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你是否也在過著“跳蚤人生”?曾幾何時,你意氣風發,屢屢去嚐試成功,但是經曆過幾次事與願違的失敗後,便開始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或者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能力來。不是千方百計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標準,即使原有的一切限製已取消,就像剛才的“玻璃蓋”雖然被取掉,但早已經被撞怕了,或者心裏麵已經默認了“玻璃蓋”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已習慣了不再跳上新的高度了。
要不要跳?能不能跳過這個高度?能有多大的成功?這一切問題的答案,並不需要等到事實結果的出現,而隻要看看一開始每個人對這些問題是如何思考的,就已經知道答案了。當你自我設限,收藏起觸角的同時,等於切斷了前進的路程。誤會與障礙由此產生,成功也會漸漸遠離。所以,趕緊克服盤踞心頭的萬千困難,跨出自設的界限吧!不拉開窗簾,怎知外麵是陽光還是暗夜?與其自斷生機,不如勇往直前,積極刷新跳躍高度,每天都大聲地告訴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會成功!”唯有如此,才能向宇宙發出積極的振動,進而宇宙才能夠回應給你所想要的一切。
與壓力共存,並利用壓力激發潛能
一般來說,人在承受意料之外的重壓時,都會產生極度緊張的情緒,心理學上把這叫做應激。當情緒處於高度應激狀態時,人的激活水平快速發生變化,表現為心率、血壓、肌肉緊張度發生顯著的變化,大腦皮層的某些區域高度興奮。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能急中生智,表現出平時沒有的智力或能力,做出平時不能做出的勇敢行為,發揮出巨大的潛能,促使事情發生意想不到的轉變。
隻是人們往往習慣於表現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領域。但如果我們願意回首,細細檢視,將會恍然大悟:看似緊鑼密鼓的工作挑戰,永無遏止難度漸升的環境壓力,會在不知不覺間養成今日的諸般能力。因為,人,確實有無限的潛能!為了充分發揮自己的內在潛能,你必須養成給自己施加壓力的習慣,用壓力來激發自己的潛能。
壓力是與成功過程相伴的一個伴隨因素。有無能力抵抗來自環境、他人及自己內在的心理、生理壓力,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位音樂係的學生走進練習室。在鋼琴上,擺著一份全新的樂譜。
“超高難度……”他翻著樂譜,喃喃自語,感覺自己對彈奏鋼琴的信心似乎跌到穀底,消靡殆盡。已經三個月了!自從跟了這位新的教導教授之後,不知道,為什麼教授要以這種方式整人。勉強打起精神。他開始用自己的十指奮戰、奮戰、奮戰……琴音蓋住了教室外麵教授走來的腳步聲。
指導教授是個極其有名的音樂大師。授課的第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的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還不成熟,回去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如此叮囑學生。
學生練習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驗收,沒想到教授又給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上星期的課教授也沒提。學生再次掙紮於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兩樣的情形持續著,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麵臨兩倍難度的樂譜,卻怎麼樣都追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為上周練習而有駕輕就熟的感覺,學生感到越來越不安、沮喪和氣餒。教授走進練習室。學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三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
教授沒開口,他抽出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了學生。“彈奏吧!”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讓學生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出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後,學生怔怔地望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分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程度……”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英美科研人員曾做過兩個關於生命力的實驗。實驗結果說明,隻要是在生命極限的範圍內,隻要生命積極勇敢地麵對壓力,就能用壓力激發潛能,就能將壓力變成動力,就能創造出令人震驚的奇跡。
我們先來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用一個南瓜做的實驗:實驗人員用很多鐵圈將一個小南瓜整個箍住,以觀察當南瓜逐漸長大時,對這個鐵箍產生的壓力有多大。起初他們估計,南瓜最大能夠承受大約500磅的壓力。在實驗的第一個月,這個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壓力;實驗到第二個月時,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壓力;當南瓜承受到2000磅的壓力時,研究人員為了防止南瓜將鐵圈撐開,不得不對鐵圈進行了加固;當南瓜承受到了5000磅的壓力時,瓜皮出現破裂,實驗到此結束。實驗人員打開了南瓜,發現它已經無法再食用,因為它的中間長滿了堅韌的層層纖維,試圖突破包圍它的鐵圈。為了吸收充分的養分,以達到突破鐵圈的目的,它的根部竟然延展了幾萬英寸。
後來,英國科學家又用多個南瓜做了實驗:實驗人員在很多同時生長的小南瓜上麵加了不同的重量。其中對一個南瓜加的重量循序漸進不斷變化,從幾克到幾十克、幾百克、幾千克,直到壓上了幾百斤的重量,達到了它所能承受的極限。當南瓜成熟的時候,實驗人員決定把所有的南瓜都切開,看看它們究竟有什麼不同。隨著手起刀落,一個個南瓜都被輕而易舉地打開了。隻有承受重量最大的南瓜,不僅把刀彈開了,而且把斧子也彈開了。最後,這個南瓜是用電鋸吱吱嘎嘎鋸開的。實驗人員研究認為,這個南瓜的果肉強度已經相當於一株成年的樹幹!
既然南瓜能創造出令人震驚的奇跡,那麼人也一定能創造出更加令人震驚的奇跡。我們應該感謝壓力,因為有許多生命的奇跡都是壓力創造的。我們要學會與壓力共存,並養成利用壓力激發潛能的良好習慣。
通過內心演練法改進你的實際表現
吸引力法則認為,我們可以利用潛意識這個屏幕來投射我們所有的成功和失敗。我們的生活是幸福成功的還是悲傷失敗的,完全取決於我們選擇投射什麼樣的事物。內心演練與某項任務在你的想象之中的表現情況密切相關。
所謂“內心演練”,指的是你在頭腦中想象自己執行某項任務時的具體步驟。吸引力法則認為,我們儲存在大腦中的思想和圖像總是試圖在我們周圍的環境中“露臉”。
奧運教練、性能研究專家,以及芝加哥大學的布拉斯洛托等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研究,對內心演練這個極為強大的工具進行測試。測試的前提是,被測試運動員的技能、健康狀況以及表現的潛能在同一水平上。
其中,有這樣一個有名的研究。一批籃球運動員被分為三組。研究人員讓這批測試者站在罰球線的位置上進行投籃。目的是測試他們投籃命中率。
測驗結果顯示,三組運動員的平均投籃命中率不相上下,大概在22%。也就是說,他們每投10球,隻進2球。
接下來,第一組運動員堅持在20天內每天練習投籃,並把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的投籃成績記錄下來。中間練習時,不提出任何要求,順其自然。
對第二組運動員也記錄下第一天和第20天練習投籃的成績,但在此期間,不再讓他們碰籃球,也不許他們做任何投籃的練習活動,隻準他們在內心演練自由投籃,並想象自己的投籃命中率達100%。如果投籃不中時,他們便在想象中對此做相應的糾正。
對第三組運動員作為對照組,什麼也不做。
測試結果令人吃驚:第一組每天練習投籃1小時,他們的投籃命中率從原來的22%提高到46%。
第二組沒有進行任何實際訓練,隻是每天想象自己投籃命中,他們的投籃命中率最終提高到45%。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並未進行任何身體鍛煉,但卻能夠將其命中率提高整整1倍!這簡直是太神奇了!尤其是考慮到他們僅僅改變了自己的心理活動而已。他們將自己的心理活動從失敗的圖像轉換為成功的圖像,僅僅這種改變就讓他們的成功率提高1倍。
第三組的表現符合預期,投籃命中率沒有任何提高。
測驗結果表明:思想和表現之間存在著不容置疑的密切聯係。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有什麼樣的態度;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我們應該為此歡呼雀躍。因為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思想上的力量發展自己。想象一下,你從現在開始使用內心演練,直到進行下次演講比賽或約見客戶,或參加下一場籃球賽。
如果你從此刻開始演練你的成功,而不是那些阻礙成功的潛在問題,也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弱點和劣勢方麵,那麼,你將向大腦輸入成功的圖景,堅持下去,成功在不久的將來必會翩翩而至。
為了能夠發揮內心演練法的作用,我們必須內化這些成為成功者的思想、信念以及行為習慣。我們的目標是確保常被我們忽視的成功原則可以內化為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這種情形就好比是自動駕駛儀一般對我們的行動進行著指導。記住,與支配物質世界的法則一樣,支配成功的法則也會影響我們的行為——不管我們對這些法則是熟記於心,還是忽視或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