南逾期崖,北盡鐵勒”(《元史》卷164《郭守敬傳》。)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天文氣象觀測。又準許他在前代天文儀表基礎上,吸收回回天文儀表的優點,創製和改進十三種天文觀測儀器,主要儀器有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窺兒等。這些儀器曾在全國二十七座天文台使用過,經過大規模的觀測後,取得了大量天文科學資料。至元十七年,終於精確地測量出冬至的時刻,對舊曆進行了七項重要的改正,編出了新的曆法,“曆成,詔賜名曰授時曆”(《元史》卷52《曆誌》一……至元十八年,授時曆開始使用,它成為中國古代最卓越的曆法之一。這部曆法由於能精確地測量節氣的變化,所以給嚴重受自然災害影響的畜牧業,帶來方便,農業生產也從中受益匪淺。其次,忽必烈重視與人類生存居住環境有密切關係的建築業的發展。他任用西域人也黑迭兒,管理宮殿和城市建設。為了完成元大都的設計和建造,也黑迭兒“心講目算”,吸收中國建築技術與中亞建築技術精華,終於完成了以皇城為中心,前為朝廷宮闕,後為商業市場,左為祖廟,右為社稷壇的大都設計與建造。其中的太液池、瓊華島是這座建築群的精華所在。上都則是一座聚漢、蒙及其他建築精華於一身的建築群,從遺址發掘和文獻資料記載來看,全城由皇城、宮城和外城構成,皇城在全城的東南麵,城牆夯土外砌磚石,東西各二門,南北各一門,每麵牆長1400米,皇城東北為華嚴寺,西北為乾元寺,東南、西南各有一座廟宇;宮城城牆夯土外包以青磚,東西寬570米,南北長620米,東、西、南三麵有門,宮殿建築各自成群,泉池穿綴其間,宮城四角均設角樓;外城全係黃色夯土,北開二門,南開一門,西開二門,為養花木禽獸的禦園,宮殿之中,最著名的為棕毛殿,這座宮殿以竹作架,柱用金龍飾物纏繞,劈竹成瓦,瓦上以金泥通塗,周圍以彩繩牽固。可以看出,此城既有漢族建築中的園林風光,也含有蒙古包的風格。再次,與軍事征戰、人民生活有關的手工業文化,也得到充分發展。如蒙古軍隊所使用的刀、矛、鐵甲、鐵鏈、皮囊、馬具、鐵鼎等器具,輕便實用,被當時的歐洲人稱讚不已。曆來為中國手工業品中的代表——瓷器,在元代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比以前各朝代不同的是,元代多生產人們日常所必需的瓷碗、瓷盆、瓷罐,專門用來觀賞的瓷器,數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