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後,與“聯合國軍”相互廝殺,時而越過“三八線”,時而從“三八線”上撤退。對戰以來,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戰鬥能力,超乎“聯合國軍”的想象,於是出現了的“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戰爭局麵。
中美漢江“拉大鋸”——夏秋防禦戰
經過五次戰役,美國終於意識到僅僅依靠軍事手段是不可能實現占領全朝鮮的軍事目標的,解決朝鮮問題的方式需要改變。最終,美國政府決定,在“三八線”地區建立一條有利的防線,尋求締結停戰協議,結束朝鮮戰爭。同時,美國向中國表示希望實現停火的意願。
中國就美國的態度也做出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方針,也就是軍事與政治雙管齊下,以打促談,在一定軍事前提下實現最大可能的和平解決朝鮮問題。
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雅克夫·馬立克在聯合國提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這個建議提出後,6月25日的《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表示支持該建議。美國方麵的李奇微也於30日發表聲明,表示同意進行停戰談判。自此,“聯合國軍”與中朝軍隊進入第一次談判階段。
7月10日,中朝方麵與美軍在開城來鳳莊召開朝鮮停戰談判會議。會議前期一切都很順利,當討論具體停火安排以及界定雙方軍事分界線時,矛盾開始出現。朝鮮人民軍參謀長南日提出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武裝部隊同時撤離“三八線”10公裏,並以撤離地帶為非軍事區的建議。建議一提出就遭到美方的拒絕,美方認為:確定軍事分界線要把海、空軍的效力聯係起來,軍事分界線應該劃在“聯合國軍”陣地後方。美國的企圖非常明顯,他們想不通過戰鬥就白白獲得1.2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中朝方麵對美國的這一建議予以嚴厲駁回。
就這樣,會議進行了數十天,談了十幾次都無法達成共識。到了8月,會議仍是毫無結果。8月15日,會議進入小組談判形式,會議規模雖然變小,但雙方仍互不相讓,美國看中朝方麵不願妥協,狂妄地說:“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
這種赤裸裸的恐嚇顯然不會嚇倒中朝方麵。最終,談判破裂,美軍於8月18日發起了他的“炸彈、大炮與機關槍的辯論”。夏秋防禦戰由此拉開序幕。
在談判桌上沒撈到好處的美國,將怒火發泄到了戰場上。他們的“夏季攻勢”異常猛烈,投入了大量兵力以及飛機、坦克,向東線朝鮮人民軍的防禦線發起了猛攻。
麵對美軍的猛烈攻勢,朝鮮人民軍戰士因地製宜,用落後的武器沉重地回擊了敵人。沒有坦克,沒有飛機,就用迫擊炮轟。朝鮮人民軍用迫擊炮形成了一個數十米的防禦線,予敵人以重創。與此同時,在防禦第一線的誌願軍戰士們配合朝鮮人民軍進行反擊作戰。
此次夏季攻勢持續了一個多月,“聯合國軍”依靠強大的火力,攻占朝鮮人民軍179平方公裏的土地。同時他們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人數高達7.8萬餘人。
“聯合國軍”雖然在夏季攻勢中攻占了179平方公裏的土地,但是這並不是它發動夏季攻勢的軍事目的。這場戰役看似“聯合國軍”撈到了好處,但實則是場失敗的戰鬥。不甘心的“聯合國軍”,終於在9月29日再次發起了秋季攻勢,隻不過這次的主要攻擊目標是誌願軍。而誌願軍也針對“聯合國軍”的進攻,迅速進入秋季防禦戰鬥之中。
“聯合國軍”先集結了大量兵力與火力,大肆向誌願軍47軍防守的夜月山地區發起猛烈進攻。敵人動用了60輛坦克、100多門火炮,對夜月山進行轟擊,妄圖奪得陣地。駐守在夜月山的誌願軍戰士們憑借落後的裝備奮勇防禦,擊退敵人14次進攻,使這座看起來脆弱易攻的陣地一直屹立未動。
10月3日,“聯合國軍”再次加大兵力,動用200餘輛坦克與300多門大殺傷力火炮,在數架飛機的掩護下,向誌願軍第64軍及47軍防守的陣地發起猛烈進攻。誌願軍采取“積極防禦、節節抗擊、反複爭奪、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爭取以最小的傷亡,與敵人進行反複爭奪,以獲得最後的防禦成功。即使在這種靈活的防禦戰術指導下,誌願軍仍有許多陣地遭到極大傷亡,有的連隊在敵人狂轟濫炸之後隻剩下十幾個人,但他們仍繼續頑強作戰,堅決完成戰略任務。
馬良山地區是“聯合國軍”此次攻勢的重要目標之一。從10月5日起,敵人就一直對馬良山地區進行“飛機轟炸,坦克開路,陸軍衝鋒”步驟模式的進攻。負責馬良山的誌願軍第六十四軍數次擊退敵人,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計劃。10月7日,“聯合國軍”見一直攻克不下馬良山,便再次調集兵力,發起攻擊。這次攻擊異常猛烈,敵人甚至曾一度占領該陣地,但沒多久,又被誌願軍戰士爭奪回來。“聯合國軍”隻得加大火力,出動大量飛機、火炮,對馬良山地區的陣地進行連續三小時的狂轟濫炸。
轟炸結束後,整個馬良山已經麵目全非,成為一片焦土。敵人以為這次定能將誌願軍消滅,占領陣地。然而,誌願軍遭受重創後,戰士們仍舊對陣地展開了更加頑強的防禦作戰,擊退敵人衝鋒6次。最後,為了保存戰鬥力量,該地區誌願軍戰士撤至安全地帶,馬良山地區這才被敵人占領。
10月12日,敵人的坦克群浩浩蕩蕩地駛上文登公路。敵人打算用49輛坦克轟擊文登公路,以占領公路附近的陣地。敵軍的計劃已被誌願軍看穿,反坦克部隊早早地就在文登公路兩旁埋伏好,等待著敵人的到來。當敵人的坦克群駛進埋伏圈時,誌願軍的反坦克部隊立即發出猛烈攻擊,敵人還沒來得及反擊就已損失9輛坦克,其餘的也都陸續掉頭逃跑。第二天敵人又派來18輛坦克想要再次攻占陣地,結果重蹈覆轍,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誌願軍又炸毀4輛坦克,再次逃跑。
坦克占領文登公路的計劃失敗,“聯合國軍”又將進攻重點轉向文登公路以西地區。在這場防禦戰中,敵人的兵力與炮火遠遠超過誌願軍,戰況異常慘烈。以938.2高地的戰鬥為例,駐守該陣地的隻有誌願軍第68軍第412團第1連,而敵軍初次進攻這裏就派出兩個團的兵力。1連的戰士,一次次將強敵擊退。
敵人見一次次衝鋒都以失敗告終,便派出飛機與火炮進行了長達3小時的連番轟炸。整座高地上的防禦工事被炸得麵目全非,許多戰士不幸犧牲在密集的炮火下。轟炸過後,敵人再次加大兵力,打算一舉攻克誌願軍陣地。誌願軍戰士沒有被猛烈的炮火嚇退,而是越戰越勇,憑借他們的機智勇敢,多次有效地阻止了敵人猛烈的進攻。1連戰士個個是英雄,他們為了阻擊敵人,連續奮戰五天四夜,子彈用盡了就用鐵鍬、刺刀與敵人廝殺,戰士們前仆後繼,英勇奮戰。連長高成山在戰鬥過程中壯烈犧牲。
文登公路以西的誌願軍浴血奮戰的同時,另一個地方也進行著激烈的戰鬥。從10月13日開始,“聯合國軍”就向防守在西起芳通、東至舊岱以南24公裏的誌願軍發起猛烈攻擊。
“聯合國軍”為了攻下誌願軍防禦線,最多時曾出動130架飛機進行密集轟炸。這種強大火力的攻勢並沒有讓“聯合國軍”取得滿意的效果,激戰三天隻向前推進兩公裏,並且損失了1.7萬餘人。
本來信心滿滿的“聯合國軍”萬萬沒有想到,耗費了巨大的火力與兵力,卻仍沒有實現預期的軍事目的。麵對兵力、炮火都不如自己的中朝軍隊,“聯合國軍”不願就此甘拜下風。“聯合國軍”再次集結大量兵力開始轉向對誌願軍第67軍防守的金城以南地區進行猛攻。敵人這次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兵力,每個進攻要地都投入了兩個營以上的兵力,並以大量坦克、飛機協同作戰。
麵對敵人這次猛烈的攻擊,第67軍沉著應對,采取邊打邊補充,邊打邊搶修工事的作戰方針。白天以防禦為主抗敵,到了夜晚,根據作戰經驗對“聯合國軍”進行反擊。戰至10月22日,“聯合國軍”非但沒有擊垮誌願軍的防禦線,反而耗費了大量兵力與武器裝備。至此,“聯合國軍”的秋季攻勢也以失敗告終。
1951年8月開始到10月期間,敵人的夏季、秋季攻勢均告失敗。誌願軍的夏秋防禦戰宣告勝利。這次戰役中,中朝軍隊不僅殲敵7.9萬,俘虜2.3萬人,還收複了467平方公裏的土地,給囂張不可一世的美軍以沉痛一擊,迫使“聯合國軍”不得不再次停戰,收起囂張氣焰,重新回到談判桌上。
地下的決戰——坑道戰
就在中國開始總結經驗,並準備發動第六次戰役時,美國人居然拋出了求和的橄欖枝。像過街老鼠一般的美國人,開始通過各種門路,去尋找同中國談判的大門。為了打開同中國談判的大門,美國人可謂是挖空了心思。他們甚至派人到香港去碰運氣,結果碰了一鼻子灰。後來,駐歐洲、聯合國的外交官頻頻向蘇聯外交官“暗送秋波”,可對方卻裝作沒看見。無奈之下,美國人隻好厚著臉皮去找了蘇聯駐聯合國的代表,才將和談的願望傳達到了北京。
中朝與美國和談之路,並沒有彼此想象的那般順利。中方派出了李克農和喬冠華,朝鮮派出南日大將為首席代表,美方則派出了喬埃等人。中朝方麵是帶著極大的誠意來談判的,美方的喬埃等人也希望盡快談成。喬埃曾估計在兩個月內就能達成一致,沒想到這場談判持續了兩年,雙方還付出了數十萬戰士傷亡的代價。
中朝提出的談判原則很合理,隻要求在相互協議的基礎上,雙方同時停止一切敵對軍事行為。可是,美軍一開始就沒有誠意,不但不同意在朝鮮撤軍,還在一些小細節方麵胡攪蠻纏。在談判的日子裏,中美雙方仍舊摩擦不斷,或大或小的戰鬥時有發生。
很快,李奇微心有不甘地開展了秋季攻勢,美軍第八集團軍還搞了一個新戰術——“坦克楔入戰”。新任美軍第八集團軍的司令範弗裏特想用坦克攻破誌願軍的防線。不過,隨著誌願軍的空軍、高炮部隊的參戰,以及後勤部隊的充分準備,李奇微和範弗裏特的這場精心策劃又以徒勞收尾。
為了躲避美軍的炮火攻擊,誌願軍戰士在無數次血戰中,找到了對抗“聯合國軍”狂轟濫炸的有效方法。他們在相對安定的戰線上,集中力量修築了以坑道為主幹的防禦工事,即“坑道戰”。
這種“坑道戰”,對於誌願軍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早在抗日戰爭時期,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就曾在華北大地修築了不少地道,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地道戰”。
一開始,誌願軍戰士為了躲避敵人的炮火,在陣地的背麵挖了單人防炮洞,由於形狀如貓的耳朵,還被取了一個響亮有趣的名字——貓耳洞。後來,越來越多的戰士開始挖防炮洞,挖著挖著,各個洞就連接起來了,形成了一個馬蹄形的坑道。有了這種坑道,一旦“聯合國軍”的炮火來襲,多數人可以躲進裏麵,隻留少數人在洞口監視敵情。待敵人的炮火威力減弱,再回到戰壕反擊敵人。
彭德懷得知誌願軍地麵部隊發明創造了這個辦法,高興地動員全軍,在各個防守要點上都要修築“坑道”。於是,幾十萬誌願軍戰士開始揮著鐵鎬、鐵錘,興高采烈地向石壁和土地“開戰”。
1951年9月16日,中朝聯合司令部發出了《關於小型作戰的指示》,要求全軍修築坑道,並強調中朝軍隊的主要陣地是隧道式的據點,特別是核心陣地。經全軍上下一起奮戰,誌願軍在半年之內僅第一線各軍就修築起190公裏長的坑道。1952年5月,第一線防禦陣地的坑道工事的修築基本完成。同年8月,第二線各軍防禦陣地上的坑道工事也基本完成。至此,誌願軍部隊在橫貫朝鮮半島的250公裏長的戰線上,形成了一個有20至30公裏縱深的以坑道為中心的防禦體係。朝鮮半島下,錯綜複雜、條條通暢的坑道,被譽為“地下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