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特別講究養氣。他認為,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四肢髒腑皆受其潤。如山之納雲,地之受澤。若練得氣之十通則百病不生。他說,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則氣行,神往則氣往。若欲長生,神氣相注。
老子本是煉丹大家,但他認定再好的丹藥也不如自己的唾液有益於自身。唾液,乃人身之精華,故有“金津玉液”、“玉池之津”、“嘩池之水”之美稱。先人有“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之說,津液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生,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而百骸調暢,諸病不生。
莊子清心寡欲的養生秘訣
莊子,名周,約生於公元前369年,戰國中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學識淵博,思想高超,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主張人類應該摒棄外加的仁義禮智,依照人的自然屬性,自然而然地生存和發展。
莊子大約亡於公元前286年,享年84歲。莊子一生對養生學頗有研究,主張少私寡欲、清靜無為的養生之道。
私,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一個人如果私心纏身,生活、工作中必定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疑神疑鬼,精神高度緊張,日夜不得其安,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形勞精虧,積累成疾。隻有那些胸懷大誌,克己奉公的人,才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心地坦蕩,知足長樂,必得長壽。故莊子在《達生篇》中有“棄事則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複,與天為一”的名言。
的確,人欲不可絕,亦不可縱。縱欲則必然闖禍染病,故古人有“少私寡欲,清靜為天下正”之教誨。“無欲誌自剛”應成為我們的座右銘。一個人如果少性欲,就不會搶男霸女;節物欲就不會圖財害命,寡官欲就不會投機鑽營,賣身投靠。隻有知其榮、守其辱、安其分、圖其誌的人,方能做到不“爭名在朝”,不“爭利於市”,節製嗜欲,竭力追求精神上的完美,以達到體魄的健壯。
莊子還認為,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人,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靜則製怒,靜則除煩,靜則祛熱,靜則意定,靜則養生。如果一個人終日心不得安寧,思不得止息,定會百病叢生。因而,曆代有誌之士都十分重視在清靜寂寞中去磨練自己自穩、自控的能力,以養成健康的體魄,圖謀大誌。
由上可知,莊子的養生思想對今人仍有相當的借鑒意義。當前,社會的高度發展讓我們享受著高度的物質文明,但同時,很多人在精神上卻危機重重。緊張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競爭意識、噪音、汙染,終日使人心神不定,煩躁不安,極易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疾患,對身心構成了極大威脅。而莊子的清心寡欲、以靜養生的思想正是對症治療此症,以達到保健養生之目的的良藥。
華佗以運動養生
華佗是我國東漢末年三國初期的一位著名醫學家,於208年被曹操殺害。關於華佗的年齡,《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也有說他壽至一百五六十歲仍保持著六十多歲的容貌,而且是鶴發童顏。
那麼華佗的養生秘訣是什麼呢?
(1)喜歡運動
華佗十分重視體育運動與勞動鍛煉。他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穀氣得削。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意即人們需要經常參加體育運動(或勞動),但應避免過於勞累。經常活動,便可加快食物消化,使血流循環暢通無阻,從而不會生病。這就像門樞軸,時常使用轉動,就不會僵澀失靈。
(2)模仿五禽
從中醫的角度看,虎、鹿、熊、猿、鶴五種動物分屬於金木水火土五行,又對應於心肝脾肺腎五藏。人們模仿它們的姿態進行運動,正是間接地起到了鍛煉髒腑的作用,所謂“超乎象外,得其寰中”是也。
這五種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活動的方式也各有特點,或雄勁豪邁,或輕捷靈敏,或沉穩厚重,或變幻無端,或獨立高飛。模仿它們的各種姿態可以使全身的各個關節、肌肉都得到鍛煉,正如華倫所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不老。”這裏明確地指出了五禽戲的作用原理:通過肢體的運動以流通氣血,祛病長生。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五禽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鍛煉方式。它能鍛煉和提高神經係統的功能,提高大腦的抑製功能和調節功能,有利於神經細胞的修複和再生。它能提高肺功能及心髒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髒排血力,促進組織器官的正常發育。同時它還能增強腸胃的活動及分泌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為機體活動提供養料。
在華佗那個年代,他雖然不明白這些道理,但卻能憑著長期的經驗,總結出這樣一套科學的健身方法,實在是很了不起的。
由於華佗堅持練習“五禽戲”,臉似古銅,黑發滿頭,牙齒堅固,步履穩健,身體十分健康。在他年近百歲時,仍麵若童顏,精神矍鑠,動作靈巧,步履矯健。他的弟子吳普、樊阿等人依法鍛煉,也活到了90多歲,仍耳聰目明。因此,華佗的長壽,完全得力於運動鍛煉,尤其是“五禽戲”。
藥王孫思邈的養生心得
孫思邈是我國唐代著名醫學家,他長期居住山野間,研究醫學,為民療疾,采種中藥,著書立說,因此,被人們尊稱為“藥王”。孫思邈提倡養生、食治、怡老,並身體力行活到了101歲,他的養生心得主要有以下4條:
(1)食養、藥治並重
孫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救疾之道惟在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藥性者,不能以除病。”
在飲食調養方麵,他主張飲食宜清淡,少吃葷、腥,忌吃生、雜食物。他“先饑而食”、“食欲數而少”,認為少量多餐有益健康。同時,還把服食具有滋補和防治老年病作用的植物作為養生的措施之一。
(2)“常欲小勞”
孫思邈主張“養性之道,常欲小勞”,即要時常勞動、運動,但又不要“過勞”。因此,他把按摩、導引、搖動肢節等全身運動作為養生的重要內容。
(3)抑情節欲
孫思邈認為,情欲過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食、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事、少怒、少好、少惡性”,其中,“少欲”、“少食”、“少怒”等都是與現代養生觀念相符合的。
(4)重視環境居處
在居住方麵,孫思邈強調要“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山林深處,固是佳境”。事實上,不少老壽星都是出自於山深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優雅之處。在住室方麵,孫思邈認為“但令雅素潔淨,無風雨暑濕為佳”。
蘇軾的養生之道
蘇軾,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同時又是一位養生家。他一生遭遇到眾多的磨難,卻始終保持著豁達、開朗的性情。無論環境怎樣惡劣,條件怎樣艱苦,他都能進行自我的心理調理,順應事態的發展。他的養生之道被曆代養生家所推崇。
(1)和、安養生
中年的蘇東坡因得罪權貴,被貶官流放。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終熱愛生活,對人生抱著積極的態度,並善於在困難挫折之際樂觀自處,且有養生法寶“和”、“安”二字。
記載他與沈括合著的有關醫藥論述的《蘇沈良方·問養生》中認為:養生在於“和”、“安”二字最為重要。“安”即靜心,以減少外界的誘惑;“和”即順心,以順和來適應外界事物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