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兩敗俱傷之後(1 / 3)

“我終於明白了,我們不再是進行演習訓練。我們旁邊的一艘衝鋒艇剛剛被擊中,連人帶艇瞬間就變成了碎片……啊!上帝,請保佑我們免遭同樣的命運吧!”——羅貝爾·布朗熱;

“飛機投下的炸彈濺起海浪,擊中海岸和岸上的目標。炸彈和炮火照亮了黑暗的天空……它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阿爾弗雷德·比拉;

“我們的衝鋒艇也遭到了德軍的掃射,大部分士兵甚至還沒有來得及離開衝鋒艇就送了命。前進的道路對我們來說好像沒有盡頭……我身邊的人不停地喊叫,然後死去。死亡隨處可見。”梅爾文·法雷爾。

這是第二次大戰中曾參加過諾曼底登陸戰役一些老兵的回憶,同所有大戰役一樣,回憶中充滿了硝煙、戰火、爆炸、屍體,而對勝利進行品嚐的卻隻有將軍。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英聯軍在法國西北部諾曼底半島對德軍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登陸戰役。這場戰役於1944年6月6日開始登陸,7月24日建立了登陸場。7月25日開始轉入陸上進攻,8月25日占領巴黎及塞納河沿線。實際上,這時德國的潰敗已成定局,因為德軍在東線未能取得對蘇戰爭的勝利也就意味著他們將重蹈拿破侖的覆轍,對英美來說,他們也總算在西歐開辟了第二戰場,這場戰役的意義就在於此,他們將重返法國、重返歐洲,是反攻的標誌。

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已經出現勝利的情況下,英美就意識到德國很可能已經成了困獸,如果希特勒沒能擊敗蘇聯,那德國就必然要受到蘇聯強大的攻擊——曆史已經表明,拿破侖帝國真正的失敗並不是在滑鐵盧,而是在莫斯科。1943年1月,美英決定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最高級軍事會議,這次會議主要論題之一就是關於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開辟第二戰場。1943年對於整個軸心國來說都不是什麼好年頭,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碰壁,也就說明德國閃電戰到此為止;日本在太平洋上遭到重大挫折,也預示著日本的海洋優勢也走向末路;意大利和隆美爾在北非的潰敗說明軸心國對歐洲以外已經無力幹涉了——也就是說,軸心國已經過了巔峰,他們現在不得不開始收縮,對英美來說,這才是開辟第二戰場的時機,而不是像斯大林要求的那樣,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前德國最凶狠的時候開辟第二戰場。

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英美成立了一個聯合參謀部,開始準備開辟第二戰場,但顯然英美仍然在有意拖延,直到整整一年半後這場登陸戰才正式打響——什麼樣的戰役也不需要這麼長的準備時間。

卡薩布蘭卡會議之後,英美還在等待,他們在等待蘇軍把德軍消耗的差不多了再發動攻擊。1944年初,德軍開始在東線全線潰退,蘇軍開始了大反攻,而且顯然反攻矛頭直接指向柏林。直到這時英美最高層才開始認真準備登陸戰役,他們這時才開始統一的軍事指揮,艾森豪威爾被指定為戰役最高司令官,負責具體組織登陸戰役。

我們可以從一些實際數字來領略一下英美至今所吹噓的這場偉大戰役的真實情況,看看力量對比上雙方到底如何。這場戰役中,美英聯軍參戰兵力為:陸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群,包括美第一、英第二、加拿大第一集團軍等3個集團軍。此外還有一個美第三集團軍,這支部隊在登陸後與美第一集團軍合編為第十二集團軍群。英美軍隊共計39個師、10個裝甲旅、10個突擊隊(陸戰隊);海軍方麵包括東部和西部兩個直接護航艦隊編成,共計大小艦隻5000餘艘。另有商船2000餘艘;空軍方麵有美第八、第九集團軍、英第二集團軍,共計各型飛機12837架。德軍兵力為:陸軍B集團軍群,共計43個師,另外還有G集團軍群,共計17個師,但他們分散部署在法國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德國海軍方麵隻有可憐的各種艦隻300餘艘以及輔助船隻60餘艘;空軍更少,也隻有第三集團軍的約500架飛機。

盡管在陸軍兵力上看起來德國要比英美聯軍多,但實際上在諾曼底海岸的隻有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都分散在各地,而且,這些都不是德國的精銳,德國最具戰鬥力的師都已經消耗在蘇聯戰場上了。

相比較而言,美英聯軍顯得異常龐大,就如同一把大鐵錘重重地砸向諾曼底。英美的作戰計劃因此顯得信心十足,並且很連貫,英美聯軍的登陸戰役計劃是:在奧納河口至康坦丁半島的奎納維爾96公裏寬的正麵進行突擊登陸;在取得突破後,首先在沙堡、克恩、巴猶、奎納維爾等地域擴大戰果,建立統一的登陸場;然後就是第三步,即向縱深發展,攻占取瑟堡和布列塔尼半島各海港,並在克恩東側建立飛機場網,以便最終取得穩固地陸地區域,然後才有可能展開大規模的陸地戰。

此時,德軍統帥部的打算是,如果能夠把英美軍隊在登陸戰中一舉消滅,那麼德國很可能還有轉機,即當英美軍隊在這場大規模戰役失敗後將會在很長的時間內沒有能力再次發動攻擊,這樣德軍統帥部就可以從西線抽調50個師到東線,那麼還有可能重新掌握東線的主動權。在具體計劃上,德軍很清楚英美軍隊掌握著製空權和製海權,德軍唯一能取得勝利的機會就是在英美軍隊登上海灘的一刻,因此,德軍寄希望於能夠準確判斷英美軍隊的登陸方向然後能夠迅速迎頭痛擊,希望能夠把英美軍隊趕回海中。

當然,德軍的希望隻能說是一種困獸的奢望,如此強大的英美聯軍準備如此長期的準備時間怎麼也不會這麼輕易地就被趕回到海中去,戰役結果還是按照英美聯合參謀部的設想分三個階段發展。

1944年6月1日,英美聯軍登陸部隊的第一梯隊完成上船準備,3日拂曉,各突擊輸送大隊從各自的港口啟航,至英國懷特島南側海域會合,然後編成突擊艦隊,等待攻擊命令。然而從4日晨開始,海峽上空的天氣變的非常不好,十分不利於登陸,艾森豪威爾隻好命令將發動攻擊的時間從原定的5日推遲,並暫時召回已出海的艦隊。他們此時隻能等待天氣預報,希望上帝給與機會。

結果,上帝憐憫了這些新教徒士兵,給了他們一個短暫的時機。

5日晨,天氣仍未好轉,但氣象預報專家說6日將會出現暫時的好天氣。盡管也僅僅是相對而言的好,但英美聯軍統帥部明白,如果一再推遲那就很可能喪失戰術上的突然性,也會影響軍隊士氣,於是,艾森豪威爾最後決定登陸部隊就在6月6日不利的天氣條件下發起攻擊。各突擊艦隊再度在懷特島南側海域集中,並在中午12時開始向各自的攻擊地點行駛。掃雷艦隊行駛在最前麵,他們已經為突擊部隊開辟了10條航道。在整個航渡過程中並沒有受到什麼阻礙,英美戰鬥機群在天空中提供了護航。

而且,在登陸部隊開始向預定地點行駛前,這天清晨,美空降兵第82師和第101師突擊梯隊的3個團就已經分別在聖曼·伊格利斯地域之卡倫坦—瑟堡公路兩側和聖馬丁·特代拉維爾、聖馬利·杜蒙、聖高姆·杜蒙地域進行空降著陸,另外還有英突降兵第6師先遣突擊支隊分乘6架滑翔機在皮諾維爾附近地域降落,他們的目的是吸引海灘德軍的注意力和阻擊其他地區的德軍對海灘進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