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補氣藥
人參(附黨參與太子參)
味甘、微苦、性平,歸脾、肺、心經。
【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氣虛欲脫,氣短神疲,脈微砍絕的危重證。可單獨使用,如獨參湯,治殺然氣脫,或大失血,氣隨血脫等危證。
若經適當的配伍有關補氣藥可廣泛的用於各種不同的氣虛證,如肺氣虛的食少,便溏;脾氣虛的咳喘;心氣虛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或因於正虛邪實,或溫熱病,耗傷津液及消渴病。
【用量】5~10克。挽救虛脫,可用至40克;
【宜忌】入煎劑一般宜另煎服;反藜蘆。
【附】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本品有與人參類似的補氣作用,但作用較弱,尤其在補益元氣,挽救虛脫方麵遠不及人參。凡用人參補益脾肺,扶正祛邪的方劑一般可用黨參代替人參(臨床經驗證明黨參50克,可代替20克人參)。
太子參:味甘、微苦、性平,歸脾肺經。本品亦近似人參補益作用,但藥力次於人參,但其性柔和,養陰作用大。故在臨床使用時,偏重陽虛者用人參;偏重陰虛者,用太子參,陰陽兩虛者用黨參。
黃芪
味甘、微溫,入肺、大腸經。
【功效】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
【主治】本品適用於睥肺氣虛引起的食少便溏,氣短乏力;中氣下陷所致之久瀉脫肛、子宮下垂;氣不攝血的便血、崩漏;正氣虛所致自汗;氣血不足所致痛疽不漬或潰久不斂;氣虛失運,水濕停聚#致浮腫尿少等證。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氣虛血滯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痹痛或半身不遂,以及氣虛津虧的消渴等證。
【用量】10~100克。
【宜忌】凡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痛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者,均不宜用。
白術
味苦、甘、溫,入脾、胃二經。
【功效】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本品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無力(故為補氣健脾之要藥):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留之痰飲水腫(為治痰飲水腫良藥〗;脾虛氣弱,肌表不固之自汗1妊娠脾氣虛弱,胎氣不安等證。
【用量】5~15克。
【宜忌】適用於中焦有濕之證。陰虛內熱或津液虧耗、煉渴者均不宜服。
山藥
味甘、溫,入肺、脾兼入心、腎二經。
【功效】益氣養陰,補脾肺腎。
【主治】本品適用於脾氣虛弱所致食少便溏或泄瀉,肺虛久咳或虛喘;腎虛遺精,尿頻,婦女白帶過多等證。
此外,本品治消渴效果較好,多以本品大量(一日250克)水煎代茶飲;也可配伍黃芪、葛根、知母,花粉等同用。
用量:煎服10~30克,大量60~250克;研末吞服,每次6~10克。
【宜忌】凡濕盛中滿或有積滯者忌服
白扁豆
味甘、微溫,歸脾胃經。
【功效】健脾化濕。
【主治】本品適用於脾虛有濕所致體倦乏力,食少便溏,或泄瀉,婦女脾虛濕濁下注,白帶過多(為健脾化濕良藥),暑濕吐瀉等證。
【用量】10~20克,
【宜忌】外感寒熱者忌。
甘草
味甘平,入心、脾、肺、肝、通十二經。
【功效】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緩和藥性。
【主治】本品適用於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而致氣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氣喘;痛疽瘡毒,食物或藥物中毒脘腹或四肢攣急作痛等證。
此外本品還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功效。
【用量】5~15克。
【宜忌】濕盛而胸腹脹滿及嘔吐者忌服,反大戟,芫花、海藻。久服較大劑量,每易引起浮腫,應注意。
大棗
味甘溫,入脾、胃經。
【功效】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主治】本品用於中氣不足,脾胃虛弱之體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虛萎黃,婦女髒躁等證。
此外本品常配伍峻烈藥用以緩和藥性。如葶房大棗瀉肺湯、十棗湯中之大棗均有緩和藥性保護正氣之用。
【用量】2~3枚,或10~30克。
【宜忌】本品助濕生熱,令人中滿,故濕盛院腹脹滿,食積,蟲積,齲齒作痛,以及痰熱咳嗽均忌服。
飴糖
味甘、溫,入脾、胃、肺經。
【功效】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
【主治】本品適用於勞倦傷脾所致氣短乏力,納食減少;虛寒腹痛,肺虛咳嗽,幹咳無痰,氣虛作喘等證。
此外,單服本品,也可以用於粘裹異物,如誤服稻芒、魚骨等物。
【用量】30~60克,
【宜忌】本品助濕生熱,令人中滿,敁濕熱內鬱、中滿吐逆、痰熱咳嗽、小兒疳積等證,均不宜服。
(二)理氣藥
橘丹(附橘核、橘絡、橘葉、橘紅)
味辛、苦、溫,入脾、肺經。
【功效】理氣,調中,燥濕,化濕。
【主治】本品適用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噯氣,惡心嘔吐;濕濁中阻所致的腹脹,納呆倦怠,大便溏薄,舌苔厚膩,以及痰濕壅滯,肺失宜降,咳嗽痰多氣逆等證。
【用量】5~15克。
【宜忌】舌赤少津,內有實熱須慎用。
【附】
橘核:味苦辛,入肝經。功能行氣散結止痛。用於疝氣,睾丸腫痛及乳房結塊等證。用量3~10克。
橘絡:味甘、苦辛,入肝、肺經。功能宣通經絡,行氣化痰。主治痰滯經絡,咳嗽胸脅作痛。用量3~5克。
橘葉:味辛苦平,入肝經。功能疏肝、行氣、消腫散結。主治脅肋作痛乳痛、乳房結塊及癍瘕等證。用量6~10克。
橘紅:味苦、辛、溫,功能理氣寬中,燥濕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及食積不化等證無熱象者。用量3~10克。
青皮
味苦,辛、溫,入肝、膽、胃經。
【功效】疏肝破氣,散結消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