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濺大明宮——左順門事件(2 / 2)

這時,世宗的生母蔣妃來到通州,聽說大臣們要世宗尊孝宗為皇考,十分氣憤,說:“我的兒子怎麼成了別人的兒子!”拒絕進京城。世宗大哭,楊廷和隻好妥協,讓世宗以太後的名義追尊興獻王為“興獻帝”,王妃為“興獻後”。在迎接蔣妃入京時,世宗又以辭去皇位相要挾,要求施行迎接皇太後的禮節。楊廷和隻好再次讓步,讓這位十八歲的皇帝按照自己的想法,歡歡喜喜地迎接生母入宮。

這件事被稱為“大禮議”,以楊廷和為代表的大臣稱為“護禮派”,他們堅決維護原有的禮儀,要求皇帝作出妥協;以張璁為代表的大臣稱為“議禮派”,他們迎合皇帝的要求,認為禮節都是可以改變的。雖然護禮派暫時作出了妥協,但他們在朝廷中的勢力仍然很大。楊廷和對張璁始終耿耿於懷,找了個借口將他外放到南京去了。

這年十二月,世宗又要給興獻帝、興獻後的尊稱加上“皇”字,楊廷和等人再次反對。君臣又要為禮議再度陷入爭執。這時,清寧宮後殿忽然起火,世宗比較迷信,認為這是上天的指示,於是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楊廷和雖然獲勝,但他總是站在皇帝的對立麵上,自己也惴惴不安,不久就辭去了官職。大禮議之爭告一段落。

伏哭左順門

嘉靖三年(1524)正月,已升為南京主事的張璁與另一主事桂萼上書,請求正大禮。他們主張稱孝宗為皇伯考(即伯父),興獻帝為皇考,興獻王妃為聖母。這正中世宗下懷,世宗決心重新議大禮。

在討論中,附和桂萼、張璁觀點的人越來越多,世宗決定召兩人入京。時任禮部尚書的汪俊極力反對桂萼的意見,並授意兩位言官上書據理力爭,惹惱了世宗,兩位言官被撤職。汪俊隻好退步,同意在尊號中加入“皇”字。但世宗對此結果並不滿足。

四月,世宗下令追尊自己的父母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和“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後”,另外立廟祭祀。但桂萼又上書指出,“本生”兩字應該去掉。皇帝追尊自己的父母乃名正言順,理所當然,這些話都說到了世宗心裏,世宗越來越厭惡朝中不允許追尊自己父母的那些大臣。

翌年七月,世宗在左順門召見大臣,說章聖皇太後的尊號要去掉“本生”兩個字。大臣們愕然,不知為何皇帝又突然拋出這個問題,一時難以應對。這時,張璁、桂萼等人站出來指責禮官欺君罔上,結黨營私,言辭激烈,理直氣壯。

大臣們馬上開始反抗,紛紛遞上奏折表示反駁,世宗全部不理。早朝結束後,大臣們仍聚集在一起商量對策。吏部右侍郎何孟春站出來說:“當年成化皇帝(即明憲宗)讓群臣商議慈懿皇太後的葬禮,姚夔率領百官伏哭文華門,成化皇帝不也改過來了嗎?”他指的是憲宗執政時,主持錢太後(即慈懿皇太後)的葬禮。群臣主張錢太後與英宗合葬,另一位太後卻反對。群臣在文華門大哭,從巳時(9時到11時)哭到申時(15時到17時),憲宗才勉強同意了群臣的意見。

楊廷和的兒子、翰林編修楊慎也激動地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就在今天!”

這句話徹底煽動了大臣們的情緒。編修王元正、給事中張羽中等人張開雙臂,攔住退朝的大臣,高聲喊道:“萬世瞻仰,在此一舉!有不力爭者,共擊之。”

兩百餘名朝廷官員集結起來,跪在左順門外大哭,哭聲震天。有人一邊哭,還一邊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

世宗聽到後,命太監傳令,讓大臣們退去。不料,大臣們跪伏不起,要世宗一定給他們一個答複。世宗再次勸他們回去,大臣們還是不聽,從辰時(7時到9時)一直跪到午時(11時到13時)。

終於,世宗發怒了。他派錦衣衛將為首的八個人逮捕下獄。楊慎和王元正見狀,拍著大門大哭不止,群臣紛紛落淚。世宗震怒,又抓了一百三十四人入獄。職位高一些的人聽候判決。

幾天後,參與伏哭左順門的官員都受到了嚴厲的處罰。楊慎等人都被流放到邊疆,四品以上的官員被奪去俸祿,五品以下的一百八十名官吏則遭受杖刑,有十六人受刑太重先後死去。這成為大禮議之爭的高潮。

這件事後,原來不讚同世宗做法的官員也逐漸被迫屈服,不敢再進行爭執,史稱“衣冠喪氣”。這場禮儀之爭以世宗的勝利而告終。而眾多官員遭受懲罰,士人的氣節遭到嚴重挫傷,也是明朝走向衰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