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圖係列預警控製機(蘇)
圖-126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在圖-114民航機基礎上研製的空中預警機 和控製機。1962年首次試飛,60年代末期開始服役。
圖-126的機體與圖-114基本相同,機身上部裝有直徑達11米的旋轉雷達天線罩,構成了該機在外形上的突出特點。動力裝置為4台功率為4×14795馬力渦槳發動機,機載電子設備除雷達外,還有敵我識別器、護尾雷達、電子計算機、近距導航儀和遠距慣性導航係統。通信設備有超高頻/甚高頻電台、高頻電台和數據鏈,機上還備有無源與有源電子對抗設備。該機的翼展為51.20米,機長55.20米,機高16.05米,機翼麵積為311平方米。雷達天線罩直徑11米,厚度1.9米。空重10萬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7萬千克。最大平飛速度850千米/時,巡航速度780千米/時,值勤巡航速度650千米/時,實用升限1.1萬米,值勤巡航高度6000米,值勤持續時間(值勤站距起飛點1000千米)9小時,(值勤站距起飛點2000千米)6小時,(空中加油,值勤巡邏點距起飛點1000-2000千米)為21-17小時。
1961年,俄國在圖-126飛機上采用了空中預警和指揮係統。在此之前,他們曾在圖-4飛機的基礎上製造了裝有這類雷達的飛機D-5000,但這種試驗機並未使用。圖波列夫設計局還曾有過另一種空中預警和指揮係統的構想,其計劃使用的改型飛機是圖-114。
俄國往飛機上安裝空中預警和指揮係統的工作主要在塔幹羅格市進行。該市有一家航空廠,廠內設有別裏耶夫設計局和一家有權威性的無線電技術研究所。
自60年代中期,他們開始在安-12運輸機上加裝空中預警和指揮係統。經飛行試驗,該機的性能不能令人滿意,所以這唯一的一架裝有該係統的飛機,被用作飛行實驗室以研究加工雷達設備(它至今仍停放在塔幹羅格的機場上)。大約在同一時期,美國人在波音707-320B的基礎上,安裝了新型的空中預警和指揮係統,從而使該機成為第一架E-3預警機,取名為“望樓”。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於70年代中期相繼裝備了該型飛機。俄國已明顯地感覺到,圖波列夫設計局的圖-126已經老化並需及時更換。正巧這一時期出現了新型飛機伊爾-76。以別裏耶夫命名的塔幹羅格航空科技組在該機上安裝了新雷達,飛機代號為A-50。
領導此項工作的是總設計師阿列克塞·康斯坦丁諾夫。這種新型的ASO飛機,實際上是用伊爾-76客機加裝具有下視能力空中預警雷達的預警指揮機。該機於70年代末開始研製,80年代初開始生產,1984年開始服役。到1992年大約已有25架A-50在服役,主要用於配合米格-29、米格-31或蘇-27執行防空或戰術作戰任務。
A-50飛機在其機翼後的機身支架上安裝了一個直徑為9米、高2米的全方位旋轉雷達天線罩。
從上述不難看出,預警機可謂神通廣大,但是也有其致命的弱點。至今,預警機的自身安全問題仍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預警機大多由運輸機或客機改裝而成,體積大、飛行速度慢,是一個容易受到攻擊的目標。盡管有些預警機配備了自衛幹擾設備,但是其安全通常由一組護航戰鬥機負責。鑒於此,一些專家提出,新一代預警機應減小體積和重量,並加裝防衛武器和采用隱身技術,以增強生存能力。
六、“百人巨眼”預警機(瑞)
瑞典的雷達技術是較為先進的。1985年,瑞典皇家空軍決定獨立發展預警機,選用愛立信公司製造的Erieye主動式相控陣雷達FSR-890作為機載雷達。1994年,瑞典將Erieye係統配置在“紳寶”(SAAB)340區間客機上研製成功S-100B“百眼巨人”預警機。雷達使用s波段,兩麵8.606米的平衡木形天線安裝在機身上方的天線罩內,每麵天線可覆蓋機身兩側各120°的方位角(在機身前後各有60°的盲區),在6000米空中對大型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是450千米,對作戰飛機的探測距離是330千米,搜索海麵船艦的有效探測距離是320千米,可同時跟蹤300個目標。該機除飛行員外隻有1名雷達操作員,采用空中監視-地麵控製工作模式,將機載雷達所獲得的信息通過數據鏈傳送到地麵防空控製中心,由控製中心對戰鬥機進行指揮。該機在7000米高度上經濟航速270—300千米/小時,能在離基地185千米處值勤4-6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