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氣滯血淤證(1 / 3)

【主證】精神錯亂,狂躁不安,胸背憋悶脹滿刺痛,賂肋脹滿,矢氣頻多,胃脘脹滿刺痛不移,經期腹部脹滿刺痛,經色紫黑有淤塊,或經閉,或乳脹,舌隱青、邊尖有淤斑,脒沉弦或沉澀。

【病理】氣滯血淤的病理變化,在臨床上往往詞時存在,正如《格致餘論“經水或紫或黑論》說廣血為氣之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薛氏醫案“保嬰撮要吐血》日:“血之所統者氣也,故日:氣主煦之,血主儒之,是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這些都說明了氣血是相互為用的。

氣滯血淤所致神誌障礙可見精神錯亂,狂躁不安。胸陽阻痹,則胸背憋悶脹滿。肝氣鬱則必致肝血淤,肝居脅肋氣不得疏,故脅肋脹滿,矢氣頻多。氣血淤滯於胃院,則胃脘脹滿刺痛不移。氣滯血淤可致月經不調,經行不暢,故存經期腹痛,經閉,乳脹等症。舌體脈絡淤血不散,故隱青或淤。氣滯於脈,血流不暢故脈沉弦或沉澀。

【治法】理氣活血

甲氣滯血淤性狂躁症

藥方:癲狂夢醒湯(《醫林改錯》)桃仁20克,柴胡、木通、赤芍、腹皮、陳皮、桑白皮各25克,香附、半夏、膏皮各10克,蘇子、甘草各20克,水煎服。

【病例簡介】

胡XX,女,24歲,1975年4月11日初診。產後:20餘天,暴怒傷肝而致精神失常,狂躁亂動,胡言亂語,蓬頭垢而,舌絳,苔少略黃,脈細澀。證屬痰熱,淤血內酊,神明失常。治宜破淤活血,清熱化痰桃仁、生大黃各15克,元明粉9克,桂枝、柴胡、枳殼、竹茹、半夏各10克,龍膽草4克,甘草6克,合歡花、夜交藤各30克,服2劑後,大便行數次,略見安定,睡眠好轉,已不罵人。上方加減續服10餘劑告安。(錄自《浙江中醫雜誌》)

【偏驗方法】

活地龍50條,酒洗川大黃60克,生韭貧汁250。

用法:將活地龍以紗布包紮煮沸2小時;此時加入酒洗川大黃,再煮5分鍾,其濾液和生韭菜汁混合頓服,每夫1劑,或隔天1劑,共服10劑。

龍眼肉、甘遂等量,研碎為水丸,每丸重3克,治一狂症,投6克,泄五次;第2天繼胞1丸而妓。(來自《遼寧中醫雜誌》)

生桐油120克,鮮雞蛋4隻。用法:將雞蛋和生桐油混勻,令患者一次喝下,如患者拒服,可下鼻飼管送下。或生桐油炒雞蛋令患者一次吃下亦可,服後先嘔後下粘痰即愈。

筆者於1974年下鄉巡回醫療據患者丈夫介紹,其妻於20歲時患精神病,用上法治逯,以後20年未複發,隻是平素話多,並生育4個孩子。臨床使用多人,均獲效,有的痊愈,有的改善症狀。

氣虛血淤性胸痹證

方用丹參飲(丹參、植香、砂仁),血府逐淤湯(《醫樸改錯》),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等方加減治之。

【病例簡介】

單XX,男,35歲,幹部。1975年7月18日診見患者自1974年秋開始常感胸痛,在情緒激動或勞動時易發作。.來診前2天,發作較重,胸痛,氣短,有壓榨感。曾服硝酸甘油片好轉,後仍然頻作,心前區悶痛,痛甚出冷汗,疼痛放射至肩、上肢及頸、背部,心悸氣短,夜寐不安,舌質暗滯,脈沉澀而短。心電圖示:5丁段下移,丁波倒置及右束枝傳導阻滯。證屬胸痹,由氣滯血淤,胸陽不振,心肌失養所致,擬予行氣化淤,寬胸通陽法治之。

處方:當歸2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元胡15克,瓜蔞25克,薤囪15克,枳殼10克,水煎服。

上方服至6劑,自覺心前區悶痛大減,共服20餘劑,心絞痛未發作,仍感疲勞少寐,動則心悸。此乃氣虛所致,再擬原方化淤藥中加益氣養心之味,處方:黨參2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當歸15克,丹參20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遠誌10克,黃芪30克,炒棗仁2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上方加減治療月餘,前症未再發作,食欲睡眠均正常,心電圖檢查在正常範圍。隨訪半年,一切情況良好。已上班工作。(錄自《遼寧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