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趣的是,當粵方國民黨唱出對台戲之後,蔣介石竟想再請胡漢民出來主持黨務,所以“防衛較弛”。(見《邵元衝日記》,第739頁)蔣之“隨機應變”有如此!如果胡答允,蔣正好“釜底抽薪”,但是胡畢竟是比較有原則與操守的國民黨人,尚不至於為了做官,可以馬上忘記蔣氏的霸道與蠻橫。
7月21日,廣州國民政府正式頒布討伐令,以“剿共討蔣”為號召。9月初,兩廣部隊又誓師北伐,分襲湘贛,9月6日,已占湖南郴州,13日與蔣軍顧祝同部戰於衡陽,粵桂軍乘勝入城。但不到五天,九一八事變爆發,日帝侵占東北,國人悲憤至極,外侮臨頭,不好再打內戰了,雙方於是休兵。蔣介石於9月21日回到南京,即請自日歸國的陳銘樞赴粵謀和,即以下野為條件,“亦甚願接受”。翌日,邵元衝受命去見胡漢民,促其出主中樞,但胡回答得妙極,說是“賢、不肖不能並存,進賢必退不肖”(《邵元衝日記》,第776頁),要他胡漢民賢者出山,你蔣介石不肖,就得下台!誓不共存,頗有點誌氣。
在蔣授意下,陳銘樞由蔡元培、張繼陪同,於9月28日抵達香港,與粵方代表汪精衛、孫科、李文範會談。粵方提出三點:一、任陳銘樞掌京、滬衛戍事宜;二、由蔣發一電,對數年來政治措施引咎,並聲明統一政府頒發決定後,即行下野;三、由粵方通電取消粵中政府,來京開會協商統一政府事。(引自《邵元衝日記》,第778頁)30日,寧方開中央政治會議後,討論粵方三條件,蔣決定先發表陳銘樞為京滬衛戍司令,然後於10月5日電粵,謂“當此外交緊急”,“不可一日無政府”,希望粵方同誌早日來滬,再談其餘兩點。粵方認為有理,然而堅持最低限度應先釋放胡漢民。陳銘樞等將此意見於12日帶回南京,胡漢民遂於14日,由下關登車赴滬(見《邵元衝日記》,第784頁),禁足七個半月之後,終於獲得自由,然而遺恨綿綿不盡,對蔣絕不原諒,可見之於胡向吳鼎昌所說:“我在南京給他(指蔣)當了幾年家,想不到他翻臉不認人,最後耍出這樣的流氓手段!”(容齋《蔣介石湯山軟禁胡漢民》,第400—401頁)
1931年10月22日,蔣介石與胡漢民、汪精衛在上海見麵,這三個孫中山手下的歡喜冤家想再度攜手,據次日《大公報》的報道,汪蔣“互道別緒,握手言笑,甚為歡洽”,為蔣汪合作鋪了路,但蔣胡是否能再度合作,胡汪關係能否融洽,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蔣介石在粵方堅持以及抗日怒潮雙重壓力下,不得已於12月15日辭職。寧粵兩方遂於22日正式合流,在南京舉行四屆一中全會,組織政府,選舉林森為國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蔣雖下野,仍與汪、胡同任中常委,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事前已有妥善布置,黨政軍中的實力猶在,特務組織仍在掌握之中。同時蔣亟力拉攏汪派,諸如要求陳公博轉達,“中興本黨,非汪莫屬”(《國聞周報》第九卷第一期)等。一年之前,蔣仍口口聲聲,聲討汪逆,而今竟以中興大任相寄,變化之快,令人咋舌,然而蔣未必心口如一,隻是為了政治現實所需,借政敵之影響,為東山再起之謀。在蔣氏心目中,顯然沒有永久的朋友,隻有永久的利益。
不過,可異的是,自1927年以來,五年於茲,蔣介石聯甲倒乙,翻雲覆雨,結果依然是群雄割據、黨國分裂的局麵。統一徒成虛願,蔣氏實際控製的範圍,仍然跳不出孫傳芳五省聯軍總司令的掌心,而內憂赤共、外患日帝,則尤遠遠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