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當然是竹葉青,可是下酒菜是什麼呢?
老板沒有問,寒暄也沒有說。
酒到了桌上,過一會兒下酒菜也到了桌上。
下酒菜分別是一碟蟹粉燒賣、一碟炸春卷、一碟蝦仁芝麻卷、還有一碟花生。
這個小地方居然有如此豐富的下酒菜,況且這些下酒菜寒暄根本就沒有叫。
寒暄還是淡淡地說:“我並沒有叫這些。”
老板笑道:“這個是小店送的,今日是秋日拔禊。好好吃吧,除去你身上的汙垢!”
七月十四是秋日拔禊節,今日正是七月十四!
寒暄卻沒有記到今日是初幾,這令他自己都感覺到吃驚,昔日的每一個日子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可是現在卻忘了,完全忘了。
難道是往昔自己答應了雪兒何時回去而牢記時間?
這又怎麼可能呢?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他看著酒碗裏的酒,酒在動,他那平淡而飄渺的目光也在動。
他一口將竹葉青喝下去,平淡的臉更加平淡,飄渺的目光更加飄渺!
不,他一定要記住時間,雖然沒有答應雪兒何時回去,但是也必須要活著回去,盡可能用最短的時間做完該做的事,回去和雪兒回歸到翡翠湖,那個他們生活了十來年的地方,他們要一直在那裏生活下去。
他又倒了一碗酒,迅速地喝了下去,他再次將酒倒入碗中,酒還在搖晃。
他忽然想起了一個女人,一個很愛很愛自己,自己也很愛很愛她的女人,他母親,他生命當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之一。
隻因為今日是七月十四,秋日拔禊節。
這個節日是母親告訴給她,給他講解的:
修禊節是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除去不祥的祭祀活動,農曆七月十四日稱為“秋禊”。
周代,已有水濱祓禊之俗。朝廷指定專職的女巫掌管此事。
祓,是祓除病氣和不祥;禊,是修潔、淨身。祓禊是通過洗濯身體,達到除去凶疾的一種祭祀儀式。
《周禮·春官》雲:“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之湯沐浴。”《詩經》中也有相關詩篇,《詩經·鄭風·溱洧》。“唯溱與洧,方洹洹兮,唯士與女,方秉蘭兮。”韓詩注曰:“謂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反映了當時鄭國的風俗,“三月上巳之辰,此兩水之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故詩人願與所悅者,俱往觀之。”
秋禊。在宗廟,社壇或水邊舉行。方式多樣,有的舉火,有的熏香沐浴,有的用牲血抹身,以去垢返潔。周是個帶有理想和浪漫色彩的時代,它一邊承接著中古彌漫的巫風,一邊步入質樸坦蕩、鍾鳴鼎食的鬱鬱人文。
祓禊之俗一麵體現了上古神秘的宗教遺風,一麵也展現了後世消災祈福的民族心理淵源,同時,也塑造出這個詩畫一般美麗節日的雛形。人們為了辟災祛邪,紛紛在這天跑到村邊郊外的江河邊祭祀,然後用香草浸泡的“藥水”沐浴,相傳可以祓除不祥。
寒暄的思緒滌蕩在母親這詳細的講解當中,他那平淡的目光移到了濃濃的夜色當中,驟然生出了一絲期望與溫馨。
他喝酒還是往死裏地喝,可是他卻沒有吃菜,肚中也沒有一點兒東西。
這樣喝酒絕對是在尋死,可是這麼多年了自己還是沒有死!
老板目光直勾勾地在寒暄那喝酒的動作上,他忽然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悲哀。
他真想過去和這個年輕人喝上兩杯,替他把酒喝完,不讓這個年輕人再舉杯往死裏的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