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之所以能推斷出這起凶殺案的真相,正是由於他沒有如同一般人那樣被婦人淒慘的哭聲所蒙蔽,而是發現了她的哭聲中所傳遞出的細微的情緒差異,從而發現端倪,找到了破案的關鍵切入口。
生活中,大多數事物所展現出來的形態往往並不是它最本質的東西,隻有善於觀察,揣摩其真實情意,才能抓住本質,從而確定正確的解決之道。
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蔡澤的說客,他曾到諸侯各國遊說,但一直未受重用。正在他為此而感到苦惱時,突然得到一個消息。當年範雎投奔秦國之後,曾經受到秦王重用,後來由於一些決策上的失誤,致使秦國內外交困。因此秦王對範雎頗有微詞,而麵臨失寵的範雎則整天心事重重。蔡澤了解到這些情況後,認真地分析了形勢,覺得這正是他出山的良機。
蔡澤一到秦國,立刻放出風聲:“名士蔡澤,胸懷韜略,能言善辯,智慧無窮。隻要一見秦王,就可以代範雎而取相國之位。”範雎聽聞風聲之後,非常氣惱,於是派人將蔡澤叫到家裏,問他是否有這回事,並要求解釋。
蔡澤對範雎說:“先生也是明白人,難道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嗎?謀取富貴功名是人之常情,有誰不想益壽延年、永葆功名呢?可是縱觀曆史,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成功的,名揚天下,失敗的,性命堪憂。想當年,秦孝公時商鞅變法革新,明法令,廢井田,開阡陌,勸民農桑,令士兵習武,結果秦國富強了,無敵於天下,這都是商鞅的功勞,可是商鞅自己呢,卻遭受車裂之刑;楚國的吳起,勵精圖治,獎勵耕戰,裁撤冗官,使楚國一時強盛於天下,可他自己呢,最後卻中亂箭而亡;還有越國大夫文種,胸懷韜略,拯救越於危亡,輔佐勾踐雪恥奮起,終於稱霸諸侯,結果卻也落得個自刎廷前的下場。這三人都是蓋世奇才,為什麼結局如此悲慘?就是因為功成之後,不善於及時隱退的緣故。先生您覺得自己與這三人相比如何呢?”
範雎聽完這一席話後,心中氣惱早已平息,沉思良久,最後歎息著說:“我比不上他們。”蔡澤看著範雎說:“是啊。但您的聲名、財產和地位卻遠遠超過他們,我很為您擔心啊!”這正是範雎的心事所在,聽蔡澤如此一說,便開始求教:“先生認為我應如何避禍呢?”
蔡澤知道範雎已與秦王有隙,了解他擔心災禍隨時降臨的恐懼心情,於是說:“常言道‘樂極生悲’,先生您聲名已出,正可謂如日中天,在這種情形下,就應該學陶朱公範蠡,功成身退,以得善終。不然的話,隻怕商鞅、吳起、文種的下場也會降臨到您的頭上!”範雎深為認同,連連點頭稱是。蔡澤接著說:“前車之轍,後車之鑒,識時務者為俊傑。先生何不趁聲名正盛之時歸隱山中,以終天年,讓位於賢能之士呢?這樣先生既得薦賢之名,也保住了自己的功名,何樂而不為呢?”範雎畢竟還是留戀名位,對於蔡澤所指出的道路,他很不情願,但是為了保全自己,卻也別無選擇,隻好說:“感謝先生賜教,我聽從您的忠告。”於是將蔡澤留在府中,給予厚待。
不久,範雎在秦王麵前大力舉薦蔡澤,使蔡澤成為秦王的上賓並得到重用。之後,範雎又借故請退,秦王多次挽留未成,隻好準許所請,任用蔡澤為相國。
在這個故事中,蔡澤正是憑著對範雎處境的深入了解,揣摩透了範雎的心理,以曆史上功成身未退的商鞅等人的下場說中範雎的痛處,動搖了他留戀名位的決心,才能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範雎退隱薦賢,並最終取其位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