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適用於肝氣鬱滯所僉的脅肋脹痛及疝埤疼痛;食積不化等證。與三棱、莪術等同用,對氣滯血遊所致的瘡瘕積聚,以及瘧癖、腫塊有效,近年發現本品有升壓作用。
【用量】3~10克。
本品性烈耗氣,氣虛者當慎用。
枳實(附枳殼)
味苦、辛、微寒,入脾、胃、大腸經。
【功效】破氣消積,化痰消痞。
【主治】本品適用於食積停滯,腹痛便秘,瀉皰不楊,裏急後重;痰濁阻塞氣機,胸院宿滿等證,本品還可用於胃擴張、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近年發現有升高血壓作用。
【用量】5~15克,治療子宮脫垂、脫肛、胃下垂等用15~30克。
【宜忌】脾胃虛弱及孕婦慎用。
【附】
枳殼:性味、歸經、功用及用量與枳實同,但作用較緩和,以行氣寬中、除脹為主。
佛手
味辛、苦、溫,入肝、脾、胃、肺經。
【功效】舒肝,理氣,和中,化痰。
【主治】本品適用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脅痛,胸悶;脾胃
滯所致的脘腹脹滿,胃痛納呆,噯氣嘔惡;痰濕悔聚的齧喚胸悶,痰多等證。
【用量】5~15克。
【宜忌】外感咳嗽初起者不宜用,
厚樸
味苦、辛,溫,入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行氣,燥濕,消積,平喘。
【主治】本品適用於濕阻,食積,氣滯而致脾胃不和,脘腹脹滿(本品為消除脹滿之要藥);咳嗽氣喘,痰多等證。
【用量】5~15克。
香櫞
味辛、微苦、酸、溫,入肝、肺,脾經。
【功效】疏肝理氣,和中化痰。
【主治】本品適用於肝失疏泄,脾胃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脘腹脹痛,暖氣氣食少,嘔吐;痰濕壅滯,咳嗽痰多等證。
【用量】5~15克。
木香
味辛、苦、溫,入脾、胃、大腸、膽經。
【功效】行氣,調中,止痛。
【主治】本品適用於脾胃氣滯所致的食欲不振,食積不化,脘腹脹痛,腸鳴泄瀉及下痢腹痛,裏急後重;肝膽濕熱所致脅肋疼痛,口苦苔黃,黃疸等證,
此外,亦可用於脾胃氣虛,運化無力所致脘腹脹滿,術思飲食或嘔吐,腹瀉等證。
【用量】3~10克。
【宜忌】陰虛火旺者慎用。
香附
味辛、微苦、微甘、辛,入肝、三焦經。
【功效】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主治】本品適用於肝氣鬱滯所致的脅肋作痛,脘腹脹痛及疝痛;肝氣鬱結所致的月經不調,乳脹,腹痛等證。
【用量】6~12克,
烏藥
味辛、溫,入肺、脾、腎、膀胱經。
【功效】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主治】本品適用於寒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脘腹脹痛,寒疝腦痛及痛經;腎陽不足,膀胱虛寒引起的小便頻數及遺尿等證
【用量】3~10克,
大腹皮
味辛、微溫,入脾、胃、大腸、小腸經。
【功效】行氣導滯,利水消腫。
【主治】本品適用於食滯氣阻所致的脘腹飽脹,暖氣氣呑酸,大便秘結;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脹滿及腳氣。
【用量】5~15克。
沉香
味辛、苦,溫,入脾、胃、腎經。
【功效】行氣止痛,降逆調中,溫腎納氣。
【主治】本品適用於寒凝氣滯所致胸腹脹悶作痛;胃寒嘔吐,呢逆;下焦虛冷,腎不納氣之虛喘,及痰飲咳喘,上癉下虛等證。
【用量】1~3克。
【宜忌】宜研末衝服,不宜作煎劑,陰虛火旺者懼用.
川棟子
味苦、寒,有小毒,入肝、胃、小腸、膀胱經。
【功效】行氣止痛,殺蟲,療癬。
【主治】本品適用於肝氣鬱滯或肝胃不和所致的脅肋作痛,疝痛;蟲積腹痛等證。本品外用可療頭癬。
【用量】3~10克。
【宜忌】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荔枝核
味甘,澀、溫,入肝、胃經。
【功效】理氣止痛,祛寒散滯。
【主治】本品適用於厥陰肝經寒凝氣滯所致的疝痛,睾丸腫痛;肝氣鬱滯,胃脘久痛及婦人氣滯血淤所致的經前腹痛或產後腹痛等證。
【用髯】10~15克,
薤白
味辛、苦、溫,入肺、胃、大腸經。
【功效】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主治】本品適用於寒痕、濕濁凝滯胸中,陽氣不得宣通所致的胸悶作痛或兼見喘息,咳唾的胸痹證;胃脘氣滯,瀉痢後重等證。
【用釁】5~10克。
【宜忌】氣虛無滯者及胃弱納呆,不耐蒜味者不宜罔,
檀香
味辛、溫,入脾、胃,肺經。
【功效】理氣調中,散寒止痛。
【主治】本品適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及胃寒作痛,嘔吐清水等證。近年臨床常用本品治療冠心病具有氣滯血淤之證者。
【用量】1~3克。
柿蒂
味苦、辛,入胃經。【功效】降氣止嘔。
【主治】胃失如降所致的呢逆之證。
【用量】6~10克。
(三)止血藥
收斂止血藥
仙鶴草
味苦、澀、平,入肺、肝、脾經。
【功效】收斂止血,止痢,殺蟲。
【主治】本品適用於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證慢性瀉痢;勞力過度所致的脫力勞傷,證見神疲乏力而納食正常者;滴蟲性陰道炎所致陰部濕癢等證。
此外,本品又可用於瘧疾;外用可療瘡癤、痛腫、痔腫。
【用量】10~15克,大劑量可用30~60克,外用適量。
白芨
味苦、甘、澀、微寒,入肺、肝、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