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在空中加油領域享有盛譽的國家是英國。英國也是早期的航空大國之一,在空中加油領域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還在1934年,英國就成功地進行了空中加油試驗。20世紀40年代中期,英國研製出最早的“絞盤軟管”式空中加油設備。這種設備很快在戰爭中得到應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眾多的轟炸機在太平洋上空進行了空中加油,然後進入德國占領區執行轟炸任務。
三、加油機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空中加油技術已經基本上達到了實用的水平,限於當時的作戰方式和戰場環境,人們的眼光都在關注著比空中加油技術發展更為重要的問題,專用空中加油機的研製顯得並非急切。然而,大戰末期發生的一件大事,為專用空中加油機的研製埋下了伏筆,這就是美國對日本的原子彈轟炸。大戰剛剛結束,世界就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對立的兩極冷戰格局,展開了以研製核武器及運載工具為中心內容的軍備競賽,準備打一場核戰爭。當時,戰略導彈還未研製成功,原子彈的唯一載體是戰略轟炸機。當時的重型轟炸機都是活塞式飛機,最大航程隻有幾千千米,不可能攜帶原子彈飛行上萬千米進入對方的國土投擲原子彈。在這種情況下,研製專用的空中加油機,通過空中加油延長戰略轟炸機的航程能達到進入對方領土進行原子彈轟炸,就成為軍事大國優先發展的項目。
1948年底,美國空軍從英國購買了全套空中加油設備,美國波音公司也研製出硬管式(即伸縮套管式)空中加油設備。美國空軍決定選擇合適的飛機與空中加油係統研製專用的空中加油機。波音公司承擔了研製任務後,采用當時技術比較成熟的軟管式空中加油係統,很快將正在淘汰的B-29和B-50轟炸機改裝成KB-29M和KB-50空中加油機。交付使用後,美國空軍於當年6月30日組建了最早的兩個空中加油機中隊。這兩種空中加油機的研製成功並裝備使用,標誌著空中加油機的誕生。
1949年3月2日,又是空中加油史上一個值得記念的日子。這一天,美國空軍的B-50轟炸機經過KB-29M加油機的4次空中加油,實現了環繞地球一周不著陸飛行,航程達到37523千米,這標誌著空中加油技術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50年代初,蘇聯也研製出類似的加油設備,研製了加油機。加油機的誕生,促進了空中加油技術、裝置和加油機的快速發展。
四、活塞式加油機的發展
空中加油機的第一次大發展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初期。通過這次發展,活塞式空中加油機達到了較大規模,使空軍初步具備了大規模空中加油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作戰飛機的航程,使空軍基本上具備了跨越洲際進行遠程作戰的能力。
1949年,英國空中加油有限公司在“絞盤軟管”式空中加油技術與設備基礎上,推出的一種更加成熟的、能夠大量使用的插頭-錐管式加油技術和設備。這種設備延用至今,仍然是支撐空中加油的兩種技術設備之一。英國空中加油有限公司的另外一種空中加油設備是編號為MK的“夥伴式空中加油”吊艙係統,皇家海軍最先使用了這種吊艙,開創了夥伴式空中加油的先例。英國空中加油有限公司生產的這兩種設備具有技術性能與穩定性好、維護方便簡捷、使用壽命長、成本低的特點,被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上很多國家采用。
1950年,美國波音公司又將自己研製的硬管式空中加油技術安裝在B-29轟炸機上,研製了最早的KB-29P硬管式空中加油機。美國空軍在裝備了KB-50軟管式和KB-29P硬管式兩種加油機後,經過反複比較,最終選擇了加油速度快的硬管式空中加油係統。為了支持龐大的機群對蘇聯進行大規模空中核進攻的需要,美國空軍將116架B-29和136架B-50轟炸機改裝成硬管式空中加油機,初步形成了大規模空中加油的能力。
1951年,美國為了爭奪核優勢,開始加速戰略空軍的建設。為了與數量眾多的核作戰飛機相匹配,美國空軍又將C-97運輸機改裝成硬管式空中加油機,用於給中程轟炸機和護航戰鬥機進行空中加油。KC-97空中加油機共生產了814架,成為美國空軍第一代空中加油機的主力機型。
1957年1月,美國空軍為了驗證全球空中打擊能力,命令裝備不久的5架B-52戰略轟炸機從加利福尼亞州的卡斯爾空軍基地起飛,在98架KC-97加油機的支持下作環球飛行,曆時45小時15分。KC-97加油機的速度與飛行高度均小於B-52戰略轟炸機,不能伴隨其飛行,隻能在B-52飛行途中定點進行空中加油。這樣,20架KC-97在加拿大東部上空、22架在北非上空、18架在波斯灣上空、12架在菲律賓上空、26架在關島上空依次給B-52加油,才完成此次保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