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且富且歌(2 / 2)

其後劉協玩多少盤輸多少盤,便隻好說不勝酒力。應劭便說:“劉公子不如這樣,你且做一首詩,今日便饒你如何?”劉協忙說不行,淺學之輩,不敢附庸風雅之類的屁話和套話。

董昭卻開始上頭,說:“公子無需多言,今日某家已經受罰,這樣,你再猜這最後一局,若是中了,我滿飲此碗,不中就賦詩一首,何如?”說罷看向張楊,張楊也點頭道:“正當如此!”

劉協見他們三個一個比一個能說,隻好笑道:“如此,就再猜一局。”

董昭便藏了一根小樹枝蓋著,應劭搖了一卦,說了一堆術語,劉協最後猜了“葉子”,輸個精光。。。

應劭有種“隊友太菜”的無奈,提示已經很明顯了,還是輸成這樣。讓劉協想詩詞,其實隨便幾首唐詩宋詞也可以搪塞過去的,但是來了之後才知道,唐詩在漢代是沒有文藝市場的,事實上每種體裁的文學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才有相應的氛圍。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莫不如此。唐詩的發展是源自於漢代樂府詩,這時候的樂府詩才處於啟蒙階段,是從民間的五字歌謠采集而來。樂府詩後來經曆幾百年的改進才有了唐詩的創作氛圍和基礎,你如果在東漢末年寫《將進酒》會過於超前,因為很多詞彙和韻律在漢代和唐代也有差異,關於這方麵的知識,可以寫一本《三國穿越指南·詩詞篇》了。

正是有這一部分原因,今人寫不出唐人詩作,也是審美的大環境已經改變,還有,每一首詩要應景,《滕王閣序》雖然文采斐然,用在這幾個好友喝酒的場景,也是不恰當的。關於漢賦,劉協是真的完全不懂,好在東漢已經興起了五言詩。

“蕭蕭秋風勁,杳杳沒孤村。滿飲千觴醉,不知晨與昏。”

“風滿太行側,賓朋舉金樽。想來人生事,滔滔洛水渾。”【筆者原創】

董昭聽罷,大笑:“公子醉矣!”應劭卻被這種渾渾噩噩的文字和追求搞得比喝了酒還暈還快活,張楊在文墨上很捉急。

(這首五言詩,是剛剛2014年10月3日13:37:34隨手寫的,沒有嚴格按照平仄走,如有需要轉載,請告知或注明出處)

寫完劉協便說不勝酒力,醉了過去。醒來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的中午了,這濁酒的後勁比現代的蒸餾酒還要猛,醉上兩三天也是有可能的。董昭和應劭在宴席過後對劉協更顯親近了,劉協以前搞的很多東西,在他們看來都是雕蟲小技旁門左道,還是要談經論道才是他們眼中的正事。善詩文在古代簡直就是bug的存在,東漢的開國皇帝就是太學生,號稱二十五史裏學曆最高的皇帝,東漢一朝對於知識分子的禮遇可以用反對派的“士林崛起”來概述。士子成林,獨立操控輿論甚至一度掌握國家權柄,可以說是明朝“東林黨”的雛形。

由於住所相近,董昭應劭和劉協平日裏也是相互照應,而眼看著野王的生意支起來了,日漸紅火。接下來的一兩個月裏,紛紛有士族和商賈加入這些經營,以司馬氏和衛氏為主,原本在河內郡被隱瞞的流民也相繼成為礦工和鐵匠,雖然很多設施都隻有開始,但是看樣子半年下來,利潤也相當可觀了。張楊也明確表示自己隻會做漢室的忠臣,不會打出皇帝的名號招兵買馬。看來這努力沒白費,這酒也沒白喝。

正是:醉生夢死當自在,頭重腳輕欲無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