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迅速與漢誌達成協議,並且再次退卻,在認可了特魯希兒阿曼至亞丁保護區的大片領地並入沙特阿拉伯之外,還把沒有被戰火波及的科威特也讓給了沙特阿拉伯。這讓雖然都沒出聲,卻都在觀望的各國,眼睛掉了一地,這還是曾經的英國嗎?但再想想印度洋上的海戰,換成自己國家去和華夏海軍作戰,能贏嗎?答案自然不言而喻。可真要評估華夏的實力,又發現華夏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
華夏的南方還在一片混戰之中,北方雖然平靜,但依然在歐美大量的引進技術和各種物資,他們的工業能力似乎還遠遠不能和美國與歐洲各國相比。之所以能夠戰勝英國,並不是在工業能力和科技領域超越了英國,而僅僅是在海軍的戰略和戰術上獲得了領先。華夏動用的海軍艦隊,與英國派出去的海軍艦隊相比,在整體造價和規模上,都處於劣勢。
這與當年英法聯軍與清國的僧格林沁在北京郊外,通州的八裏橋的戰鬥何其相像?當年二千六百名英法聯軍對陣僧格林沁率領的五萬餘名清國蒙古騎兵,結果卻是僧格林沁的五萬蒙古騎兵全軍覆沒,英法聯軍的傷亡僅僅是陣亡五人,受傷四十六人而已。隻是今天,英國皇家海軍和華夏海軍換了個個,英國皇家海軍變成了當年清國的那個僧格林沁而已。看得到敵人,卻打不到敵人。徒勞的進攻而對敵人毫無威脅。以損失了整個艦隊的代價,華夏僅僅損失了不到一百架的飛機。這就是海上的八裏橋,隻是英國皇家海軍一如當年的清國。
看清楚了這個事實。美法意等這些在一旁幸災樂禍的看熱鬧的國家們,再也笑不出來。現在就是他們去和華夏海軍交戰的話,除了重複失敗,再也不可能有任何勝機。他們裝有巨炮的戰艦,和當年清國人手裏的大刀長矛有區別麼?華夏人手裏的飛機就是當年英法聯軍手裏的洋槍。
這下,世界各國都把精力和資源都投入到新型飛機的研發,以及新戰術的研討上來了。各種魚雷轟炸機、反潛機、偵察機、戰鬥機都應運而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海軍和陸軍的聯合軍事代表團在洛克菲勒和美國駐華夏公使高斯的陪同下,來到了華夏的張家口。
本來打算讓秦國鏞去應付一下的楊寰宇不得不出麵接待,因為他要照顧他在美國的合作夥伴和老朋友洛克菲勒的麵子。在帶著美軍代表團去觀摩了楊寰宇特意準備的“野貓”飛機之後,雙方進行了一次交流。
麵對美軍代表團提到的各種問題,楊寰宇有點狼狽,因為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才好。楊寰宇前世出身於裝甲部隊,後來雖然進入海軍,但他進的是海軍陸戰隊,後期更是主要負責的是特種作戰。對於航母上飛機配置這些,他真還沒多少知識。他現在之所以在航空母艦上配備清一色的P51,原因就在這裏。他把P51當成了一種全能型飛機,偵察、戰鬥、轟炸全是它。對於一款領先各國十年的飛機型號,他這麼做當然沒問題。
做為偵察機,現在的P51在航速和航程上完勝現在世界各國使用的偵察機機型,做為戰鬥機也是一樣,隻是作為轟炸機,載彈量少了一些,但他不想轟炸機那樣需要戰鬥機護航,因為他自己就是。
可作為世界上別的這些國家,他們就沒法象楊寰宇這麼奢侈。他們考慮到炸彈對大型艦艇的破壞力不夠,所以他們要配備能夠投放魚雷的魚雷轟炸機。同樣考慮到載彈量和破壞力,他們還要考慮配備水平轟炸機,為了追求空中格鬥的各項指標因素,他們要考慮配備戰鬥機,為了有人配合拍照和交替進行海上偵察,他們要配備可以乘坐多人的偵察機。所有這些,到了楊寰宇這裏,似乎都變成了多餘。
所以,當美國的海空軍人員就這些問題和楊寰宇探討,他豈能不狼狽。匆忙把這個交流任務丟給秦國鏞和湯薌銘,他拉著洛克菲勒溜出了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