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內政治發展的一般趨勢(1 / 3)

第四卷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內政治發展的一般趨勢

第一章 自由主義、專製主義、軍國主義的交錯

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的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和壟斷組織的形成與壯大,對各國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經濟發展,使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真正跨進了工業社會。1900年,美、德、英、法四國的工業產值已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72%。

工業社會的主要標誌自然是工業發展本身。但是,它在各個方麵都還有不同以往的特點。工業的大發展和壟斷集團的出現迅速改變著社會階級結構,使各壟斷集團、非壟斷的企業界、中小資產者、工人、農民等等,日益成為利益與願望不同的各類社會群體。這些群體互相依存又彼此矛盾。在工業社會中,這些群體都是不可少的。因此,它們的矛盾隻能用協調的方式予以緩解。

在工業社會裏,由於生產和求職的需要,由於一般社會生活的需要,教育日益普及了,文盲大幅度減少了,人的素質有較為普遍的提高。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日益看重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自我表現的願望也隨之加強。其結果便是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提高。這又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而且,由於各個人的意願是千差萬別的,因此也需要某種協調。

在工業、科技、競爭意識、社會變遷的迅速動蕩的環境裏,人們的觀念也在變化,國家觀、家庭觀、倫理觀、道德觀......都在變,很多傳統的東西被打破。這就使人的追求不再囿於多年來習慣了的舊框框。這種觀念的更新使社會生活表現出越來越豐富的色調,要使它們得到滿足,也需要協調。

當然,壟斷組織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聯合體的出現,必然引起若幹過去從未有過的矛盾,更需要協調。

所有這些協調的需求,必然使各國的政治生活發生重要的變化。首先,反映各種社會利益群體的政黨增多了,也日益定型了。其中有代表資產階級各階層、各群體利益的黨,有工人階級的黨,個別國家也出現過農民的黨。政黨政治越來越在各國政治生活中扮演主要角色。它們進行各種活動,出版自己的報刊,積極參加競選活動,常常成為人們注意的中心。工人階級政黨的活動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政黨政治已成為當時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大特征。

其次,以往比較習慣於用起義、暴動等形式來表達自己願望的工人,這時已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自發性、分散性的弱點,更多地是以更有組織的姿態,以合法鬥爭的方式出現在政治舞台之上,在報刊上、集會上和選舉中反映出自己的要求,並且常常舉行經濟性的罷工。工人政黨和工會日漸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它的巨大作用已不像過去那樣,多半隻是在暴動的一刹那短暫地表現出來,而是成為一種經常性起作用的社會因素。

此外,中間階層、知識界、小資產階級的爭取民主的鬥爭,也是經常發生的,不可忽視的社會潮流。

這就使協調各方麵矛盾的問題成為各工業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而協調的職能,在主導方麵隻能由國家機器來發揮。因此,國家的經濟職能要進一步健全起來,完全放任的傳統經濟自由主義政策已不能適應新的需要了。在政治上,也必須進行政治民主化的政策。一方麵要推行普選權製度,健全和發展代議製民主,給各群體、各政黨以及公民個人提供發表政見的機會和場合,給每個人自由投票選舉議員和國家領導人的權利。隻有健全的代議製度才是有效地反映各方意願的方式,因而也就起到了協調的作用。

另一方麵要進行一係列自由主義的改革,諸如製定對壟斷組織的政策,調整經濟政策,推行文官製度、教育製度的改革,開放新聞自由和罷工、集會、結社的自由,實行某些福利性的社會立法等等。總之,以自由主義政策使政治生活更加民主化。

所有這一切,都是協調矛盾,穩定政治局勢,鞏固資本主義秩序的必要措施,也是資產階級的利益所在。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在政治上的基本模式大體上便是如此。一般說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法國、美國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自由主義的道路。這些國家的政治生活模式那時就已基本上定型。

但是,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現代化的道路是不盡相同的。英國、美國、法國都是經由一場激烈的資產階級革命或兩次以上的革命才步入近代社會的。因此,它們對前資本主義的製度、傳統都曾施以革命的洗禮,打擊和消滅得比較徹底,從而使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得到了相對順利的發展條件。而有些國家則走了另一種道路。它們沒有以革命的巨錘摧毀舊製度,而是由原來的統治者推行自上而下的、漸進的改革,逐步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或者雖然進行了一場革命,但隻是上層的革命,並沒有或基本上沒有民眾的大起義,也極少激進主義的運動,使革命自始至終帶有保守色彩,由此也進入了資本主義階段。在這類國家裏,從經濟上來說也實行了大量順應潮流的改革,推行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政策,因而能夠出現工業大發展的局麵,演變成相當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大國。然而在政治上,卻保留了較多的舊殘餘,在通往現代國家的道路上步履艱難。舊有的掌權者習慣於舊有的統治方式和舊傳統,皇權主義和恩賜式改革成為它們難以舍棄的東西。因此,它們在進入工業社會時,在政治上仍堅持專製N0409.TXT/PGN>主義和高壓政策。即使實行代議製,在程度上也附有極大的限製。有的國家甚至長期拒絕將代議製提上日程。這是一種專製主義的傾向。它們協調矛盾的辦法是力圖使人們服從統治集團的統一意誌。另外,正由於這些國家沒有進行過一場真正的並取得勝利的民主革命,對舊傳統、舊習慣缺乏強烈的衝擊,人們在觀念上的變化相對也要小一些,公民意識遠不如那些走上自由主義道路的國家。這就使專製主義還能夠得逞於一時。當時的德國、俄國、日本基本上就屬這類國家。固然在推行專製主義的程度上它們之間還有較大程度的差別,但是在發展道路上和基本國策上,它們畢竟屬於一種類型。後來,這些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向政治民主方麵邁出了幾步,反映出曆史的大趨勢終究不可阻擋,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又使情況起了變化。

19世紀末的經濟大發展勢頭很猛,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生產過剩現象。於是,經濟危機周期性出現,各國尋求擴大市場的意圖十分強烈。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就是在這時造成的。隨之而來的是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角逐。那些帶有專製主義色彩的國家,逐漸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美、英、法等國家,對內實行政治民主,在對外方麵則仍然奉行其傳統的擴張主義的炮艦政策。在列強間矛盾日趨尖銳的環境下,也紛紛擴軍備戰,逐步向戰時體製演變。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軍國主義道路。

當時,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剛剛成型,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也沒有臻於十分發達的程度,執政的決策者們所熟悉的,仍是幾個世紀以來的殖民擴張的舊傳統,自然不會以和平的、經濟的手段去解決擴大市場問題和處理國際爭端。那時,大規模的戰爭災難是不可避免的。

於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就呈現出自由主義、專製主義和軍國主義幾種傾向並存的局麵。不過,自由主義畢竟是曆史發展的主流,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發展勢頭將越來越強勁。

第二章 走上政治民主道路

一、英國的自由主義改革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大發展的形勢下,英國由於在發展速度上明顯低於美國和德國,因而在世界範圍內逐漸喪失了其工業壟斷地位,從工業產值占世界第一位降到了第三位。但是,這隻是從大範圍內對比的角度而言的,就英國本身來說,發展仍是巨大的,在世界上占有的地位也還是舉足輕重的。從當時英國出口的主要貨物價值來看,在19世紀最後20年中,棉毛織品略有下降,鋼鐵等有稍許增長,但機械製品提高一倍以上,煤和焦炭則提高了近4倍。這表明,英國仍在以自己製造的機器武裝著各國的工業,其"世界工廠"的地位並未完全消失。英國的造船業在世界上仍是首屈一指的,技術上也是第一流的。各國向英國訂購船隻的噸位在不斷增加。而且,由於英國仍牢牢控製著海上優勢,遠洋運輸業為它帶來的收入已從19世紀中期的每年約1800萬鎊上升到20世紀初的7000萬鎊。製造業始終是英國經濟的中心。此外,資本輸出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好處。19世紀晚期,包括美、德、法等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均實行了保護關稅政策,而英國仍在堅持其自由貿易方針,在競爭中常處於不利地位。於是,許多企業家便將資金輸出國外,在那裏興辦企業,並受到那裏高關稅政策的保護,獲利甚多。從1870年到1900年,海外投資給英國投資者帶來的收益從每年5500萬鎊上升到1.12億鎊。但是,英國的國內投資仍是巨大的。由於鋼鐵、鋼軌等行業發展較慢,甚至不夠景氣,許多人將資金投向輕工業,特別是人民生活必需品的製造業,N0411.TXT/PGN>包括食品、啤酒、肥皂等等。與此相適應,各類商店發展了起來,廣告業也興旺起來。19世紀最後30年是英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之一。正是這種大發展,使競爭加劇,而且也比過去更加殘酷。這就使許多人對19世紀中期以來的完全放任發展的經濟自由主義產生了懷疑。盡管堅持自由貿易傳統的習慣仍是影響巨大的,多數的英國企業主對別國出現的壟斷協議直到80年代仍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但是到90年代,類似限製價格、劃分市場的協議即壟斷的初級形式,在英國也出現了。隨之而來的便是建立永久性的經濟聯合體,即托拉斯、康采恩之類的壟斷組織。在機械、軍火、冶金、造船、化學、紡織等行業中,都出現了一批股份公司,在相當程度上操縱了國民經濟的命脈。一般說來,壟斷組織建立後,在發揮效率、獲得利潤和提高競爭能力方麵,都比過去取得了更大成功。

在上述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再加上冷凍法的發明使澳大利亞、加拿大等殖民地的大批廉價的凍肉、黃油、糧食等湧進英國,造成物價下降,使一般英國人的生活明顯改善了。在19世紀最後25年,工人工資大約提高了75%。即使是在經濟危機和蕭條時期,90%以上的工人,平均每年工資也提高2%。國內輕工業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工業的發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便是以1000餘萬工人為主要銷售對象的。

經濟的繁榮、普通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給英國的進一步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動力。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便在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同時,進行了一係列政治上的自由主義改革。從那時起,英國便以國內有著較明顯的自由、民主環境而著稱於世,成為各國革命者和進步人士流亡國外時居住的場所。英國比其他國家更早地出現政治民主化傾向,是它最先完成工業革命,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結果。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和經濟上的更加繁榮,政治民主化的進程也有了新的進展,出現了更多的自由主義的改革。

當時,英國實際存在著兩黨製政治,由自由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兩黨在政見上存在著分歧,特別是在完善議會製度問題上,保守黨的守舊主張,反對改革選舉製度的主張還相當強烈。自由黨領袖格萊斯頓和保守黨首領迪斯累裏也曾激烈地互相攻訐。盡管如此,兩黨在施政方麵的一致性仍然明顯大於分歧性。新的經濟發展造成的社會後果和對改革上層建築領域的要求,畢竟是一種客觀趨勢,這是兩黨之間的分歧所無力阻擋的。事實也證明,自由黨執政時進行了第三次國會選舉製度的改革,而在保守黨執政時,向工人群眾讓步的社會立法集中地製定出來。一貫堅決反對選舉製度改革的羅伯特·洛率先提出了"要教育我們的主人"的口號,促進了教育改革。推行適應新經濟模式的政治上的自由主義改革,已成為當時英國政治生活的一個主要方麵。

英國的改革是多方麵的,包括教育改革、社會改革、國家機構改革等等。教育改革持續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在這方麵,舊的傳統觀念開始被打破,在受教育上應該機會平等的民主思想越來越得到廣泛的承認。1870年,格萊斯頓內閣使國會通過了初等教育法案。根據這一法案,5-12歲的兒童一律要入學,接受書、寫、算初等教育;將全國劃分成若幹教育區,每區設立教育局。在城市中,教育局由市議會選舉產生,鄉村中由教區納稅人選舉。教育局負責辦學,並且有強製征收地方稅的權力,以充實教育經費。法案規定,初等學校的經費由國家、地方稅和學生家長來負擔。在貧困地區,要設立免費學校。在任何地區,凡家長沒有支付能力的學生,其學費由當地教育局代繳。這個法案表明,英國開始建立了強製初等教育的製度,從此奠立了初等教育的基礎。

保守黨的迪斯累裏內閣執政期間,國會又於1876年通過法案,宣布送子女入學是父母必盡的義務,違者將受到懲罰。因家境貧寒無力承擔者,可從保護貧民機構領取應付的學費。這就把強製N0413.TXT/PGN>性初等教育製度又向前推進一步。1880年頒布的法案,再次強調了初等教育為強製性教育。但是,至此仍未實行免費義務性的初等教育製度。到保守黨的索爾茲伯裏內閣時,國會終於在1891年通過決議,在全國實行強製性免費義務初等教育。1893年,即第3次格萊斯頓內閣期間,國會決議又重申,全國11歲以前的兒童必須接受學校教育。

初等教育改革,特別是強製義務教育製度的實行,是英國經濟大發展和社會狀況發生變化的結果,也是輪流執政的兩黨決策者和國會議員們富有遠見的表現。這些措施大大有利於整個人口素質的提高。

在高等教育方麵,變化是漸進的,但卻是重要的。首先,一批新的院校建立起來。劍橋大學和牛律大學擔負了為新建學校提供教育方案和培養師資的任務,在行政管理上,倫敦大學成為多數新校仿效的樣板。其次,大多數高等學校逐步克服了保持傳統古典學科的守舊主張,采納強調自然科學的德國成功經驗的革新主張占了上風。而且,不少大學打破傳統,開始招收女生入學。最後,教育同宗教分離的過程也加速了。盡管還有神學院和若幹大學保留的神學係,但是在普通學校和各種係科中,宗教考試被取消了。越來越多的教師在學術上采取了唯物的和世俗的態度。

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使文盲迅速減少,一般勞動群眾也具有了閱讀能力。於是,出現了更富商業性、趣味性的廉價報紙。傳統的《泰晤士報》的讀者減少了。90年代出現的由哈姆斯沃思主辦的《每日郵報》取得了成功。這份報紙避免學院式的論證,著重於打動人們的感情,也不放過報導社會上的逸聞趣事。盡管身為首相的索爾茲伯裏諷刺它是"辦事員給辦事員"寫的,但是它的發行量在1901年卻達到了100萬份。

人們生活上的改善和文化素養的提高,也使生活情趣有了某些變化。新一代的青年人已不象苦難的老一輩那樣常常借酒澆愁,而是有了更廣泛的興趣。體育成為很具吸引力的活動,尤其是板球和足球。19世紀末足球已成為相當普及並深受人們喜愛的運動。此外,講衛生的習慣也在逐漸養成,國會也有相關的立法。《公共衛生法案》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總之,同以往的時代相比,此時的英國人生活得更加文明了。當然這並不排斥還有醜惡現象存在。

更為重要的改革還是在政治方麵。其中,首推1884年的第三次國會選舉製度改革。1867年的第二次國會選舉製度改革曾使選民數字增加了100萬,主要是城鎮居民,以工資較高的工人和手工藝工匠為最多。1872年又明確要實行秘密投票製度,使選舉自由得到保證。但是,這一切距離真正的民主代議製還相差很多。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還需繼續進行。1884年的第三次改革向男子普選製前進了一大步。改革法案規定,農村中年繳納房租達10鎊以上者,均可得到選舉權。這使大量小農和工資較高的農業工人享有了選舉權,全國選民人數增加了200萬,總數達到450萬。法案還規定,仆人和依靠父母生活的人沒有選舉權。英國的人口到20世紀初還不足4000萬,如果不計入沒有選舉權的婦女和21歲以下的男人,那末在成年男子中擁有選舉權的已占大多數。

繼選舉製度改革後,1885年又對國會選舉中的議席分配進行了改革,使選區的分配更趨合理。改革法案規定,居民不足1.5萬人的城鎮不再分配議席,並入其所屬的郡;1.5萬至5萬人口的城市減少1個名額;其餘各選區,除普雷斯頓等22個中等城市外,一律定為單議席選區。這個法案的規定已接近議席分配均等的程度。法案還根據情況的變化,增加了12個議席。

在逐漸加強代議製度的同時,對行政權力機構也進行了改革。這方麵的改革,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以進一步取消貴族政治為主要目標的,同時也具有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那時,資產階級在經過幾次改革之後已在中央一級的國家機構中占有了優勢。但是在地方上,執政者基本上仍由土地貴族組成。由於英國一直實行地方自治的體製,這就使問題顯得更為突出。在各郡,行政、司法、治安等權力都由當地治安法官掌握。這些治安法官雖經政府任命,但由於傳統的原因,幾乎都是當地最有影響的貴族。在郡以下的區,最高權力機關是區評議會。它們中的絕大多數也掌握在國教教會和貴族手中。這種權力分配同英國已進入工業社會的現實是不相適應的。針對這一情況,第一次格萊斯頓內閣於1872年在英國曆史上首次設立了內政部,主要職能是代表中央政府監督地方自治機關。到1888年,保守黨的索爾茲伯裏內閣進行了更重要的改革,宣布將各郡的行政大權交由選舉產生的郡務會議掌握,原治安法官隻保留處理訴訟案件的職權。地方貴族壟斷權力的局麵被打破了。到1894年,對郡下麵的區也進行了行政改革,由選舉產生的區務會議代替了以前被教會、貴族控製的區評議會。隨著地方貴族政權的被消除,中央的權力增大了,機構也增加了,全國官員人數有了成倍的增長。這種國家機器加強的傾向並不就意味著專製和鎮壓職能的強化。它是在消除地方貴族政治和隨著經濟大發展對國家經濟幹預職能提出更多需求的背景下產生的。而且官員的增加也是經考核進行的。

英國自由主義改革的又一個重要方麵是以工人立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改革。這也是和工業大發展相關聯的。新的技術和新的機器設備,特別是在科學基礎上的大生產所促成的更加激烈的競爭,使得資產階級從以剝削絕對剩餘價值為主轉為以剝削相對剩餘價值為主,日益放棄了那些增加勞動強度、延長工時、壓低工資等等殘暴的手段,更加傾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需要提高工人的生產興趣和工人的素質。不如此便難於應付激烈的競爭。另外,工人階級的人數隨著工業的發展而大為增多了,而且組織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社會主義運動也在興起。所有這一切,使得進一步協調對待工人的政策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在社會改革方麵,兩黨的政策是一致的。1871年頒布了重申承認工會合法性的法令,取消了以往法令中對工會活動的各種限製,但規定在工人罷工時不得成立糾察隊。1875年的法令進一步放寬,允許設立和平性質的罷工糾察隊,但不允許使用威嚇手段,否則處以罰款。同年還頒布了《企業主與工人法》,取代了過去的《主仆法》。舊法規定,工人不守雇傭合同而離開崗位者,需入牢房,而雇主在合同期滿前開除工人隻受罰款處分。新法則宣布,雇主與工人在訂立雇傭合同時,雙方在法律上是平等的。1890年國會通過了改善工人居住條件的法案,要求各地方政府收購條件惡劣的貧民窟,拆毀有害衛生的建築,將土地出租給建築商,另建工人住房出租。1880年和1893年兩次頒布法令,規定廠主要對工傷工人給予經濟上的賠償。1892年的《工廠工時法》宣布,一切包括進餐在內每星期總計工作時間達74小時以上的工種,禁止雇傭18歲以下的青年。1899年的《防止虐待兒童法案》又規定,任何企業均不得使用10歲以下的兒童做工,違者治罪。此前,女工已取得每天勞動12小時(包括進餐1小時半)的權利。1908年對井下工實行了8小時工作日製度。這些改革對緩和階級矛盾、促進工業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英國的自由主義改革,對其殖民地也發生了作用。當時,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其殖民地的總麵積幾乎百倍於本土麵積。從殖民政策上看,英國這時已在相當程度上拋棄了以往實行過的殘暴的高壓手段,而是帶有了某些自由主義的色彩。英國統治者更重視從殖民地得到實際的好處,而不是形式上的權力表現。這一點,在自治殖民地體現得更加清楚。按照自由黨首領格萊斯頓的說法,英國要在"自由和自願"的基礎上處理大英帝國內部的關係。於是,某些殖民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權。在政治改革方麵,有的殖民地已走在了宗主國前麵。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自治殖民地在實行成年男子普選權方麵都比英國早得N0417.TXT/PGN>多。新西蘭和南澳大利亞在1901年就給了婦女選舉權,比英國早27年。殖民地在一些英國人心目中成了頗具吸引力的地方。每年都有許多人移居殖民地,到那裏去經商、辦企業、探險和開發。不少人去殖民地是為了發財,但也有一些人是不滿於君主製和貴族至尊的政治氣氛,到殖民地謀求自由的發展。這對殖民地的發展在主導方麵是有利的。同時,這也加強了殖民地的英裔人對宗主國的離心傾向。

上述這些情況到1895年加入保守黨內閣的原自由黨人張伯倫擔任殖民大臣後,有了一些變化。張伯倫是堅決主張大英帝國應服從英國的統一意誌的。他讚成要使殖民地得到和平和繁榮,以表明英國統治的"正確性"。但是,這必須有利於殖民地同英國更緊密地結合,並且有利於進一步擴大殖民地範圍。在他的政策下,明確規定了如下原則:享有立法自主權的殖民地,其法律不得同英國的法律相抵觸;確立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作為所有殖民地的最高法院。

雖然在一些自治殖民地中政治民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經濟上的成長也是明顯的,但是,它們同宗主國仍然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政治、經濟越發展,要求獨立自主的傾向也就越明顯。而那些被英國直接統治、沒有得到自治權利的殖民地,反抗情緒就更為強烈。愛爾蘭就是典型的例子。1879年成立的擁有25萬名成員的"土地同盟",在領導愛爾蘭人民反抗英國統治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土地同盟領導人巴涅爾是英國國會議員。在他領導下,愛爾蘭的反抗鬥爭在80年代曾取得很大成就。格萊斯頓因正視愛爾蘭反抗鬥爭的現實,比較堅決地提出了安撫愛爾蘭的主張。在他前兩次出任首相期間,在愛爾蘭實行了一些改革。1886年在他第三次組閣時,宣布允許愛爾蘭建立自己的議會,並且提出了使愛爾蘭自治的法案。但是國會否決了他的方案。1912年自由黨內閣又提出愛爾蘭自治法案,而且在下院3次通過,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又被擱置起來。

這時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也出現了新的特點。英國的工人運動開始得最早,19世紀前半期隻有英國才發生了真正全國性的工人運動即憲章運動。由於英國第一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工人運動也就更早地具有了一些新特點,那就是主要地進行比較有組織的、合法的、經濟的鬥爭。典型的表現,就是工聯主義運動。到80年代之前,工聯的參加者都是熟練工人,幹力氣活的非熟練工人尚未組織起來。隨著19世紀末的經濟發展,熟練工人的待遇進一步得到改善,而非熟練工人則境遇改變很小。於是他們也開始組織起來,出現了新工聯運動。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工聯紛紛組成,如碼頭工人聯合會、海員與司爐工工會、礦工聯合會、泥瓦工工會等等。1889年倫敦碼頭工人的大罷工取得了很大勝利,工資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倫敦郡議會此後在碼頭工人與雇主簽訂的合同上都加上了"公平工資"的條款。這原是舊工聯的綱領性口號,表明新工聯也開始取得了過去工聯的地位。由於在英國工會組織有合法的地位,罷工也是法律允許的,1884年改革後工人中的多數人又享有了選舉權,再加上英國的工資水平僅次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位,所以工人運動的合法性、經濟性的特點就更為突出了。當時的英國完全不可能具備工人革命以武力奪取政權的主觀、客觀條件。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漸進主義思潮便發展起來。1881年成立的社會民主同盟就具有這樣的觀點。它的創始人和領導者海德曼是受馬克思學說影響的社會主義者。他宣傳社會主義公有製,主張將土地、鐵路、銀行和一切生產資料都轉歸社會所有。但是他不讚成進行工人革命,認為工人的經常性的鬥爭就能促使資本主義製度自行崩潰,不斷發生的經濟危機將把資本主義推上滅亡的道路,那時生產資料也就會從地主、資本家的"無能的手中掉下來"。這種觀點無疑具有空想性。N0419.TXT/PGN>

漸進社會主義思潮最典型的代表是費邊主義。它是由1884年成立的費邊社而得名的。費邊社是青年知識分子的組織,重要人物有韋伯夫婦和大文豪蕭伯納。他們以擅長緩進待機戰術的古羅馬統帥費邊來命名自己的團體,表明他們是堅持漸進原則的。這些進步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看到了私有製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許多弊端,又受到孔德、達爾文、斯賓塞等人的自然進化論和各種社會主義學說的影響,就認為資本主義將漸進到社會主義是必然要實現的。這種漸進過程已經在進行,國家幹預經濟生活就是一種體現。因此,不應采取巴黎公社式的革命去破壞社會組織發展的連續性。為加速漸進過程,他們提出:社會主義者要在民主選舉中獲勝,取得在地方議會中的多數,再利用立法和收稅逐漸將若幹企業收到地方政府手中。那時,地方公有的企業就會在競爭中戰勝私人企業,使之消亡,社會主義便取得一塊陣地。這就是所謂市政社會主義或地方公有社會主義。後來他們又從全國角度提出對全國性工業實行國有化和建立福利國家的主張。費邊社的許多設想影響很大,得到了包括許多工人在內的大批群眾的擁護,在國際上也有眾多信奉者,其中還有第二國際的重要活動家。他們的主張是空想的,但也有些在後來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