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變化並不會立即就發生。你的人格發展到目前的狀態經曆了很長的時間,而你對你的人格進行認識和重塑也需很長的時間,這就像改變一條巨輪的航程:你需要轉舵來改變方向,但是,該輪過去的力量使得轉舵隻能是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激進的方向改變。人格的變化也同樣如此,有意義的改變是一個過程,但是,通過轉舵確定新的航程,並堅定地走下去,你就會發生改變。
假使自由的力量能創造和改變人們的生活,由此你可能會合乎邏輯地認為,人們將會熱情地擁抱這個力量進行自由的選擇。不幸的是,人們常常並不是按照這個邏輯去行動。實際上,人們常常花費大量的時間,處心積慮地去設法否定和逃避他們的自由。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很簡單:責任。當人們自由選擇的結果取得了成功時,他們通常就很願意承認他們的自由,但是,當結果是失敗時,他們就會逃避責任。
這種對責件的恐懼和逃避明顯地表現在生活的每個方麵,在此你不妨想想你工作單位的情形。工作取得了成功,受讚揚和獎賞常常是上層的事,上層的大小官員們自己舉杯慶賀,享受著成功的果實。雖然下層的人可能也值得分享榮譽,得到獎賞,但是,他們的作用常常被忽略,實際上被遺忘了。而在失敗的情況下,情況則恰恰相反——譴責和處罰的對象是下層的員工,最終,最底層的人可能會成為替罪羊。
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著一種愈益明顯的傾向,即通過成為一位受害者而逃避責任。對於許多人來說,成為這個“新的受害文化”的成員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這樣一來能使他們在道德上處於無辜者的有利地位,並避免為他們的行為承擔責任,還能通過法律製度獲得經濟上的賠償。
所有這一切都源於人們日益增長的權利意識:人們想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有所作為,經濟上富足,事業上成功——如果他們不是這樣,那麼,他們就是受到了他人的傷害,他人就必須為他們的行為負責。他們確信他們不僅有“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且有得到幸福的權利。實際上,他們認為他們有權逐漸地增加“權利”的範圍——而不承擔與這些權利相伴隨的責任。
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把權利和責任分割開來。人們注視著他們的權利,但是,責任感卻日益萎縮,因此,如果他們沒有得到他們想得到的東西,他們就認為一定是某人的錯誤。
從自身以外來解釋自己不幸的原因,當然有一定的誘惑性,但是,這種態度最終不僅不會取得任何結果,而且還會導致個人的尊嚴、自尊和自由的喪失。相反,如果你能完全地承擔個人的責任,那麼,你就能通過你所作的選擇,自由地塑造你的命運。
自由是由深思熟慮的選擇組成的,這些選擇能反映你真實的自我:你真正的願望和內心深處的價值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因素限製你的自由,甚至完全壓製你的自由。這些限製你自由的因素,既可能來自於你自身以外——外部的強製力,也可能來自於你自身——內在的強製力。雖然外部的因素可能會限製你的自由——如受到監禁或從事一項沒出路的工作,但是,由你自己內在的強製力所帶來的限製,則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如,人們之所以一般會有拖延和吸煙的毛病、忍受焦慮的煎熬、感到抑鬱和消沉或人際關係緊張,不是因為有人強迫他們這樣做。相反,他們常常是以他們意識不到的方式而使自己成為受害人。
為了消除強製力,首先,你必須意識到強製力的存在。例如,如果某人強迫你以某種方式進行思考或感覺,你隻有在意識到這種現象存在的情況下,才可能去解決這個問題。同樣,如果你沒有意識到無安全感或感情幼稚等屬於個人的問題,那麼,你就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形成內在的力量驅動你的行為。一旦你達到了這種深刻的認識水平,你就會選擇一條不同的道路,使用恰當的決策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許多人對自由選擇的性質並不了解,也有的人存在著許多疑惑,因此,下麵我們有必要對有關自由的幾個主要的誤解進行考察。
許多時候,我們進行的選擇並不自由,因為選擇是在他人的強迫下作出的。例如,如果你受到了一個行凶搶劫者或一位野蠻人的威脅,身體麵臨著受到傷害的危險,那麼,你所作的選擇就是對這些威脅作出的反應,明顯地感覺到不自由。同樣,如果你在工作中,不得已而向有權解雇你的人向你施加的不合理壓力屈服,那麼,你所作的選擇很明顯就會受到這種環境的限製。這些對你自由的限製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外部的強製力,因為它們是促使你在不得已的條件下進行選擇的外部影響力。雖然綁架人質、索要贖金以及敲詐等是這種強製力極端的表現形式,但是,強製力也有許多早期的形式。政治領導人訴諸恐嚇、對熟人微妙的操縱、乞丐暗示的威脅、有權人進行的性騷擾等,是限製你自由的外部強製力的普遍表現形式。
把自己從外部的強製力中解放出來的方法是,消除它們或使其成為無效,隻有如此,你才能作出反映你真實願望的選擇。例如,如果你的選擇受到了野蠻的丈夫或不講理的上司的限製,那麼,你或者必須改變他們的強製性行為,或者你必須擺脫這種環境以獲得真正的自由。如果你認為你的選擇受到了你所居住的地理位置的限製,那麼,你或許必須通過搬家才能增加你自由選擇的可能性。
關於自由的第二個誤解,幹擾著人們進行自由選擇的能力,因為它鼓勵人們被動地接受他們所麵臨的可供選擇的條件。然而,充分地行使自由意味著你要積極主動地創造現實沒有提供的選擇的可能性。這種能力既涉及到通過采取積極主動的精神進行批判的思考,也涉及到通過創造獨特的可能性來進行創造性的思考。例如,如果你在工作中需要完成一個項目,你不應該隻考慮原有的條件來實現你的目標,而是應該積極地尋求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你與某人麵臨著一個困難的處境,你不應該把自己局限在這個範圍內來進行選擇,而是應該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人們往往滿足於坐在那裏,聽任環境決定他們的選擇,而不是采取積極主動的精神,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塑造環境。批判的和創造性的思考者把世界看成是一個他們有責任去塑造和改變的可鍛造的環境,這樣就能使他們放手去最大程度地行使他們選擇的自由。
“沒有人是自由的,他是自己的奴隸”。這句格言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雖然你可能認為你能進行自由的選擇,因為你不是能見到的外部強製力的受害者,但是,你的選擇可能的確是不自由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你的選擇可能是內在的強製力的產物,一些非理性的衝動限製奴役著你。即使你是按照自己的“願望”進行選擇,“願望”本身也不代表你最真實的自我——你內心最深刻的願望和價值觀。
盡管在社會生活中,沒有外部的威脅能強迫人們進行選擇,但事實的確存在。不過,在許多情況下,對人的限製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人的自身,這種內在的限製使人們無法進行源於他們真實的自我的選擇。你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源於你真實的自我,或它是內在的強製力的產物呢?對此沒有簡單的答案。你必須批判地思考你所處的境遇,以對它有一個全麵的了解,但是,下麵的一些問題能指導你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你感到你能進行一個自由的和沒有限製的選擇,如果願意的話,你能很容易地“作出相反的選擇”嗎?或者在某種意義上,你感到你的選擇超越了你意識的控製,你受到一種不反映你真實自我的力量的“控製”,在某個方麵,某種衝動“支配”著你?
你的選擇豐富了你的經曆,為你的生活增加了成功、幸福等積極的品質了嗎?或者你的選擇為你帶來了消極的後果,損害了你努力要實現的許多積極的目標了嗎?
如果有人問你,你為什麼要進行選擇,你能給出一個有說服力的、合理的解釋嗎?或者你對解釋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感到不知所措,而隻是說:“我無法控製自己。”
當人們吸煙成病時,他們常常感到,他們不是在進行一個自由的和沒有限製的吸煙選擇,因為對他們來說,要戒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相反,他們常常感到他們被習慣所困擾,盡管他們也曾作過無數次的戒煙的嚐試。
吸煙給一個人的生活增加了許多消極的因素,包括對他自己及他周圍的人健康的損害、牙齒有鏽斑、呼吸困難等。從積極的方麵來看,人們認為吸煙能減少憂慮、抑製食欲、緩減社會的壓力等。但是,吸煙隻能是治標之舉,而不是治本之策。總的說來,吸煙最終的後果是消極的。
想戒煙的大多數人對解釋他們為什麼吸煙的原因感到不知所措,而隻是說:“我無法控製我自己。”
現在我們使用這些標準對吸煙進行分析。習慣性吸煙似乎明顯是一個內在的強製力的例子。當然,雖然吸煙可能不是你的問題,但是,你可能要考慮你生活中其它的事情。雖然你可能發現,作出別吸煙的勸告是很容易的,但是,當你麵對巧克力包奶油小蛋糕的誘惑,麵對缺乏安全的恐懼感或嚴重的消沉抑鬱時,你可能就不會很容易地接受這類簡單的勸告了。
有的內在強製力來源於他人的期望,而我們漸漸地在無意之中把這些期望“內化”為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例如,在你的生活中,某人可能要求你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依從,你可能逐漸地把這種期望內化,真的認為表現出這種自我克製是你自由的選擇。不過,雖然你在表麵的層次上可能能使自己確信,但在一個較深的層次上,很明顯你放棄了你的心理自由,而服從了他人的要求。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很難掙脫虐待的和破壞性的夫妻關係的原因:他們不把這種關係看作是虐待的或破壞性的,相反,他們可能認為這樣做是他們的自由選擇。
在你全部的社會生活中,這種同樣的心理模式不斷地出現。希望被愛、被人接受、被人尊敬,適應社會整體,得到他人的獎賞,這一切都是人的天性。不過,雖然你可能努力地使自己確信,但是,你在對這些壓力和需要作出的反應的選擇常常真的是不自由的,因為促使你行動的驅動力不是來源於你自身,而是來源於自身之外的力量。這裏的關鍵是你自我意識的程度。自由選擇要求你能意識到社會的壓力和期望,你能有意識地選擇如何對它們作出反應。但不幸的是,我們這個關鍵的自我意識常常是缺乏的,因此,我們的行為是外部操縱的結果,而不是源於自我的選擇。
大多數人確信,隻要他們不過分地被外部的力量所驅使去做某事,他們的決定就是他們自己的,如果他們希望某個東西,那是他們想要它。但是,這是我們對我們自已存有的一個大的幻覺。我們的許多決定實際上並不是我們自己的,而是由外部給我們建議的,我們成功地說服了我們自己,這是我們所作的決定,但其實我們是在服從他人的期望,被害怕孤獨隔絕和對我們的生活、自由和舒適的較為直接的威脅所驅使。
即使你可能認為你在進行真正的自由選擇,但實際情況可能是,你對內在的或外部的強製力的反應所作的是“虛假的選擇”。因為你沒有意識到對你的行為產生影響的某些因素,所以,你生活在玩偶的幻覺中,你的每一項活動都被你看不見的提線所操縱。
雖然每個人都參與了某些虛假的思考和虛假的選擇,但是,這裏的關鍵問題是,在什麼程度上,我們大家都這樣做了。如果你是一個對你的信仰和選擇進行反省、推理和批判思考的人,那麼,你基本上是一個“內在導向”的人,即你是一個獨立地進行思考和選擇的人。相反,如果你是一個很少對你的信仰和選擇進行批判思考的人,那麼,你基本上是一個“他人導向”的人,也即你是一個受他人的期望或你幾乎不能控製的內在力量決定的人。真正的自由要求我們具有對“自我”進行反省、推理和批判思考的意誌和能力,缺乏這些能力,我們就會處於成為“虛假的自我”的危險境地之中。
我們會很自然地認為,既然你的自由常常受內在的和外在的強製力所限製,因而你的責任就會被減少,因為這些內外的強製力似乎是你無法控製的因素。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你仍然是有責任的。為什麼呢?因為你感覺到你自己所承受的限製,主要是你以前進行選擇的結果。例如,雖然你現在可能感到迷戀某些藥物,或處於身心上受到虐待的夫妻關係之中,但事實上,你的這種被奴役和束縛的狀況是多年來就發生的。現在,你可能感到你深陷其中,甚至想象不到會有不同的可能性。然而你的處境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它是你進行的一係列選擇的結果,就如同用線慢慢地把你的手纏住,一開始,你很容易掙脫,但是,如果你不采取行動,就會逐漸地達到這種程度:沒有外界的幫助,你就無法使自己得到解脫。在此,尋求這樣的幫助仍然是在於你自己的選擇。因此,你應該對所發生的事情負責。
但是,周期性的抑鬱消沉、恐懼、情緒不安以及其它的一些心理問題又是怎麼回事呢?人們也應該對這些情況負責嗎?雖然我們已“進步”到對幾乎每一種病症,特別是心理領域,都有藥可治的地步,但是,我們需要回首去審視,在上述情緒失調中思考應起什麼樣的作用,因為我們常常在無意之中,通過我們的思考和選擇使情緒失調得以存在,甚至使它們得以強化。當然,在嚴重的、慢性的和長期的情緒失調的情況下,專業的治療幫助是必要的,但是,對於較為常見的並影響我們發揮潛能的失調病症,如果我們能做到清晰的思考和自由的選擇,我們就常常能想方設法,努力地衝破這些障礙和困難。
在現實的生活中,以上抽象的觀點如何能發揮作用呢?讓我們考察一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很熟悉的例子:抑鬱。請想想你上一次抑鬱的情況。你對前途感到倦怠、目標不明確、悲觀了嗎?你感到這種低落的情緒即使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是無力改變的嗎?
對慢性的抑鬱症有兩種傳統的解釋:
第一種,它始於由來已久的心理疾病,反映了懸而未決的童年期精神上的衝突和無意識的憤怒,它需要數年的臨床治療來進行分析和改善。自然,這種方法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費用,即使如此,這種症狀也沒有把握徹底治好。
第二種,它始於大腦的化學失衡,需要服用抗抑鬱的藥。實際上,這些化學的治療不僅對嚴重的抑鬱症患者正變得日益普遍,而且對一般的病人也是如此。越來越多的人正寄希望於科學的力量,為他們提供簡便的治療方法,幫助他們治愈複雜的心理疾病。如果我們通過簡單的服用藥片就能“治愈”抑鬱症,或許我們用同樣的藥物手段就能治療任何的情緒疾病。
如果對抑鬱症隻有兩種可能的解釋,那麼,它是在什麼地方遺棄了自由呢?從表麵上來看,抑鬱似乎是一種如此普遍和衰弱的內在強製力,以至於用任何認真的方法談論選擇的自由都是毫無意義的。人們如何能為他們似乎明顯所無法控製的處境而負責呢?另一方麵,如果能說明抑鬱症常常是人們進行選擇的結果,他們能在其生活中通過不同的選擇來祛除這種病症,那麼,很明顯,自由和清晰的思考就是在生活的所有方麵走向幸福和成功的關鍵。
生活力量的感覺如何?你使用了哪些方法來消除抑鬱症?它們是成功的嗎?為什麼你認為抑鬱症最終能被消除?
首先要意識到,即使當你處於抑鬱症這樣強有力限製的痛苦中時,你仍然能夠進行選擇。
同樣,當你感到特別的抑鬱時,你可以選擇向抑鬱屈服,讓它剝奪你過有意義和有作為的生活的願望,或者你也可以選擇戰勝抑鬱。你用什麼武器來打敗這個始於你自身的敵人呢?你具有思想的力量,能夠進行批判的思考,清楚的推理以及自由的選擇。這也正是對人的行為進行解釋的非常直接和容易使人誤解的方法。順應不良的行為和神經過敏的情感,都是基於不合邏輯和自我毀滅的信仰的基礎之上的,通過改變你思考的方式,可以把行為和情感轉變到積極的方麵來。雖然這種療法把重點放在無意識的童年期創傷和長期的治療上,但實際上所有嚴重的情緒疾病——如抑鬱——和神經過敏的行為都是“不良的思考”的結果。不明晰、不合邏輯和方向錯誤的思考會產生心理疾病,通過清除不恰當的思考模式,這些心理疾病可以得到緩解和減輕。艾利斯通過研究發現,個人通過選擇他們的思考方式,可以改變思考的模式。以前學者們認為,人們的思考或是被內在的心理驅動力所“推動”,或是被外部的力量所“拉動”。但是如果人們能夠控製他們的思考,也就能夠控製他們如何感覺和如何行為。
假定你正耐心地排隊等候公共汽車,這時,突然有個人猛地從後麵推了你一把,你會有怎樣的感覺?如果你認為這個人是有意地推你,那麼,你很可能會感到很氣惱或甚至是憤怒。現在,假定當你轉過身來看看是怎麼回事時,你看見那個推你的人戴著一副墨鏡,手裏拄著一個拐杖向前探著路。你現在的感覺又是如何呢?如果你認為那個人是個盲人,你可能對你最初的憤怒感到很尷尬,認為你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現在,假定每個人都上了汽車,你把這個人領到了座位上,他摘下墨鏡,開始讀報,現在你的感覺又如何?是的,你肯定明白了一切。我們對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的情緒反應,直接建立在我們對事情如何思考的基礎上。當你的思考變化時,你的情感也會發生變化。
“合理的情緒心理療法”是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一種方法,它是建立在以下的原則基礎之上的:
神經過敏的傾向常常是天生的或是在童年期就有的,但是,這些傾向由於個人不斷重複早期就有的神經過敏的信念而延續下來。
既然情緒是密切關聯的,是人的思考的產物,那麼,神經病就是由錯誤的、不合邏輯的信念組成的,這些信念導致某人會用自我毀滅的方式去感覺和行動。
人們可以通過改變他們不正常的思考模式,並代之以明晰的、理智的思考模式,來清除他們身上這些自我毀滅的傾向。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找出那些不斷反複,使人們的情緒失調和行為失當的不合邏輯的信念,向這些信念提出挑戰,並代之以正確的信念,最終達到對影響生活每個方麵的個人生活哲學作基本的調整。
這種“合理的情緒心理療法”的方法在幫助人們解決個人問題方麵,被證實為特別有效。因此,讓我們把這個方法應用到我們一直在探討的抑鬱這個問題上,看看它究竟是怎麼回事。對這個方法如何運作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之後,你就能夠把它運用到你生活的任何領域,使你的生活更加自由和幸福。
慢性的抑鬱症是一種被意識到的思想失調,是對世界悲觀認識的自然結果。當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不幸降落在一個悲觀者身上時,悲觀者對此反應的方式是抑鬱:“這完全是我的錯,它將永遠地持續下去,它將損害我所做的一切。”這種反應是習慣性的和自動的,反映了一種在塑造個人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思考模式。當同樣的不幸降落在一個樂觀主義者的身上時,他的反應方式是盡量減少挫折和不幸感:“這個錯誤主要是由環境造成的,無論如何它會很快地消失。此外,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東西。”這種反應方式在幫助樂觀者深處逆境而不抑鬱是很有作用的。
悲觀者對不幸的這種習慣性的消極反應方式,反映了錯誤的和不合邏輯的信念,這種信念會帶來許多的情緒問題,其中包括抑鬱。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用正確的信念代替錯誤的信念,以確立新的思考和反應模式。例如,悲觀者可以通過改變他們的“解釋風格”,學會像樂觀者那樣去思考和感覺,“解釋風格”是悲觀者習慣性地向他們自己解釋事情為什麼發生的方式。你的解釋風格反映了你對自己和世界的基本信念——它體現了你的生活哲學。你是一個可尊敬的、有價值的人,還是一個一錢不值的人?你能完善你自己並提高你生活的質量,還是你對有意義的改變無能為力?你的解釋風格反映了“你心目中的世界”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隨著你對自己不斷地重複音信——這也反映了你的解釋風格——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你就會建立塑造你人格的思考和感覺的模式。
例如,假定你剛知道兩周後你將失去你的工作,你對就業的前景感到很渺茫,每個人麵對此種情況都會有這種心理體驗。雖然同樣的事情可能既會降臨到悲觀者的頭上,也會降臨到樂觀者的頭上,但他們對此所作的反應是完全不同的,從中反映了他們不同的解釋風格。讓我們來作一個比較:
(1)個人化:正如這些陳述所反映的,悲觀者傾向於指責降臨在他們身上的不幸,從而導致削弱自尊心,他們的結論是他們毫無價值,才能平庸,不值得人們去愛。相反,樂觀者清楚地看到了外部的環境在其不幸中的作用,他們能夠客觀地評價他們自己的力量和失敗,樂觀地麵向未來,更好地完善自己,這樣使他們的自尊心比那些不斷責備自己的人更強。當好事來臨時,情況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悲觀者習慣地把榮譽和讚揚送給外部的環境和人們,而樂觀者則傾向於認為這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自己應受到讚揚。
(2)永久;正如上麵所陳述的所表現的,悲觀者傾向於把不幸看成是永久的、一係列消極的事情,它們總要發生,並毀滅他們的幸福。相反,樂觀者則傾向於把不幸看成是暫時的,把消極的事情看成是他們能克服和戰勝的暫時的挫折。從積極的事情來看情況也恰恰是相反的:悲觀者傾向於把成功和幸福看成是暫時的,而樂觀者則堅信這樣的成功和幸福是一種正常的狀態。
(3)滲透:最後,正如上述陳述所反映的,悲觀者認為,不幸的事情會滲透到他們生活的所有方麵,表明他們的生活是一場失敗。相反,樂觀者認為,消極的事情是特定的和孤立的,與生活的其它方麵沒有什麼聯係。在積極的事情方麵,兩者恰恰也是相反的:悲觀者認為他們的成功僅限於那一件事上,而樂觀者則把成功看成是他們生活獲得全麵成功的標誌。
在生活的每個方麵——學習、工作、運動、健康,甚至是長壽——樂觀者都比悲觀者有更大的成功的可能,就像才能和動機在取得成功方麵是非常重要的一樣,樂觀可以被看成是繼才能和動機之後第三個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當你麵對逆境時,不能給自己說泄氣的話,這是很重要的樂觀技能,它能使你學會一係列新的認識的技能和態度,從而以更有效的方式重塑你對世界的看法。這種新的看法會使你獲得解放,給你進行真正的自由選擇的力量,這種選擇能反映你最真實的和真正的自我。當你學會了這些積極的思考技能時,你也能把它們傳授給你的孩子和你生活中其他的人。
你生活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你努力要實現的幸福生活是什麼?
幸福生活不像美德、滿足、離世或愉快一樣是一種固定的狀態;也不是像得到調整、實行和實現這類的目標狀態;也不像是驅動力或減少緊張那樣的一種心理狀態。
相反,幸福生活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種固定的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一個終點。但是,是什麼方向呢?根據羅傑斯的觀點,“構成幸福生活的方向是當心理自由能指向任何方向時,由全部的有機體所選擇的東西”。換句話說,幸福生活的核心就是通過真正的自由選擇來創造你自己,把自己從外部的和內在的強製力中解放出來。當你過著這樣的生活時,你就可以在你生活的每個方麵都發揮出你的潛能,就能夠完全地向你自己敞開心扉,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體驗自己內心的力量。你就不僅能較清楚地意識到像恐懼、失望和痛苦等這樣的情感,並坦然地接受它們,而且也能體驗到勇氣、體貼和尊敬這樣的情感。你就能完全基於自己的體驗生活,而不是通過防禦和否認而把它們都排除在外。
你怎麼能知道你應該進行什麼樣的選擇,什麼樣的選擇最有利於創造你想象中的自我,並實現幸福生活呢?隨著你達到了心理的自由,你的直覺就變得越來越可信,因為它們反映了你內心深處的價值觀,你真正的願望和你真實的自我。當我們受到內外強製力對我們自己的阻礙時,我們的直覺就會受到曲解,其結果常常是自我毀滅。如前所述,你需要對自己作明晰的思考,有一個樂觀的解釋風格,因為它能使你盡可能地用最有成效的方式來對待生活。當你達到了這種思想明晰和精神和諧的境界時,“感覺不錯”——你的反映意識和常識的證明——就是對你應該進行的選擇的一個有力的和可信賴的指導。在這種良好的狀態中,所進行的選擇將有助於你創造一種豐富的、令人振奮的、具有挑戰性的、有激勵作用的、有意義的和有所作為的生活。它將使你不斷地發展自己,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擺脫虛假的自我
你的自我感要通過你一生的努力才能得到強化。要培養你穩定和綜合的自我感,除了做到移情以外,形成個人的獨立感也是至關重要的。要想做一個成熟的批判思考者,移情和獨立這兩種品質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兒童以及成人處於強大的從眾壓力的環境之中,這種壓力有時明顯,有時隱蔽,但卻始終存在。如果你不從眾,我行我素,你就要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如果你是一名兒童,你麵臨著被社會排斥、失去愛、非難、懲罰的危險。如果你是一個成人,不從眾則會影響你的職業生涯,使你與他人的關係出現緊張,受到社會的譴責。
然而,從眾行為付出的代價不會比不從眾少,特別是在從眾意味著按照與你的“真實自我”相衝突的方式行動的時候,情況就更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你在世人麵前不得不創造一個“虛假的自我”,就像一位演員扮演了一個與他的自然人格不一致的角色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會出現這種情況,毫無疑問,這是由於生活中不同的人要求你扮演不同的“角色”而造成的。有時候,我們所有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說“違心話”,以避免對他人不必要的冒犯;穿我們並不喜歡和欣賞的流行服裝;承擔我們別無選擇必須去做的工作。在與此類似的例子中,如果你內在的自我是強大的,你就會作出符合自己願望和思想的真正選擇,而不使你真實的自我受到損害。但是,如果你內在的自我是軟弱的,在外部要求和壓力下感到畏縮,那麼,你就極有可能失去你真正的自我。
對個人來說,這種現象所引發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因為你總是從外部尋求怎樣思考、怎樣感覺以及怎樣行動的提示,因此,逐漸地你就會變得沒有安全感,沒有正確的自我觀作行動的指導,你就會事事依靠他人,沒有他人的指點和同意你就不知所措,感到內心很脆弱。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展示給世界的自我是經過精心偽裝後的自我,而不是你真正的自我、你的“靈運動”。沒有真正的內心自我來指導你的選擇,並把它建立在真正被愛的基礎上,那麼,你就不可能與他人建立在感情上很成熟、能夠互相移情的關係。建立在虛假自我基礎上的關係隻能是虛假的關係,這種關係隻能流於表麵,而且極不穩定。
當然,我們每個人在真實的自我和虛假的自我問題上,並不是非此即彼。事實上,我們所有的人都處於兩個極端——軟弱的、沒有安全感的、分裂的、完全“虛假的”自我和強大的、有活力的、有安全感的“真實的”自我——之間的某一點。在特定的場合和時間,你可能發現你自己會處於這兩個極端之間不同的地方。但是,無論你處於哪個地方,你麵臨的挑戰是一樣的,即你怎麼才能遠離虛假的自我而走向真實的自我?換言之,你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安全感、樂觀、有愛心、尊重他人、樂善好施、慷慨、靈活、移情、有創造性和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