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榮格可不簡單,他是弗洛伊德的衣缽(bō)傳人,精神分析學說在他的發展下,體係更加完整。他也是聽說了畢加索超現實主義的名頭,才趕到展覽會的。他正是要在這位風靡全球的著名藝術家的作品裏,找到精神分析學說的依據,這和當初弗洛伊德從俄國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著《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發現了“戀母情結”一樣。榮格的評論顯然有很多牽強附會的成份。
畢加索想到了離婚。律師說,離婚將使他失去他的一半作品,這和判處他的死刑差不多。奧爾佳卻沒有耐心了,1935年7月的一天,她猛地把剛從外麵進來,立足未穩的畢加索推倒在沙發上,一邊嚎啕大哭,一邊把拳頭雨點般地向畢加索砸去。畢加索回過神來,打了奧爾佳一巴掌。奧爾佳抱起嚇呆了的保羅如一陣颶(jù)風席卷了出去。
他們分居了。
畢加索毫無顧忌地與泰勒住在一起了,這使他如釋重負。泰勒美麗的頭像不斷以粘土和石膏的形式反映出來,泰勒自己都驚奇不已。她能在一座石雕上同時看到自己的正麵和側麵,這好像比鏡子還管用。
泰勒和她的母親一起住在效外的阿爾福特旅館。她懷孕(yùn)6個月了,但她卻沒有沉浸在即將為人母的幸福之中,而是急切地等待畢加索帶來他們離婚的消息。她向比她更急的母親保證,至少在孩子出世前,她會成為名正言順的女主人。
經驗豐富的母親無奈的歎氣,她知道這太難了。
9月5日,泰勒生下了一個女孩。畢加索見是個女孩,喜出望外。他抱著孩子不停地親吻,嘴裏一邊念叨著:“我的小天使,我的小天使。”孩子起了父親死去的小妹姊的名字——瑪麗亞·德拉·孔瑟達。
不知道是由於泰勒沒到年齡,而免得引起法律上的麻煩,還是泰勒對畢加索在離婚問題上的態度暖昧暖昧:(態度、用意)含糊.不明白。不滿,在瑪麗亞的出生登記證上,“父親”一欄裏填著“不詳”。
畢加索的情感在1933年得到了一次巨大的爆發。這一年,希特勒用他的那雙魔爪抓住了德國,納粹的恐怖籠罩了德國並侵襲到其他國家,而畢加索的家鄉西班牙也在這種氣氛中顫抖。
在這種憤怒中,畢加索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奧爾佳與畢加索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明顯。
同時,他對於已經熟悉的情人瑪麗產生了厭倦感,這個已經成長為媽媽的美麗姑娘總是無法了解他的創作,她無法成為他事業上的支持者。
這時候,朵拉·瑪爾出現了。在一家咖啡館裏,畢加索一眼就被朵拉的美麗外表和散發出來的獨特氣質所吸引,她長著有力的輪廓,自然披垂在肩上的濃密的黑發,烏黑的眼睛。畢加索大大咧咧地走上去,伸出手說:“我是畢加索,很想認識你。”
朵拉·瑪爾是個畫家兼攝(shè)影家,出生在《阿威農少女》誕生的那一年,母親是法國人,父親是南斯拉夫的建築師。朵拉·瑪爾早就知道畢加索的大名,他的特立獨行的創作精神和如日中天的聲譽(yù),對於自己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於是兩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最後的歲月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以閃電戰進攻波蘭,戰爭狂飆(biāo)席卷歐洲。
不久之後,法國淪陷了,巴黎被納粹德軍占領。以前居住在法國的很多藝術家紛紛逃往美國。而畢加索卻在此時留在了巴黎。
畢加索這樣做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因為他是希特勒最痛恨、最害怕的藝術家,他一直被認為是“布爾什維克藝術”和“頹廢藝術”的締(dì)造者。
德國人占領巴黎之後,開始籠絡籠絡:用手段拉攏人。法國藝術家,邀請他們去德國觀光,額外補貼食品和煤炭。然而畢加索卻斷然拒絕了這些帶著陰謀的好處。
畢加索冷笑了兩聲,擲地有聲地說:
“一個西班牙人是不會怕冷的!”
由於他拒不與法西斯妥協,一些法西斯黨徒打著藝術的旗號來排擠他,他們叫囂著:“把畢加索趕進瘋人院!”
畢加索在國外的朋友們紛紛致信給他,勸他離開巴黎,到國外過安定的生活,擺脫戰爭的困擾,畢加索拒絕了,他鏗鏘有力鏗鏘有力(kēnɡqiānɡ):形容有節奏而響亮的聲音。地回答道:
“我可不是甘冒風險,我隻是不甘於向暴力和恐怖屈服,我想留下來就留下來,不管會付出多大的代價!”
這一番話顯示了畢加索不畏強暴的頑強性格,他一方麵不屈不撓地與法西斯抗爭,一方麵又機智地保護自己和自己的作品。
畢加索把自己的大部分作品都存在一家銀行的保險櫃裏。一次,德國人突然宣布,要將銀行保險櫃裏的東西登記造冊,以備“不時之需”,實際上是想借機掠奪巴黎人民的財產。
畢加索匆匆趕到銀行時,他和馬蒂斯藏畫的三個房間裏的櫃子都被打開了,因為他們是希特勒特別“關注”的對象;所以那些珍貴的作品都麵臨著被搶走甚至毀掉的危險。
畢加索心急如焚,他看了幾眼前來登記的兩個德國士兵,發現他像不太懂藝術,看見滿屋子的畫紙還隱隱流露出失望的神色,也許他們原以為這裏裝的應該是鈔票或金銀珠寶吧!
畢加索心裏放寬了一些,他知道這兩個大兵對藝術品不怎麼感興趣,於是帶著他們從這個房間走到那個房間,冷不丁掏出一兩疊並不重要的畫給他們看。兩個大兵轉得有點糊塗了,再一看畫上盡是些看不懂的東西,連個像樣的人都沒有,心想:“看來這些東西也值不了幾個錢。”
畢加索瞧穿了他們的心思,便說:“先生們,這些破畫紙加起來也不過值8000法郎。”
德國士兵早就不耐煩了,他們匆匆登記了房間裏三分之一的東西就走了,還埋怨著今天沒撈到一個肥差,白辛苦一趟。
畢加索鬆了一大口氣,“感謝上帝!”他在胸口劃了一個十字,慶幸保住了自己和馬蒂斯多年來的心血。
然而,在納粹的鐵蹄下,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畢加索一樣,能夠幸運地保全自己。
在整個被德國占領的陰鬱氣氛裏,畢加索總是感到一種黑暗的包圍,這種黑暗讓他的心靈痛苦,隻有心中永遠無法熄滅的對愛的渴望支持著他。這時候,他又碰到了即將取代朵拉的弗朗索瓦絲。
畢加索是在一次晚餐上碰見弗朗索瓦絲的,那時候弗朗索瓦絲22歲,是一個畫家。畢加索是用那種充滿挑釁挑釁(xìn):借端生事,企圖引起衝突或戰爭。的語言,來吸引弗朗索瓦絲的注意力的。他用充滿懷疑的語調問她:“聽說你也是畫家?”於是弗朗索瓦絲就回擊道:“當然。”接著,畢加索讓步了,他說:“好吧,我也是個畫家,有時間你可以來參觀我的畫室。”沒有人能拒絕畢加索的邀請,弗朗索瓦絲急切地問是哪一天。
畢加索是個令人傾倒的導遊,他的藝術天才同樣表現在對於畫室的介紹上,他幾乎用一種文學化的語言,把這座房子的曆史和傳說,編織成讓人迷戀的故事說給弗朗索瓦絲聽。這場參觀一下子讓弗郎索瓦絲失去了任何抵抗的能力,她麵前的這個62歲的男人發出一股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從畫室出來之後,弗朗索瓦絲迎著陽光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後她在回家的路上一點點地回味著剛才的場景,還有畢加索如珠的妙語。她突然意識到,這剛剛過去的一個小時裏,這個偉大的藝術天才已經成為她生命中的主題,她已經無法不愛他了。
1944年8月24日清晨,隆隆的炮聲把巴黎人民從睡夢中驚醒,繼而又聽見坦克開動的轟鳴聲。
畢加索推開臥室的窗戶,隻覺得陽光明媚,空氣清新,樓底下聚集了一些人,像在談論什麼,大家都顯得十分興奮和激動。
“出什麼事兒啦?”畢加索高聲問道。
“巴黎解放啦,德國鬼子撤退啦!”樓下的人大聲回答道。
“真的嗎?巴黎解放了!”畢加索有些呆了,.他一時還接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喜訊。
他拿著軍號興衝衝地跑到樓下,仰起頭,對著湛藍的天空,連吹了30響。嘹亮的號聲感染了沉浸在喜悅中的人們,他們唱著、跳著,眼睛裏閃動著歡樂和希望。
趕跑了德國法西斯,很快,盟軍擁進了巴黎城。這些來自大洋彼岸的年輕人有兩個願望,第一,登上聞名遐邇遐彌(xiáěr):遠近。的艾菲爾鐵塔;第二,參觀畢加索的畫室。
一連好幾個星期,畢加索的畫室裏都擠滿了穿著美國軍服的士兵們,他們和李·米勒一樣,好不容易從戰場上撿回一條性命,無論如何也要實現自己的夙(sù)願,去看一眼畢加索和他的畫室。
畢加索心疼地看著這些從戰場歸來的年輕人,他們每一個都經曆過炮火的洗禮和死亡的威脅。畢加索盡自己的力量滿足著他們的要求,不管這些要求有多麼奇怪。
畢加索的真誠相待,讓戰士們倍感溫暖。他們累了,就隨便找個地方躺下來大睡,好像這個畫室就是他們的家,安全而溫馨。有一天,畢加索畫室的地板上居然睡了二十多人。
1944年10月,畢加索加入了法國共產黨。他的朋友們都知道,他向來關心政治,但是誰也沒想到自由不羈(jī)的畢加索會加入共產黨。這個消息成為當時巴黎街頭最熱門的話題。
不久,弗朗索瓦絲為畢加索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克勞特。從此時起,畢加索與弗朗索瓦絲開始正式同居。1949年4月19日,弗朗索瓦絲又為畢加索生下了女兒帕洛瑪。帕洛瑪在西班牙文中的意思是鴿子。
鴿子是一直藏在畢加索心中最美好的形象,畢加索小時候最愛畫的動物就是鴿子。在這段時間裏,畢加索尤其感受到了家庭生活的樂趣。他不知疲倦地哄逗孩子們,同他們一起做幼稚的遊戲,埋藏在畢加索內心深處的天真被他的孩子激發出來了。
在瓦洛裏隱居的生活簡單但是並不孤獨。1949年8月24日,法國內政部長在巴黎頒發給畢加索一枚銀質獎章,以表彰他在抗擊法西斯期間所表現出來的巨大的勇氣,和創作出來的鼓舞人心的作品。畢加索對於這一榮譽當之無愧地接受了。
9月2日,畢加索又飛到波蘭,接受波蘭總統頒發的“波蘭複興紀念章”,以肯定他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和反法西斯鬥爭中的出色表現。11月,他被授予列寧和平勳章。
同年,他抵達倫敦參加第三屆世界共產主義和平大會。由於當時的英國政府極端反共,很多國家的共產黨員被拒絕入境。畢加索對此十分氣憤,他大膽地發表了一分鍾的演說來聲援大會,在演說中他毫不忌諱毫不忌諱(huì):對某種可能產生不利後果的事力求避免。地宣稱:
“我主張生存,反對死亡,我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1949年2月,世界和平大會在法國召開,法國共產黨邀請畢加索為大會設計宣傳品。
在此之前,白色鴿子的形象一直在畢加索的腦海中閃現,從童年的記憶到取名叫“帕洛瑪”的小女兒,畢加索對於這個可愛的形象充滿了無限的深情。正好這時候,雕刻家米歇爾·西馬送給畢加索一隻貓頭鷹作紀念。貓頭鷹的凶猛形象一下子刺激了畢加索的創作靈感,於是這隻可憐的貓頭鷹成了畢加索腦海中邪惡和野蠻的象征,而鴿子成為和平的象征。
於是畢加索把自己養的那隻白色鴿子搬到了石版畫上。在畫中,黑色的底色上,鴿子的羽毛油亮生光。
這張鴿子的形象迅速成為世界最著名的標誌之一,它被命名為“和平鴿”。這隻和平鴿毫無障礙地飛過各個國家的邊界,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建築和郵票上。
在50年代,畢加索不斷地遭遇到朋友的死亡。1953年,野獸大師馬蒂斯去世。一年後,立體主義的四偉人之一的費爾南德·萊熱去世,引起了畢加索更大的震驚,畢加索對於他們共同拓展立體主義時的並肩工作仍然懷念不已。畢加索常坐在黑暗的屋子裏,靜靜地回味自己的一生,懷念故去的老友,更多的是自己的生命即將消逝的恐懼感抓住了他。
也在這一年,畢加索遇到漂亮的模特雅克琳,於是畢加索的那顆心又開始不安靜了,他開始偷偷與雅克林約會。雅克林是他一生中最後一位情人。
到了這年的冬季,弗朗索瓦絲再也無法忍受畢加索的用情不專,她與畢加索之間的關係徹底決裂了,她帶著女兒和兒子離開了畢加索。於是,這位老人徹底陷入了孤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