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三司的支持,趙禎便能放心的用兵了,大宋這些年來的戰爭說到底都是在燒錢,尤其是平定西夏收複燕雲,這開銷加起來可以說已經趕上了大宋開國以來用兵費用的總和。
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持,大宋也無法做到今天的屢戰屢勝,在火器上的投入更是驚人,至今包拯這個三司使都不知道,每年撥給火器營的費用到底造出了什麼東西,他甚至連火器營中有多少將士,有多少營房都不清楚。
不過大宋火器的威力巨大是世人皆知的,火炮已經逐漸出現在朝臣的眼中,趙禎身為君王當然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把國庫中的錢話去了哪裏。
火炮的貴並不在於他的消耗,而是在維護和製造這些火炮的費用上,大宋的火炮原先是采用純銅製造,單單是就是這些純銅的費用便可達萬貫之巨!
不過現在即便是改良之後,以鋼材製造炮身,但已久需要加入一定的銅,大宋的煉鋼技術還沒有到達可以生產合適炮鋼的程度。
在火器上,大宋依舊是遙遙領先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這是一個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趙禎有意識的扶植下格物日新月異,他相信這些錢絕不是冤枉錢,而是在為大宋的未來付款。
可這些投入和在單兵身上的投入比起來便算不得什麼了,大宋一個普通士兵所裝備的甲胄,兵器,軍械價值幾何?樞密院算過,並且向趙禎列舉了出來。
全身步人板甲一套就需要二十貫錢甚至更多,而配備的棘輪弩五貫,箭矢一桶三十枝十文錢,上好精鐵橫刀一柄十貫,軍糧若幹五十文,水壺一個十文,這是一個基本配備,還沒有算上長槍手,陌刀手,盾牌手,捉到手等等不同兵種的費用,以及軍中所需的大量床子弩,火藥彈,甚至是馬車,車廂等費用。
而這些東西全都是朝廷配給,且都有便好入冊,雖然也會折舊,但多是能使用許久,也算是物超所值。
這次趙禎向三司要錢,要的可不是軍械錢,而是糧草,彈藥錢,這些東西乃是大宋軍隊高效運行的保障,必須送往軍中保證軍隊的作戰能力。
一路上要發動多少的民夫?多少護軍?多少車馬?這些也都是要錢的!
可以說趙禎是在用錢保證戰爭的勝率,雖然錢不會直接影響戰爭,但卻可以在勝利的天平上加碼,大宋的將士為何英勇無畏?還不是一身精良的鎧甲給了他們拚殺的勇氣?還不是手中的削鐵如泥的橫刀給了他們強大的鬥誌!
趙禎的旨意便是軍令,樞密院以最快的速度發往東線主帥彭七的所在,同時三司的撥款也到位,大宋的工廠再次開始了瘋狂的運轉模式,畢竟像這樣由朝廷發出的大單平日裏可見不到,賣給誰也不如賣給朝廷不是?
當然國營的工廠也是十分的努力,因為他們在完成三司的訂單後,所用時間越少便能獲得越多的賞錢,在這點上趙禎都不得不佩服三司的智慧,古人早已發現吃“大鍋飯”的弊端,促進生產的最好方法便是多勞多得!