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在美國讀書時,馬寅初體質孱弱,在耶魯大學求學期間,有幸結識了一位93歲但仍鶴發童顏的醫生。這位醫生告訴馬寅初,自己健體強身的秘訣:熱冷水浴。
老醫生幾十年來從不間斷,每日就寢前行熱冷水浴。每次洗浴先洗熱水,熱水可以使汗毛孔擴大,流出的汗液可以將體內的汙垢排出,另外血管受熱擴張後血液得以充分流通,有利於新陳代謝;然後再進行冷水浴,冷水溫度一般要和體溫接近,冷水使擴張的血管收縮,如此反複熱冷刺激導致血管擴張與收縮,增強了血管的彈性,使血管不至於硬化,從而推遲人體機能的衰老,起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從這以後,馬寅初就照此方式熱冷水交替洗浴,40多年堅持不輟。
(2)登山
馬寅初的另一個健體之道就是登山。20世紀40年代,他身陷囹圄時,曾被軟禁在重慶歌樂山。他每日攀登歌樂山的主峰雲頂寺,上下往返10多華裏,隻需60分鍾,久而久之,在原本無路的山間踏出了一條小徑。以小跑的步速登山,他80歲以前一直都是這樣。馬老的孫子馬思澤說:“每次陪老爺子爬山,我都跟不上他,他一路連跑帶顛的。”
1957年,馬寅初因“新人口論”受到批判後賦閑在家。他常帶家人去京郊各處爬山,尤其喜好攀援京西香山的鬼見愁,北京地區周邊的山上大多留下過馬老勁健的足跡。
1972年,馬寅初被確診為直腸癌,此時他已91歲高齡。但是他經過兩次手術治療後,竟然躲過生死一劫,康複無恙。醫生說,這是馬老幾十年來的運動為克服癌症儲備了良好的體能。在他生命的最後10年,癌細胞都沒有發生惡化和轉移,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作家冰心的養生經
冰心,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女士、男士等,蜚聲中外的現代女作家,生於1900年,1919年步入文壇,是我國現代文壇有重要影響的文學大師,為我國兒童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99年2月25日,冰心安然去世,享年99歲。
冰心之所以能健康長壽,成為文壇不老鬆,主要得意於以下幾點:
(1)年輕的童心
冰心畢生的心血傾注於兒童文學創作中,她說:“我選定了自己的工作,就是願為創造兒童文學而努力。我素來喜歡小孩子,喜歡描寫光明的事物,喜歡使用明朗清新的文句。她一生與兒童為伍,與兒童同呼吸,因此保持著一顆永遠年輕的童心。正因為她童心未泯,所以她愛一切小生命,她家養著一隻波斯貓,溫馴而嬌嗔的小貓常常逗得冰心老人像孩子般地開懷大笑。
(2)保持樂觀,修身養性
冰心曾經說:“養生沒有什麼靈丹妙藥,重要的是保持樂觀的情緒和好的修養。她性格恬靜,為人謙遜,認為“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這種“養內”的功夫,使她永遠處於一種和平、達觀和剛毅的狀態之中。晚年,有人再三探問她長壽的奧秘,她回答說:“我確實沒有特別的養生之道,就是性情豁達一點,從不跟人計較。生命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十幾年前,我說過,生命從80歲開始。”
(3)夫妻恩愛
冰心老人能健康長壽,也得益於夫婦恩愛。冰心同文藝圈之外的吳文藻先生結婚。吳先生是社會學家,夫妻相知甚深,感情甚篤,不管是身處順境,還是困居逆境時,夫婦倆相濡以沫,風雨同舟。70年代初,他們夫婦共同承擔了翻譯巨著《世界史綱》的任務,洋洋數百萬字的譯稿,是她倆在鬥室中互相切磋、字斟句酌地翻譯出來的。因此,當有人問及她的養生之道時,冰心深情地說:“我不是依靠營養,吃補藥;而是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知足常樂,我一直是在微笑中寫作而長壽的。”
(4)對生命的達觀
冰心老人晚年對生死淡然處之,對於死神有一種無畏的達觀和瀟灑的幽默。她說:“生死尋常事,從不可避免,但精神不可消滅,永遠留存。”她對人說:“我這個人不信佛,不信神,不信上帝,隻信我自己。”晚年她雖然深居簡出避免塵囂,但她情係神州,心係人民。有記者問她平生最痛恨的是什麼?她答道:最痛恨的是官場腐敗為人霸道。她曾風趣地說:“我是一無所有;從我身上無權可奪,無官可罷。”她在95歲時,還為《女性世界》題詞,勉勵女同胞們做一個“自愛、自尊、自主、自強不息的新時代女性,字裏行間,洋溢著一位世紀老人奮發向上的豪邁之氣。
笑口常開的馬三立
馬三立,1914年生,2003年逝世,享年89歲。馬三立我國相聲界年事最高、從藝時間最長的表演藝術家。
笑是一種情緒調節劑,有助於消除心理疲勞,釋放憂鬱,活躍氣氛,改善人際關係。作為笑的藝術的研究者和傳播者,馬三立懂得自尋樂趣,保持精神健康。他情緒樂觀,笑口常開,無論處於怎樣的逆境,都能泰然處之。
20世紀50年代,馬三立被打成右派。遭批判、蹲牛棚,但這都沒有使他失去生活的信心。他拿得起放得下,寵辱不驚。在那些無奈的日子裏,在家人、同行、徒弟麵前,他從未流露出內心的痛苦,也從未掉過眼淚。他為自己規定了“不妄想、不妄動、不妄言”的行動準則。他曾說:“養生之道不少,最重要的是心胸開闊,首先是不找氣生,自己消氣。”
幽默能變鬱悶為快樂,幫助人將不必要的拘謹拋開,讓緊張的關係變得融洽。人們讀書、聽相聲、看喜劇和娛樂節目,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自己的幽默感。家中多一份幽默,就多一份歡樂和幸福;同事間多一份幽默,就多一份相知和和諧。馬三立認為,人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惟有喜對人的身體有益。老年人就如同需要飲食中的營養一樣,需要幽默感。平時,要學會打趣,說笑話,借以愉悅心情。
馬三立注意參加運動,每天早晨鍛煉後才吃早飯,多年堅持做一套自編操。早晚堅持外出散步,從不間斷。經常親自做家務,使自己的手足、身體經常處於動態之中。
馬三立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製。他一天吃4頓飯:早上7時、中午12時、下午6時、晚上10時,各吃一頓,每頓隻吃七八成飽。此外,一天至少喝三次茶。40歲之前不抽煙,以後為了交際才稍抽一點;喝酒也從不過量。他經常閉門謝客,使自己有一個安靜的、不受外人打擾的養生環境。每天靜坐兩小時,渾身放鬆,安心養神。他對睡眠特別重視,每天保證有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讀書看報和翻字典,是馬三立多年養成的習慣。他認為,學無止境,要活到老,學到老,用到老。
世人都有自己的財富,馬三立的財富就是他那些質樸可貴的品質和無數喜愛他的觀眾。在養生方麵,他也總結出“樂、動、靜、學”的四字養生法。他去世後,同行和後輩都交口稱讚他是“相聲演員的楷模”,許多觀眾都認為他的逝世是“相聲界的巨大損失”,要用歡笑為他送行。
季羨林的養生哲學
季羨林,1911年生於山東臨清,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係,翌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1946年回國,在北京大學東方語言係任教授,曆任北大副校長、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等職。
季羨林教授從事東方學和印度學的研究逾半個多世紀,在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學術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他研究領域之廣、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響之深遠是極其突出的,在國內外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