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媒婆上門提親事(1 / 2)

清晨就在王成的傻樂和繡兒的糾結中來了,村裏的雞鳴聲好不熱鬧。

王成快速的穿好衣服從炕上跳下來,隨便洗了洗臉就把大門打開,邁著大步就出了門,走到斜對門的人家也就是他自小交好的兄弟王河家剛想敲門進去,突然想起來自己忘記拿給媒婆的錢,急匆匆回到家。

王成在炕上的炕桌上拿過一個沒上過漆的木匣子,木匣子裏其實隻有三小塊絞的不規則形狀的銀角子,也就是□□兩的銀子,(一兩銀子等於一串錢,一串錢大約一千二百至一千四百文,年份不同有些差別)一串銅錢,幾十個散著的銅錢再加上一個桃花的木簪子。

他數出三百文錢,想想現在天還很早,隔壁王大娘(王河的娘)年紀大了現在一定還沒吃飯,等吃飯了找王大娘,讓王大娘去找上河村的李媒婆。王成想現在著急也沒用,不如先收拾收拾家裏,萬一繡兒的哥哥過來打聽的時候看見自己家裏亂糟糟的可就不好了。

於是王成就想著先吃飯再去王河家,然後去鎮上買點家用的東西,畢竟自己一個人家裏的東西自己就將就著用了,等娶了了繡兒後可不能讓繡兒也這樣將就,回來的早就打掃打掃院子。

王成進了灶房,說是灶房其實是燒炕的大鍋,灶房裏的東西不多,一個菜板子,一個裏麵盛有半彎油的大海碗,一把生了點鏽的菜刀都在條桌上;北牆角有四個缸,一個水缸,一個鹹菜缸兩個麵缸。一個缸裏是白麵不過裏麵的麵很少了,另一個裏麵是顏色有點黑的玉米麵和地瓜麵摻一起的黑麵,這種麵有點苦苦的。

灶房的北牆角堆著一些地瓜,還有幾個蘿卜和大白菜。看著王成一個人灶房裏的東西不算少了。其實大白菜和老蘿卜是昨天王大娘看王成這裏沒菜讓王河拿過來的的。王成就起火做了一大海碗的麵圪塔,從鹹菜缸撈起一根鹹蘿卜好賴的一切滴了兩滴油就吃了起來。

繡兒起床的時候已經有點晚了,王張氏在灶房裏忙著。等繡兒洗漱完後來到灶房水都燒開了。

“繡兒你用熱水和好豬食雞食,等涼的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去喂豬喂雞”繡兒忙答應一聲就去幹活了。

張王氏喂了五頭豬,其中有兩頭母豬,每年賣豬仔也能得不少的銀錢,還有十隻雞,每天下的雞蛋他們老兩口和繡兒三個人根本吃不完,王張氏就會把雞蛋賣了收點錢或者換一些鴨蛋。

等繡兒忙完的時候也差不多應該吃飯了。

今天早飯做的大米粥裏麵加了好些豆子,繡兒特別喜歡吃。菜有張王氏淹的小辣椒,鹽鴨蛋,還有昨天晚上剩下今早上又在大鍋裏熱了熱白菜燉豆腐。繡兒吃得很香也很開心。

熱熱的粥熏得繡兒臉蛋紅紅的,明亮的杏眼微微彎著分外惹人疼。王可海想到繡兒的親事,突然間有種酸酸澀澀的感覺,小時候還需要抱著的孩子竟然到了出嫁的年紀,王可海在心裏歎了口氣,這就是吾家有女初長成啊。

忘記說了,王可海其實識字,小時候在私塾裏念過幾年的書。王可海雖然腦子靈活,但是讀書就是不行,他爹娘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勸也勸了就是不管用。

要說家裏誰最疼繡兒,以前繡兒的爹和繡兒的姑父那是不分伯仲的,現在繡兒的爹沒了,繡兒的姑父在家裏那是最疼繡兒的。

從繡兒的姑姑把還在繈褓中的繡兒抱到王家村,喂奶喂飯洗尿布王可海都做過。王可海就覺得繡兒那麼小小軟軟的一個娃,睡醒了一個人躺在炕上睜著大大的眼睛不哭不鬧,哪裏有點聲就費力的往哪裏瞅,特別惹人稀罕,比自己家裏的三個皮小子強多了。

到了繡兒七八歲的時候,別人家的女孩子家裏的話基本上都能幹,能照顧家裏的弟弟妹妹了,可是王可海看王伯東的時候還領著繡爾玩兒甚至教育三四歲的王伯東要讓著姑姑。幸虧張王氏覺得這樣下去不是個事,說不能這麼寵孩子,不然繡兒什麼活不會做不說,那性子肯定就是刁鑽蠻橫的,這才開始把繡兒拘在家裏學做活,但是地裏的活卻沒學。

這就造成繡兒家裏的是一把好手,織布紡線,裁衣做鞋,做飯做菜甚至是收拾家裏的菜園子也比一般人強多了,但大地裏的活還是半點都不會。

張王氏和王可海願意讓繡兒嫁給王木匠,也是因為王木匠有手藝,雖然王木匠現在家裏窮沒有地,但每個月總能得二三兩的銀子,繡兒不必下地幹活,小兩口也能攢下銀子:以後攢點銀子買了地可以把地佃出去或雇短工,繡兒把家顧好就行,要是繡兒與個沒手藝的人成親,以後肯定會下地,就像張王氏家裏條件好可三個兒媳婦在農忙時也要下地搶收,繡兒的姑姑和姑父王可海舍不得繡兒這樣累。

所以覺得王木匠真真是個好人選。

繡兒第一次烙餅,餅都糊了,就這樣王可海還向繡兒的爹炫耀繡兒給烙的餅可好了。王可海看著繡兒就覺得自己再有個和繡兒年紀差不多大的兒子就好,那樣繡兒就變成自己的兒媳婦了,永遠不會離開這個家,可是王可海的三個兒子的孩子都不小了。

王可海也知道這樣想是沒用的。但任是誰,自己照顧大的孩子就要去別人家了,也是舍不得的。在王可海心中繡兒就是自己的親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