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英雄氣魄垂千古2(3 / 3)

1980年,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到北京參加抗美援朝3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金日成向鄧小平表達了朝鮮國家和人民感謝中國的幫助和支持,還順便打聽原誌願軍第十五軍的戰鬥英雄柴雲振。三十多年過去了,金日成對當年的那位戰鬥英雄一直念念不忘,苦苦找尋。這件事情引起了鄧小平的重視,他對身邊的人說:“隻要柴雲振還在這個世界上,哪怕是大海裏撈針,我們也要把他撈起來!”

為了盡快找到柴雲振,有關人員首先找到柴雲振先前所在的部隊,向他的老戰友、老上級打聽具體的事情。據柴雲振當年的一位老戰友回憶,柴雲振滿口西南地區的口音,有南方人的生活習慣。

這一消息上報上去了,引起了鄧小平的重視,他親自做指示:開動所有宣傳機器宣傳,並在雲、貴、川三地的各大小報上刊登尋人啟事,一定要盡快找到柴雲振的下落。

不久的一天,柴雲振的兒子翻看《四川日報》時,發現了上麵的尋人啟事。當他讀完啟事後,他又驚又喜,因為上麵描述的人太像自己的爸爸了。他高興地拿著報紙回家,對柴雲振說:“爸爸,這是不是找你的?”

柴雲振接過報紙一看,說:“人家找的是‘柴雲振’,而我是‘柴雲正’。字都不一樣,哪會是我?”

兒子聽後,不服氣地說:“肯定是你,按我們西南方言的發音,‘振’和‘正’是一樣的,況且上麵說的事情和你講給我聽的不都一樣嘛。”

在兒子和家人的堅持下,柴雲振打算回部隊去看一看,順便也探聽一下報上要找的人是不是自己。

此時,原誌願軍第十五軍已改為空降兵部隊,軍部駐湖北。當柴雲振趕到部隊,自報了家門後,受到了首長的熱情接待和深切關懷。柴雲振找到的消息傳到中央後,鄧小平欣慰地說:“找到了柴雲振,我也就放心了。”

很快,消息又傳到了朝鮮。1985年,金日成向柴雲振發出邀請,希望他盡快赴朝訪問。柴雲振到朝鮮後,金日成先後兩次接見了他,並授予柴雲振“一級戰士”榮譽勳章,還贈送給他兩匹朝鮮產的名貴錦緞和兩斤高麗參。

昔日的英雄總算被找到了,也完成了金日成一樁心事。英雄雖不再神勇,但英雄的事跡將代代相傳。

誌願女兵有擔當

女兵,也許沒有扛槍作戰的技術,不能衝鋒陷陣,但她們用自己獨有的才華、能力去武裝自己,用自己的方式為軍隊、為祖國服務。她們是軍中之花,是開在朝鮮半島上的映山紅。她們不會因為硝煙和炮火而黯然失色,失去生機,她們隻會因絕境而更加絢爛奪目。她們在黑暗中用自己的花香,用自己的生機去鼓舞、幫助、指引著每一位戰士,讓他們在冰天雪地中、在槍林彈雨中都能感受到溫暖,體會到關懷。她們不是等待保護的弱女子,她們是勇敢無畏保護他人的巾幗英雄!

衛生員王清珍

曆來,中國女性就有上戰場殺敵的先例。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誌願軍女兵上朝鮮前線。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除了能看見那些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誌願軍男兵外,還能看見一些在火線中來回穿梭、果敢堅毅的誌願軍女兵。

看過電影《上甘嶺》的人,都會被劇中擁有勇敢堅定的品格和悅耳動聽的歌聲的衛生員王蘭所深深吸引。王蘭的原型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衛生員王清珍。

關於王清珍,原國防部長秦基偉將軍曾回憶說:“有一個女戰士使我印象至深,她叫王清珍,隻有十七歲,她在五聖山後麵的坑道病房護理二十多個重傷員。這個姑娘為了解除戰友的痛苦,幫助傷員排尿,情操之高尚,令人肅然起敬”

1951年3月,王清珍作為一名衛生員,隨著第三批入朝部隊踏入朝鮮境內。過了鴨綠江大橋,王清珍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廢墟般的世界:到處都是燃燒的房屋和彈痕累累的殘垣斷壁,還有在痛苦中呻吟的朝鮮老百姓。眼前的情景,令王清珍心中對美帝國主義的暴行產生了憎惡和惱怒之情。她在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打敗美帝國主義!

戰鬥打響後,王清珍每次都要求上前線。盡管前線危險重重,但王清珍隻要一想到那些為正義而戰的誌願軍戰士,她就渾身充滿了幹勁。那時候,前線的條件艱苦,物資極其缺乏,醫療用品也嚴重不足。為了保證戰地醫治的可持續性,王清珍和戰友們一塊從烈士和敵屍上搜尋藥品,從敵人投照明彈的降落傘上撕布條當作繃帶,從自己的棉衣裏掏出棉絮煮沸後當作消毒棉。

令王清珍印象深刻的要數上甘嶺戰役。這是一場生死戰,不光是戰場上的誌願軍戰士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就連作為後勤工作者的衛生員也時常與死神撞在一起。王清珍沒有退縮,依舊和前線戰士們在一起,時時刻刻搶救從前線送下來的傷員。

戰鬥進行得很激烈,越激烈傷員就越多。為了保證所有傷員的安全,傷員全部被移進了坑道。當時,王清珍一個人要負責3個坑道的20多個重傷員,晝夜值班,連軸工作。每天,她給傷員打水、打針、換藥、喂飯、洗繃帶、查脈搏,還要幫助傷員大小便。工作雖然辛苦,但性格開朗的王清珍臉上總是掛著微笑。也許是被王清珍的笑容所感染,戰士們在受了傷之後,沒有一個自暴自棄。

戰士曹中林被敵人的燃燒彈燒傷,渾身上下纏滿了繃帶,連嘴巴都受了傷。所以,一到吃飯時,曹中林就犯難:不吃吧,餓肚子;吃吧,嘴巴沒法咀嚼。為此,王清珍就把飯先放在自己嘴裏嚼攔,再把飯喂到曹中林的嘴裏。曹中林的眼睛看不見,但她能感受到王清珍的善良,用微弱的聲音說;“你可真是個好妹妹。”

坑道的生活異常艱苦,不僅缺水缺藥,還長時間見不到天日。為了給傷員們解悶,王清珍不顧勞累,唱起了一首又一首的歌曲。比如“花籃的花兒香,南泥灣好地方”,又比如“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每當這時,傷員們聽著王清珍的歌聲,暫時忘卻了疼痛,沉浸在片刻的幸福當中。

王清珍在醫護工作方麵的出色表現,贏得了全體誌願軍傷員的一致好評。上級領導為她記了一次二等功,並授予她二級戰士的榮譽勳章,並在國旗前照了相。關於這段回憶,王清珍說:“上甘嶺,無比殘酷的大搏鬥,造就了無比頑強的風流人物,不僅湧現了許多像黃繼光、邱少雲、孫占元、胡修道、牛保才、陳治國這樣頂天立地的戰鬥英雄,而且也出現了許多默默奉獻,同樣驚天動地的模範醫務工作者。在抗美援朝戰場,在上甘嶺陣地,有許多同我一樣的女衛生員,她們都是王蘭的原型。”

雷達兵阮乃珍

阮乃珍是誌願軍中的一個女雷達兵。1950年8月,她隨部隊抵達朝鮮戰場,被分在了二連當4式雷達操縱員。雷達兵是戰場上的“千裏眼”,他們要及時地發現空情,準確報告情報,配合空軍作戰,有力地打擊來犯的敵機。阮乃珍作為一個女兵,做的就是這樣精確度極高的工作。

阮乃珍入朝後不久,冬天就來臨了。戰場上的條件艱苦不說,還要忍受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溫天氣。每天,阮乃珍和許多男同誌一樣,在冰天雪地裏工作,沒有熱水洗臉洗腳,吃的全是粗糧。可她沒有抱怨一句,硬是挺過來了,並且在雷達監測過程中取得了不少可嘉的成績。

一次,阮乃珍在負責防守鴨綠江大橋時,操縱4式雷達準確上報了幾批情報,受到了司令部的來電嘉獎,隨軍記者還為她拍了一張照片陳列在司令部通告欄裏。後來,在美軍飛機狂轟濫炸的時期,阮乃珍麵對著雷達上黑壓壓一片的敵機群,仍舊沉著冷靜地分析出敵情,報出方位、距離、架次和高度。準確無誤的情報,讓誌願軍空軍如虎添翼,一次就打下兩架敵機。

阮乃珍使用的4式雷達,探測距離為400公裏左右。可它笨重無比,結構龐大,光天線就高達十幾米。如果遇到大風天氣,阮乃珍每次都親自爬上天線頂端,固定好天線,為全軍的戰鬥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像阮乃珍這樣的女雷達兵還有許許多多,她們和戰友們一起,為保衛祖國的領空貢獻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文藝兵王寶慶

朝鮮戰場上的誌願軍女兵,不愛紅妝,獨愛軍裝。他們雖然參加不了衝鋒陷陣的陸軍,卻可以加入文工團。可不要小看了這些文工團的女兵,她們都是戰場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而這些女兵,更是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一種獨有的精神支持著每一個在前線英勇殺敵的誌願軍戰士。

文工團的戰士們就像是冰雪中的火光,沙漠中的綠洲,可以讓奮戰在前線,精神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的戰士們得到了放鬆及撫慰。文工團中有許多女兵,這些女兵在入朝之前都是團中的優秀人員,個個活潑漂亮,文藝專業方麵更是出類拔萃。她們背井離鄉來到這片充滿硝煙的戰場,完全是出於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

有一次,一個文工團分隊去前線戰地為一個排的戰士做慰問表演。沒有戰事的時候,戰士們就駐守在“貓耳洞”中。當文工團的戰士們到達後,本來因長時間據守在洞中,顯得有些無精打采的戰士們瞬間來了精神,大家給文工團的同誌們以熱烈的掌聲。女兵王寶慶是文工團中的一名優秀工作者,她為戰士們演唱了一首《王大媽要和平》。這首歌極受戰士們喜愛。王寶慶唱完,戰士們一個個麵帶笑容,使勁鼓掌。

等表演節目都演完,按說慰問活動就已經結束,可就在這時,王寶慶和她的同事們聽說有兩名戰士因為站崗沒能觀看演出,便決定親自過去為他們單獨表演一場。排長聽了她們的請求,雖然很感動,但還是拒絕了她們的請求。因為這兩位戰士站崗的瞭望哨與敵人的陣地隻有200米,尤其現在是白天,去瞭望哨非常危險。

請求雖然被拒絕,王寶慶等人想要鼓舞戰士的決心卻沒有氣餒,她們讓排長給瞭望哨打一個電話。電話接通後,兩名戰士得知文工團的同誌來了非常高興。排長詢問他們對文工團的同誌有什麼請求嗎,兩位戰士靦腆地說想請她們唱支歌。王寶慶一聽,立刻接過電話,開口就唱起來。她的歌聲是那樣動聽,那樣悅耳,戰場中的不安氣息也仿佛在她的歌聲中消散不見。一曲終了,兩位戰士在電話另一邊激動得不能自已,一直在電話中大聲保證道:“請首長們放心,有我們在,陣地萬無一失!”

文工團女兵的武器不是鋼槍,不是大炮,而是看似柔弱的文藝才能。這並不代表女戰士們柔弱,她們將文藝才能化為武器,為部隊服務,鼓舞將士士氣,是一種強大的、充滿無限可能的精神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