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後宮——明成祖怒殺三千宮女(1 / 2)

明朝永樂末年,皇宮禁苑之內,發生了明朝最大的後宮慘案。近三千名花樣年華的宮女,被君王朱棣一怒之下盡數屠戮,行狀之殘酷,古今罕有。作為後世眼中頗有些作為的明成祖朱棣,雖然性格固執、猜忌多疑,但何以對臥榻之畔手無寸刃的後宮婦人下如此狠手,視如仇讎?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內情?

血汙宮闈風雨腥

明永樂十九年(1421)初春的一天,北京紫禁城的上空濃雲密布,陰風瑟瑟,宮牆內淒厲的慘叫聲、震耳的哭號聲和淩亂的腳步聲交織在一起,撕碎了這裏往日的凝重與肅穆。無數令人生畏的錦衣衛士兵如同獵狗一般追捕四下奔逃、驚慌失措的宮女,將她們拖拽著一隊隊押往紫禁城南角的天牢。宮女們絕望地哭喊著,撕心裂肺的叫聲刺破雲霄。她們知道死亡即將到來,因為永樂皇帝朱棣已對她們下達了極其殘酷的旨意——她們將被全數處死,而刑罰則是最為殘忍的剮刑——被一刀一刀慢切直至死亡。

此時,已是六十二歲垂垂老矣的明成祖朱棣正臉色陰沉地站在天牢中,親自督視劊子手們執行自己的“屠殺令”。一隊隊宮女被押到他的跟前,扒光衣物綁在一根根刑柱之上,任由劊子手的利刃割向肌膚,嚎叫聲和鮮血的腥味充滿了整座天牢。而明成祖朱棣安坐在龍椅之上,眼前的人間慘劇如同大戲一般,讓他看得過癮,有時竟還走上前去,親自提起鋼刀砍向受刑的宮女。駭人的畫麵讓朱棣身邊跟隨的官員和侍衛們看得手腳冰涼,雙腿打戰,嚇得連話都說不出一句。一具具被屠戮的屍體從刑柱上解下,運出天牢草草處理。

這場古今罕見的宮廷屠殺一直持續了月餘,直至明成祖朱棣漸漸平息了殺戮的怒火。此時,已有近三千名無辜宮女成了刀下之鬼。史稱這一中國古代最駭人聽聞的宮廷屠殺為“明成祖活剮三千宮女”。

痛失愛妃

明成祖朱棣在曆史上也算得上有作為的一位君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如此惱怒,以至於要賠上手無寸刃的三千名宮女的性命?這一切還要從明成祖朱棣的愛妃權氏的死說起。

權氏來自朝鮮,是朝鮮王向明成祖朱棣進貢的妃子。當時的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早在元朝時就有了高麗王朝(後改稱朝鮮)定期向中國進貢美女的定例。明永樂六年(1408),明成祖朱棣命內使黃儼等人前往朝鮮,一方麵賞賜朝鮮王庭一些金銀綢緞,另一方麵則是依照舊例督促朝鮮選取美女進貢。朝鮮國王不敢怠慢,下令全國禁止婚姻嫁娶,以備使者廣泛選取。這一次,朝鮮全國一共有五名少女被選出,其中最為出色的就是年方十八歲的權氏。

權氏氣質出眾、美豔絕倫,還善於吹奏玉簫,因此一進宮,就立即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寵愛。朱棣將權氏冊立為賢妃,拔擢在眾妃之上,時常帶在身邊,恩愛尤重。當時朱棣的弟弟寧王朱權曾寫宮詞描繪這一場麵:“忽聞天外玉簫聲,花下聽來獨自行。三十六宮秋一色,不知何處月偏明。魷魚窗冷夜迢迢,海嶠雲飛月色遙。宮漏已沉參倒影,美人猶自學吹簫。”又有宮中人描寫權氏之美的詩詞:“瓊花移入大明宮,旖旎濃香韻晚風。贏得君王留步輦,玉簫嘹亮月明中。”

朱棣非常喜愛這位比自己小三十歲的權氏,然而不幸的是,權氏紅顏薄命,明朝永樂十年(1412),朱棣率大軍北出塞外征伐蒙古,權氏隨行陪伴,卻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染病,病逝在山東臨城。痛失愛妃讓朱棣無比悲痛,他傷歎落淚,甚至難受得說不出話來。權氏之死,在晚年朱棣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傷痕。

從冤案到血案

權氏死後,孤僻的明成祖朱棣變得更加暴躁,而就在此時,一次宮中嬪妃和宮女之間由於妒忌引發的爭鬥,成為了引發冤案的導火索。

權氏隨軍遠征,染病而亡,死因本來非常明確,並沒有人產生過懷疑。然而朱棣身邊的宮女與妃子之間,卻因妒忌產生了矛盾,其中一位出自商人家庭的宮女呂氏因不滿另一位妃子呂美人對自己的冷淡態度,心生仇恨,竟想出借權氏之死汙蔑呂美人的毒計。呂氏買通宮中宦官,汙蔑呂美人因不滿權氏獨專皇帝寵愛,便買來砒霜,在隨軍途中投入權氏平日喝的胡桃茶中,將權氏毒死。呂氏還與串通的宦官偽造了物證。這一招正觸動了朱棣敏感的神經,已經喪失理智的他沒有做深入的調查,就下令抓捕呂美人,並將牽涉案件的所有人(包括呂美人的隨從和親屬)一並處死。呂美人的結局最為悲慘,朱棣不但命人對她嚴加拷問,屈打成招,還命人用滾燙的烙鐵烙燒呂美人的身體,一直持續了一個月,把她折磨得體無完膚後才將其殺死。明成祖朱棣對呂美人一案的殘酷手段讓後宮上下一片寒噤,人人自危。盡管幾年後這一冤案大白天下,但這一事件卻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後遺症——明成祖朱棣對後宮的猜疑越來越重,後宮女子人與人之間的芥蒂也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