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改革實驗指導文件和教學大綱
中共中央發出通知
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1985年,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
通知在論述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原則時指出: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政治的巨大發展變化,適應新時期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具體狀況,以及各方麵改革的需要,我國現行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從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中學的思想政治課、到高等學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必須進行認真的改革。這已成為培養一代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人才的迫切任務之一。改革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課的教學,關鍵是堅決貫徹執行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針。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同時又是隨著時代和其他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封閉的、凝固的體係。因此,在它的教學中必須麵向現代化,麵向時代,麵向未來;同時必須緊密聯係青少年不同時期的思想、知識、心理發展的特點,循序前進,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去積極地思考並回答自己所麵臨的重大問題,認清和履行我國青年一代的崇高責任。
通知認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是:
小學階段,主要配合語文、曆史、藝術課和課外活動的內容,以生動的形象,由近及遠地進行以“五講四美”和“五愛”為中心的社會常識(包括法律常識)和社會公德教育,指導學生從小就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各種正確的行為習慣。在初中階段,要進行道德、民主和法製、紀律教育,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規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常識的教育,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了解和遵守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製和民主集中製的原則,樹立遵守法律和紀律的觀念,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樹立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在高中階段,要進行初步的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意義以及個人和社會、權利和義務、主觀和客觀、自由和必然、幸福和犧牲、革新和傳統、成功和失敗、感情和理智、環境和毅力、精神和物質、先進性和群眾性、理想和現實、現象和本質、中國和世界等一係列相互關係,初步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和觀察社會現象,逐步樹立為建立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的遠大理想。中學的語文課、曆史課、藝術課和課外活動,要按照各自的特點繼續注意同思想理論課互相密切配合。
中學(特別是初中,甚至部分小學高年級)學生正值身心發育的重要階段,必須適時地以親切嚴肅的態度教好生理衛生課,進行自尊互尊教育,防止早戀現象和其他失誤。
初中和各類高中的絕大多數畢業生都麵臨著就業問題,因此,在初中和高中的最後一年都要安排必要的時間對全體學生講授職業生活知識、職業道德、勞動紀律、勞動安全、就業和部分待業青年的光輝榜樣(包括艱苦創業、堅守信譽、奉公守法、為人民服務、團結合作、自學成才等各方麵),並使學生有各種機會直接參加各類職業生活的訪問和練習;這些內容都需要在職業技術教育課程以外的時間專門認真進行,不可草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