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高爾察克的要求,楊寰宇自然不會反對。投資換取資源,對一心整軍備戰的楊寰宇來說,絕對是舉雙手歡迎的。高爾察克與華夏的合作越緊密,範圍越廣,對華夏勢力以後深入到西伯利亞絕對有利。不過,楊寰宇有條件,那就是高爾察克在軍事上,要給蘇俄持續的施加壓力。為此,楊寰宇不惜無償向高爾察克提供一批軍火。
對於楊寰宇的這個要求,高爾察克當然不會拒絕。於是,在新西伯利亞的複國軍第三軍和托木斯克的複國軍第六軍再次向蘇軍發起了進攻。此外,複國軍第一軍和第九軍也向阿爾泰地區發起了進攻,兵鋒直指在東哈薩克斯坦和阿拉木圖一帶的庫利克集團。
複國軍出現在阿爾泰地區,集結在阿拉木圖的庫利克自然明白複國軍想幹什麼,麵對複國軍的八個師,他倒也用不著驚慌,但他怕華夏趁機出兵。這個可能性是始終存在的,特別是在剛和華夏有過一次交火不久,複國軍就兵鋒指向東哈薩克斯坦,顯然是得到了華夏的授意。現在,整個蘇聯沒人不知道高爾察克得到了楊寰宇的鼎力支持。而以往,複國軍的進攻,基本上都是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鐵路線的,現在,他們改變了方向,因為什麼那還用說嗎?
庫利克一麵派出部隊扼守塞米伊和厄斯克門,一麵在塔爾迪庫爾幹和阿雅格斯一線布置對華夏的防禦工事。隻是這樣一來,他手下的十九個師兵力嚴重分散。在厄斯克門和塞米伊一線,他隻能投入六個師,這已經是他的極限了。經過班非洛夫與華夏軍隊的一戰,他對自己的部隊能否擋住華夏軍隊的進攻,是一點自信都沒有。雖然在對華夏設立的防線上隻安排了四個師,但他還是把近半的兵力都留做了預備隊,隨時準備應對兩線作戰。
東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戰鬥在塞米伊和厄斯克門同時展開。不過,圖哈切夫斯基顯然是有側重的,複國軍第一軍和第九軍的三個師全都集中在了厄斯克門方向上。經過兩天的戰鬥,守衛厄斯克門的庫利克集團的兩個師就頂不住了,厄斯克門落入了複國軍的手裏。蘇軍從厄斯克門撤出來的部隊退往塞米伊,以防塞米伊的守軍被進攻厄斯克門的部隊包抄。
複國軍攻陷了厄斯克門,進攻塞米伊的部隊隨即也撤出了戰鬥向厄斯克門靠攏。擺出一副向阿雅格斯進攻的態勢,這讓庫利克有些吃不準,但他更傾向於華夏有可能出兵的猜測。因為進攻厄斯克門的複國軍如果是為了配合新西伯利亞的複國軍第三軍的話,就應該繼續進攻塞米伊,然後向阿斯塔納方向進攻,夾擊在複國軍第三軍正麵的布瓊尼的部隊,而不是橫向進攻阿雅格斯。
庫利克第一時間把他的判斷上報莫斯科,要求莫斯科派出支援部隊,他沒信心獨立麵對華夏軍隊和複國軍兩線的進攻。現在,他終於開始後悔,縱容手下的軍隊主動對華夏的騷擾了。他覺得,這明顯是華夏要對他的部隊進行報複的預兆。
華夏會出兵嗎?這是個問題!不但困擾著庫利克,也困擾著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