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你要記住,一旦世界形勢又變,你這裏的部隊將會是參戰的第一批部隊,你要保證這支部隊,隨時隨地都能拉出去執行軍委會下達的作戰任務。”楊寰宇叮囑道。白崇禧明白,楊寰宇已經把目光盯在了中東,他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訓練軍隊,並且加速搜集駐紮在中東的英國和法國軍隊的情況。
如同楊寰宇猜測的那樣,曆史的車輪加快了他的速度。在慕尼黑協定簽署隻剛剛過去了上個月,希特勒看到進駐蘇台德地區的德軍已經完全掌控了這一地區,他毫不猶豫的就撕毀了慕尼黑協定,簽發命令,下令德軍占領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緊接著就向波蘭提出歸還但澤走廊的要求。與之相呼應的是隨後意大利也跨過亞得裏亞海,出兵阿爾巴尼亞。
但澤是在十八世紀末,在波蘭被沙皇俄國、普魯士帝國和奧地利帝國瓜分時,和波美拉尼亞、東普魯士一起劃歸了德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協約國支持波蘭重新恢複成為一個獨立民族的國家,並以波蘭人為主要聚居地的土地交給他們。可這樣一來,波蘭就是一個完全的內陸國家,沒有任何的海岸線。於是,波蘭要求把靠近波羅的海的重要港口但澤也劃歸波蘭。
這個要求被德國強烈的反對。因為但澤一旦劃歸波蘭,德國就被人為的分成了兩部分,波美拉尼亞、東普魯士等德國領土被波蘭通往但澤的一條狹長地帶所割裂。其次,在但澤的居民,幾乎全部都是德國裔,隻有極少數的波蘭裔和猶太人。隻是當時的德國是戰敗國,所以他們的反對被無視,但澤還是強行的劃給了波蘭。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當時討論確定凡爾賽和約的這幫政治家們有著絕對的關係,像但澤這樣的劃分國土,終究埋下了不同民族間的仇恨種子。雖然有法國元帥福熙那樣的明白人預言: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但政客們是聽不進去的。
波蘭的複國與捷克斯洛伐克一樣,是得到英國和法國的保護承諾的。這一次,希特勒沒有得到他希望看到的回應。波蘭毫不猶豫的拒絕的德國的歸還但澤的要求,與當初捷克斯洛伐克拒絕歸還蘇台德地區如出一轍。於是,希特勒同樣發出了戰爭的威脅,他希望英國和法國再次扮演慕尼黑協定時的角色,以波蘭保護國的身份,壓服波蘭把但澤歸還給德國。
隻是這一次,張伯倫的反應異常激烈。他拒絕了以但澤問題進行談判,並以強硬的措辭警告德國,如果德國出兵強行奪取但澤,英國將履行波蘭保護國的約定,協同波蘭進行防護,對德國宣戰。
到了這個時候,不管是德國、意大利還是英國、法國乃至蘇俄,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清楚,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已經不可避免。德國的態度已經很明朗,但澤他是一定要收回的,崛起的德國不容許有這樣一條走廊人為的把德國分成南北兩個部分。而德國使用武力收複但澤的話,張伯倫的態度一樣強硬,那就是戰爭。英國如果因為波蘭對德國宣戰,法國自然也得跟著響應。在歐洲,相互間無法妥協的兩個集團已經成型了。
戰爭這隻怪獸開始蘇醒了。有了張伯倫的表態,希特勒也收起了投機取巧的心思,開始全力備戰。他要積聚起足夠的力量,在戰爭爆發,就把英法組成的聯軍打趴下。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雙方在索姆河拉鋸,把戰場變成人肉磨坊那樣的戰爭,是希特勒不能接受的。
同樣知道戰爭無法避免的英國,也開始廣泛的尋找同盟。法國是英國天然的同盟,但法國國內和英國一樣,民眾們厭惡戰爭。這些年,法國的軍備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相比,並沒有多大的提高。大筆大筆的國防預算,都投入到了打造馬奇諾防線這個永備工事上去了,一如當年的華夏修建萬裏長城一樣,想依托堅固的防線,阻擋可能的來自德國方向上的進攻。或許他們真的是受到了華夏萬裏長城的啟發,但他們卻沒注意到,修築了萬裏長城的華夏,在曆史上,既沒擋住成吉思汗的鐵騎,也沒擋住努爾哈赤的鐵蹄。事後也確實證明,馬奇諾防線並沒有擋住現代鐵騎坦克的履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