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四書:《孟子》(1)(3 / 3)

緣木求魚

孟子給齊宣王講了推廣恩澤、行仁政才可以統一天下,為了進一步論證自己的觀點,孟子又給他講了其他的例子來說服他實行仁政。

孟子說:“大王,您是不是認為發動戰爭,讓將士們冒著生命危險去戰鬥,同各諸侯國結下怨恨,您心裏才會舒服呢?”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這樣做怎麼會使心裏舒服呢?我隻是想要用這樣的辦法來得到我最想要的東西而已。”

孟子說:“不知道大王您最得到什麼東西?可不可以告訴我?”

齊宣王聽到孟子的問話並沒有回答,隻是笑而不語。

孟子又說:“您是因為美味的食物不夠吃呢?還是以因為暖和的衣服不夠穿呢?或者是因為這個世界太單調,您還沒有看夠各種色彩呢?難道是優美動聽的音樂沒有聽夠呢?難道說您身邊受寵的人不夠用?難道您真的是為了這些嗎?您的大臣們完全都可以給您提供呀!”

齊宣王說:“不,我並不是因為這些。”

孟子說:“照這麼說,我就知道大王最想看、最想要得到的東西,那就是疆土。您想要秦國、楚國都來朝見您,然後統治整個中原地區,使得四方的少數民族都在您的安撫之下。可是,依照您這樣的做法,想要實現這樣的理想,無異於緣木求魚,像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方法都錯了,能有收獲嗎?”

齊宣王說:“真的像你說的如此嚴重嗎?”

孟子說:“後果恐怕還要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得不到魚,卻沒有什麼影響、後果;如果依靠打仗去實現您的理想,即使費盡心思恐怕也會帶來災禍。”

齊宣王說:“您說的這是什麼意思呢?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呢?”

孟子說:“我問您,假如鄒國和楚國開戰,誰勝利的可能性大呢?”

齊宣王說:“是楚國。”

孟子說:“小國家原本就不該和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原本就不該和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小的國家原本就不該和強國為敵。現在的天下,國家的土地麵積縱橫有一千多裏的有九個,齊國也算是其中之一。你以一分的力量去對抗八分的力量,這樣的形式同鄒國與楚國打仗有什麼差別呢?您不如回到根本上來吧。

“假如你能實行仁政,那麼,天下當官的人就都想到您的國家做官,種田的人也都想到您的國家來耕種,商人也會想把貨物存放在您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您的國家的道路上行走,那些各國憎恨他們君主的人也都會跑過來向您申訴。如果您將國家治理成這個樣子,誰還可以抵抗的了您呢?”

齊宣王說:“聽您這麼說,我更加不明白了。希望您可以幫助我實現願望。指導我統一天下,雖然我不聰慧,但是請讓我試一下吧。”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但是卻具有善心的人,也隻有賢德士人才能夠做到,老百姓不過是普通人,他們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來依靠,那麼,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百姓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產生叛亂、不服從治理。等到百姓犯罪,朝廷用刑法去懲罰他們,無疑是在害百姓。沒有那種具有仁人之心的君王卻做危害百姓的事情!因此,凡是明君都會給予百姓規定一定的產業,讓他們上則可以贍養父母,下則可以養活妻子、兒女;在收成好的時候可以做到豐衣足食,在收成不好的時候也不會因此餓死。在他們豐衣足食之後,君王要引導他們有善心,因此百姓就會比較信服君王,願意跟隨您。

“現在,百姓所擁有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即使收成好也非常困苦,收成不好的時候被餓死則是常有的事情。都不能夠豐衣足食,百姓怎麼會去講究禮儀呢?

“如果大王是真心想要施行仁政,那就從根本上來實行。每戶給予五畝的住宅,在院子裏種上桑樹,種上了桑樹,五十歲的老人就可以有絲綢衣服穿了;不要錯過飼養雞、狗、豬的機會,這樣一來,七十歲的老人就會有肉吃了;百畝的田地隻要不破壞生產,一家幾口也就有足夠的糧食吃了。注重教育辦學校,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那麼,就不會出現老人背負重物出現在路上了。七十歲的老人可以穿絲質衣服,可以吃肉,百姓衣食無憂,做到這個程度,就沒有不稱王的人了。”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齊國的大臣莊暴前來拜見孟子,他對孟子說:“先生,我去拜見大王的時候,他對我說他喜歡音樂,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他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喜歡音樂到底好不好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如此喜歡音樂,那麼,他距離王道就不遠了,齊國不久就會強盛起來。”

過了幾天,孟子拜見齊王的時候,就對他說:“大王是不是曾經對莊暴說過您喜歡音樂?”

齊王聽後,臉色立刻就變了,訕訕地回答說:“我喜歡的不是先王喜歡的那種優雅音樂,隻不過世俗的音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