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三足鼎立,攻守兼備——成大事必須有超常思維(1)(1 / 3)

赤壁之戰之所以被後世史家看作三國時代最重要的一場戰爭,是因為曹操兵敗北還,同時伴隨的是“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也”。本想踏平江南、一統天下的曹操,卻因為赤壁的落敗,打出了東吳孫權、西蜀劉備這兩個他後半生的主要對手。赤壁戰後,曹操中晚年的征戰,也可以看作是用餘生為那場令其痛徹終生的敗筆“還債”。

1.沒有真誠,就沒有成功

曹操常說,“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滕》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留下曹仁、夏侯惇、張遼等將屯駐荊州,守備江陵、襄陽、合肥等要塞,防備孫劉聯軍乘勝北進。他自己則帶領著殘兵敗將,退回到北方的大本營許昌,重新整軍經武、屯田儲糧,以備再下江南。

曹操回到許昌的時間,已經到了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距離曹操舉孝廉、初入仕途的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十五年。這一年,曹操已經55歲了,到了中國古代所說的“知天命”之年。這三十五年間的曹操,有過“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的輝煌戰績,也有赤壁之戰一夜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狼狽北逃。今天的曹操,已經由一名初出茅廬的“孝廉”躍居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漢丞相。這三十五年他都做了什麼?他還想做些什麼?到了該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的時候了。

當然,我們不能憑空揣測古人的誌向,但此時的曹操卻給了我們一個入手分析的機會。這個機會來自於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所發表的一篇令文。

這篇令文就是《術誌令》,顧名思義,解讀的就是進入仕途三十五年來曹操的誌向、思想和經曆,令文又名《讓縣自明本誌令》,讓縣是曹操要推辭掉漢獻帝新加封給他的三個縣兩萬戶的封地,並借此表明他的本來誌向,反擊來自朝中反對勢力和朝外孫權、劉備等對手對他“漢賊”的謗議。這篇令文可以看作曹操從政三十五年來的述職報告,更可以看作是曹操風風雨雨三十五年的“心路曆程”。

曹操初入仕途時20歲左右,當時大漢王朝雖然已經進入末世,但大亂尚未開始。曹操出身宦官之家,當時並不被人看好,因此年少氣盛的他想做的就是當一個郡守,在地方上做出一些不同凡響的業績,讓世人對他刮目相看。在這種誌向的支撐下,曹操才在頓丘、濟南不惜得罪權貴豪紳,除殘去穢,最終隻得辭官歸鄉。

去官還鄉的曹操本想就此耕讀為業,從此與官場決絕。但很快,黃巾變起,西北大亂,三百多年的漢朝大廈將傾,曹操隻好重新出山,接受朝廷的任命,為國家討賊建功,戎馬一生,死後在自己的墓碑刻上“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做一個征戰四方的英雄是曹操的第二個誌向。可惜這個誌向未能達成,黃巾起義剛剛平息,董卓又來霍亂京師了,關東聯軍也是外強中幹,隻有曹操、孫堅等少數人真心為國,最終也失敗了。

人無法選擇時代,但可以利用時代創造的契機。之後,曹操“單飛”,自己率兵打天下,獲得兗州為根基後迎奉天子,結束了皇帝的漂泊生涯,然後率天子之師討伐叛逆,先後平定了呂布、袁術、袁紹、劉表等割據勢力,基本統一了北部中國,憑功勞當上了大漢王朝的丞相。

曹操當上丞相,可能有許多人心下不服,但不客氣地講,如果沒有曹操,天下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個袁術這樣的人稱孤道寡、自立為王了,憑曹操對大漢的貢獻,現在丞相的尊榮當之無愧。但是大家也要放心,曹操現在的誌向也是當個“周文王”,決不會再有篡漢之心,發誓決不當第二個王莽、董卓。

現在,有人認為曹操應該急流勇退,交還權力,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不客氣地講,這種建議就是包藏禍心。一旦曹操交權,不但自己和家族的性命堪憂,剛剛平靜下來的大漢王朝也會再起大亂,這是每個大漢子民都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曹操現在拒絕天子加恩辭封的這三個縣,就是為證明自己不是個貪得無厭的人,不會倚仗強權為所欲為。請批評家們從此免開尊口,察其言,觀其行,看曹操今後是怎麼做的。

這篇《術誌令》應該是真誠的,且是字字千鈞,極有分量,可以看作是曹操的政治宣言和“保證書”,保證絕不篡位,也承認自己絕不會放棄現在擁有的權力。

曹操文中沒有明確指出批評自己的人究竟是誰?但在字裏行間影射的應該有這兩個人——劉備和孫權。想當年曹操征戰天下、平定四方的時候,劉備這個編草鞋出身的“皇叔”不過是不斷地抱頭鼠竄、流離失所;孫權更是在嗷嗷待哺的嬰幼兒時代。曹操認為今天的榮譽地位是自己從戰場上拚來的,當之無愧。現在你們指責我“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久矣”,讓我交權,一旦我把權力交出來,你們一定會趁虛而入、取而代之,那時的大漢王朝才是真的不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